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安徽历史—马鞍山历史—李白与马鞍山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66
转发:0
评论:0
安徽历史—马鞍山历史—李白与马鞍山,在马鞍山当涂县城东南青山西麓,有一座苍松掩映、翠竹环绕的古墓,它背倚郁郁葱葱

  在马鞍山当涂县城东南青山西麓,有一座苍松掩映、翠竹环绕的古墓,它背倚郁郁葱葱的大青山,面对奔流不息的青山河.千百年来,多少人跋山涉水前来凭吊。长眠于墓中的,是我国唐代的大诗人——李白。

  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生于唐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卒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其大部分时间是在唐玄宗的开元、天宝年间度过的。他一生虽游离坎坷,但酷爱"入名山游",曾漫游了大半个中国。他与当涂更有不解之缘,自25岁第一次到当涂开始,直至63岁终老当涂,38年间先后7次来到当涂。南朝大诗人谢朓曾筑宅当涂青山,常来此居住吟咏。李白一生仰慕谢朓风范,同样眷恋姑孰山水。他多次来当涂,寻幽揽胜,题诗吟咏,留下了50余首诗文。其中《夜泊牛渚怀古》、《望天门山》、《横江词》等,成为千古名作,广为人们传诵。诗人晚年漂泊困苦,穷愁潦倒,投奔其从叔当涂县令李阳冰。最后客死当涂,骨埋青山。


  李白第一次游当涂是在唐开元十三年(725),当时他25岁,开元十二年秋,李白乘船离蜀,出三峡,南游洞庭,居安陆,游襄汉。第二年夏,东下金陵、扬州,途中沿着浩瀚长江,饱览了当涂天门山、牛渚矶、白壁山、望夫山的风光,写下著名七绝《望天门山》。天门山地势险要,风光绮丽,吸引着历代墨客骚人。李白自此后曾多次来游,其诗文多有描绘。如"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横江词》);"月衔天门晓,霜落牛渚清"(《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进帆天门山,回首牛渚没"(《自金陵溯流过白壁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歌动白纻山,舞回天门月"(《书怀赠南陵常赞府》)等。李白专写天门山的诗文,除《望天门山》、《天门山铭》外,还有《姑孰十咏》中的《天门山》。


  开元十五年(727),李白东涉溟海之后,溯舟西上观云梦,途中在采石矶停舟夜宿。有《夜泊牛渚怀古》纪其事。


  开元二十七年(739)秋。李白由安宜(今江苏宝应县)溯江西上巴陵经当涂,舟中作《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


  天宝六年(747)春,李白由扬州、金陵溯江而上,来到当涂。诗人十分喜爱这里的山光水色。他常到"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的采石江上泛舟;到雄奇壮美的天门山欣赏"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的奇景,并在"连峰入户牖,胜概凌方壶"(《赠丹阳周处士惟长》)的横望山寻幽探胜,借以洗涤他遭谗被逐后内心的苦闷。这期间,李白来往于当涂、金陵、宣城之间,写有《赠丹阳横山周处士惟长》、《自金陵溯流过白壁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望夫石》、《天门山铭》等诗,适逢当涂县令李有则铸制成化城寺大钟,李白为之作《化城寺大钟铭》。


  天宝十三至十五年间(754-756),李白盘桓于金陵、当涂、宣城、泾县、青阳、秋浦之间,几乎游遍了皖南的山山水水,特别是在当涂有较长时间停留。这期间,李白陶醉于当涂的山河胜景之中,所到之处尽情游赏,尽兴题诗,写下了《姑孰十咏》、《横江词》等名篇。同时,与当涂的官员、寺僧交往频繁。天宝十三年秋,李白与隐士殷十四夜泊黄山脚下,有诗《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纪其事。天宝十四年五月,登黄山送溧阳尉李济押解漕运粮船东下,写有《登黄山凌歊台送族弟溧阳尉济充泛舟赴华阴》。入夏,陪宣州司马武幼成游宴姑孰亭,作有《夏日陪司马武公与群贤宴姑孰亭序》;陪当涂县令李明化游化城寺,作有《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李白与当涂县尉赵炎也是莫逆之交。赵炎为河北人,是位画家。李白有《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寄当涂赵少府炎》诗。他的《赠友人三首》,第二首在敦煌唐写本残卷中题作《赠赵四》,即指赵炎。天宝十五载春,赵炎"以疾恶抵法,迁于炎方",离开当涂时,李白一直送至城西南30里外天门山下,作《春于姑孰送赵四流炎方序》。


  天宝十五载-肃宗至德元年(756)冬,永王李璘以平乱为号召,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县)起兵,引水师东下,李白应聘下庐山,入永王军为僚佐。肃宗李亨以为其弟永王李璘率军东下是想同他争夺帝们,遂下诏讨伐。李璘兵败被杀,李白也因此获罪下浔阳狱,后流放夜郎,在巫山途中遇赦。此后,他又辗转于金陵、当涂、宣城、历阳(今安徽和县)等地。


  代宗宝应元年(762)夏秋之交,李白闻朝廷委派的河南副元帅太尉兼侍中李光弼统领八道节度使的百万大军往东南平叛至彭城(今徐州),遂动身北上投奔李光弼,以图再次为国效力。无奈半道病还,折回金陵。李白在金陵穷困潦倒,无依无靠,于十月底或十一月初,抱病乘舟而往当涂投奔县令李阳冰。开始,李阳冰不知其意,直到看见《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诗后,才把处于窘境的李白挽留下来。此时,李白病重卧床不起,遂枕上授稿,托付李阳冰编集作序。尽管李阳冰时?quot;临当挂冠",仍于十一月初十撰写了《草堂集序》。李阳冰接友以仁,李白非常感激,特为之作《当涂李宰君画赞》,赞其"缙声,当涂政成"。


  第二年,代宗宝应二年(763)早春(七月改广德元年),寓居当涂养病的李白,身体略见好转,且有子女在身边相伴(见《游谢氏山亭》),但尽情却抑郁沉闷。此时李阳冰早已卸任离开当涂,李白在当涂无所依靠,处于"天涯失归路"的彷徨孤独之中。是年重阳节,李白再登龙山,举觞赋诗,怅咏悲凉一生。重阳登高归来,又写《九月十日即事》,借花自惜,自伤自悼。入冬,李白沉疴日亟,自知康复无望,病中长吟《笑歌行》、《悲歌行》,终于以"腐胁疾",病死在当涂,病逝前还赋有《临路歌》一首。


  李白病逝以后,先殡于当涂县南10里处的龙山东麓。儿子伯禽定居当涂,贞元八年(792)不禄而卒。孙子出走,下落不明。两孙女嫁给当地农民,"一为陈云之室,一乃刘劝之妻"。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李白死后54年,宣歙观察使范传正在察访三四年后,乃得知李白两孙女的信息。根据李白生前"悦谢家青山"遗愿,将李白墓迁至青山之阳。


  李白爱当涂,当涂怀李白。千百年来,当涂流传着有关李白的许多美好的传说。他的死因,人们传说是入江捉月,骑鲸升天;他游览过的地方,人们接踵而来寻踪、凭吊;他的墓茔,当涂人民世世代代地守护着。每当清明时节,祭扫的群众络绎不绝,凭吊这位"千古一诗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安徽历史—马鞍山历史—马鞍山的由来
相传楚、汉之争,西楚霸王项羽兵败垓下,临死前还砍了N个汉兵和汉将,由于项羽无颜再见江东父老,所以决意战死在杀场,但他舍不得自己的座骑陪葬,于是便让渔夫将自己的宝驹给带回江东。可谁曾想,他的宝马看见主人没跟着一起来,便纵身跳入江水中(淹死了)。马背上的马鞍随江水漂到岸边,时间久了便化作马鞍型的山,名曰:马鞍山.
· 安徽历史—马鞍山历史—李白在马鞍山的部分诗作
《望天门山》开元十三年(725)李白乘舟东下金陵,经天门山,写下不朽绝句《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天,碧水东流直北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夜泊牛渚怀古》开元十五年(727),李白溯江西上观云梦途中,夜泊舟采石矶,作此诗以纪其事。诗题下原注:"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谢公宅》青山日将暝,寂寞谢公宅。竹里无人声,池中虚月白。荒庭衰草遍,废井苍苔积。唯有清风闲,时时起泉石。《九日龙山饮》广德元年(763)九月九日重阳节登当涂龙山而作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临路歌》作于广德元年(763)逝世前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促尼亡兮谁为出涕。
· 安徽历史—马鞍山历史—简介
马鞍山城市名有着不同寻常的来历。相传楚汉战争时,楚霸王项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败退至和县乌江,请渔人将心爱的坐骑乌骓马渡至对岸,后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亡。乌骓马思念主人,翻滚自戕,马鞍落地化为一山,马鞍山由此而得名。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表达了对这一段可歌可泣的史事的无限感慨。马鞍山地区历史悠久。西周时属吴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改属越国和楚国。秦至西晋,均属丹阳县(县治今当涂县丹阳镇)。东晋北方战乱,难民南迁。成帝咸和四年(329年),淮河之滨的当涂县(今安徽怀远县境内)流民南徒,遂于今南陵一带侨置当涂县,江南始有当涂县名,但非实体县。永和元年(345年),江北豫州(今河南东南部,湖北东部)侨置牛渚(今采石)。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年),分丹阳县置南丹阳郡,郡治采石。隋开皇九年(589年),将侨置于皖南一带的当涂县徒治姑孰城(今当涂...
· 安徽历史—马鞍山历史—马鞍山甘露寺简介
坐落在临河乡政府东3公里处。"文革"中庙宇被拆毁,据被毁的砖塔中2方墓碑文记载,甘露寺建于明代,原名叫"甘露庵"。灵武解放前,甘露寺住和上6名,主持有圣宽、仁杰、果芳等,:"文革"中还俗1979年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介信、妙相、法亮、法语、法惠、发成、果实、大明、润心、碪山等僧众归甘露寺,重建庙宇,面积2100平方米。院落座北向南,进入山门是前殿,内塑弥勒佛像、韦陀佛,再向里是中殿,内塑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释加,最北高台上时后殿,两侧各一配殿,内塑华严三圣:释加、文殊、普贤。殿两侧僧众住房、膳房等。全部殿堂房舍约50间。庙院东部有"多宝塔"砖塔1座。高约7米。甘露寺在内蒙古鄂托克旗、陶乐县、银川掌政乡蒙汉群众中颇有影响,远近百十里游人、香客络绎不绝,每年数万人游拜。
· 安徽历史—马鞍山历史—马鞍山历史地名勾沉当涂
“当涂”之名始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在此之前,,其名姑孰。东晋至南朝时侨置南豫州曾治姑孰,简称南州。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置太平州于当涂,此后于元、明、清三朝,先后置太平路、太平府于当涂,直至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太平府。因此,姑孰,南州、太平均为当涂别称,其中“太平历时最长,前后达936年。姑孰之名起始于春秋时期。早在殷商末年,周太王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为让王位给太王三子季历,出奔荆蛮,借口太王病而采药于衡山,自号“句吴”,古越人从而归之千家。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太伯奔吴”事件,也是春秋吴国的起始。《吴越春秋》和《史记》均有记载。钱大昕《廿一史考异》断定太伯初居的衡山就是当涂的横山。吴国自太伯创立,其弟仲雍继位后居“蕃离”,至其十九世孙寿梦(即吴王阖闾)迁都句吴城(今苏州一带)。历史上称这次迁都为“孰姑徙句吴”。“孰姑”是寿梦的字,疑为“姑孰”的倒误。因吴国最初...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