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安徽历史—淮南历史—三代淮南王的历史淮南古国的掌故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79
转发:0
评论:0
安徽历史—淮南历史—三代淮南王的历史淮南古国的掌故,古代淮南国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在今天我们省的淮南市,而是在我的老家——大别山

  古代淮南国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在今天我们省的淮南市,而是在我的老家——大别山东北麓,淮南以南,巢湖以西的地区。这片土地上现在知道的最古的居民是东夷的一支,叫做淮夷,其民骠勇强悍。春秋时这里小国林立,有霍、英、六(读lu,四声,通‘庐”,古时的棚舍)等,所以被称作“六地”。又因为传说这里是夏禹治水的助手皋陶的封地,所以又称皋城。
  至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淮南王的封地在我们市的一个县——寿县,古称寿春,就是楚国最后一个都城。真正被封在我们家那块的是项羽封的九江王英布,英布正是六地人。不过英布在降汉之后接受的刘邦的封号却是淮南王,仍都六,这就是第一代淮南王。后来英布谋反被诛,刘邦将淮南国故地封给了自己宠爱的小儿子刘长,迁都寿春,这就是第二代淮南王。刘长的生母是赵国人,因为吕后的嫉妒而自杀。刘长为此耿耿于怀,后来在文帝时谋反事泄,被朝廷发配入蜀,路上而亡,谥为淮南厉王。文帝十二年,又三分淮南国,分别封给刘长的三个儿子:阜陵侯刘安为淮南王,安阳侯刘勃为衡山王,阳周侯刘赐为庐江王,这就是第三代淮南王,也是最出名的那个“淮南子”。这一代的淮南王历经了三代汉帝:文帝、景帝和武帝。汉武帝元狩二年,淮南、衡山二王再度谋反,被,淮南国不复存在,被废为九江郡。这段历史在《汉武大帝》被添油加醋的演绎了一番,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汉武帝在平定了刘安的叛乱之后,取衡山国内六县、安丰等县首字,寓“六地平安,永不再叛”之义定地名为“六安”,六安之名始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安徽历史—淮南历史—揭密淮南王作乱的历史原因
吕后死后,陈平与周勃铲除了吕氏势力。因为小皇帝并非皇后所生,也不是刘氏后裔,所以大臣们商议另立一个皇帝。代王是汉高祖儿子辈中最年长的,而且仁孝宽厚,颇的人们赞赏,于是代王被立为皇帝,名汉文帝。以前,赵王向汉高祖献了一个美人,被高祖临幸后怀孕。后来赵王阴谋作乱,美人也被牵连其中。美人生了一个男孩后自杀。高祖很后悔,令吕后收养他。这个男孩就是刘长,以后被封为淮南王。淮南王自幼失母,跟随吕后,自小娇生惯养。他怨恨告发他母亲的那个人,使他母亲死掉了。当汉文帝即位以后,淮南王自以最亲,骄横,数不奉法,文帝常宽恕他。入朝后,刘长与文帝一同乘车,常称呼文帝为“大哥”。刘长很有气力,把告发他母亲的人杀了,然后到文帝前负荆请罪。文帝觉得他因失去母亲才杀人,没有治罪。当时,太后、太子(景帝)与大臣们都害怕淮南王。淮南王回国后更加骄恣,称制拟天子。袁盎上奏说:“淮南王太骄,必生患。”文帝不听。淮南王在其国内自作...
· 安徽历史—淮南历史—淮南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
明代大药理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二五卷《谷部》中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并详细介绍了豆腐的制作方法。公元前164年,刘安袭父封为淮南王,建都寿春。刘安好道,为求长生不老之药,招方士数千人,有名者为苏非等八人,号称“八公”。他们常聚在楚山即今八公山谈仙论道,著书炼丹。在炼丹中以黄豆汁培育丹苗,豆汁偶与石膏相遇,形成了鲜嫩绵滑的豆腐。刘安炼丹未成却发明豆腐。之后,豆腐技法传入民间。豆腐古时名称很多,有“菽乳”、“黎祁”等。五代时的陶谷,在他著的《清典录》中说:“日市豆腐数个,邑人呼豆腐为小宰羊”。大约到了唐、宋以后就称之豆腐了。唐代鉴真和尚在天宝10年(公元757年)东渡日本后,便把豆腐技术传进了日本,所以日本的豆腐业一直视鉴真为豆腐制作的祖师。豆腐,在宋朝传入朝鲜,19世纪初传入欧洲、非洲和北美,逐步成为世界性食品。淮南八公山是豆腐的发祥地。由于八公山泉水澄清味甘,终年不竭,特...
· 安徽历史—淮南历史—豆腐之乡安徽淮南的历史介绍
安徽淮南,一座横跨淮河两岸的城市,拥有淮河以北的凤台县、潘集区和淮河以南的田家庵区、谢家集区、八公山区、大通区,212平方公里美丽富饶的土地。淮河,几千年来,不仅养育了淮南河两岸的人民,而且也托起了坐落在它岸边的古老城池,让这些城池在历史的长河里时隐时现。今天,这条河也将淮南与其他城市缠绕在一起,上游紧系着文化名城寿县,下游串连着淮上明珠蚌埠;东与凤阳、定远毗邻,南与长丰接壤。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之所以被称为“淮南”,是有历史渊源的:汉代开始在这里设置了淮南国,从汉代到两晋再到宋朝,这片土地先后经历了淮南郡、淮南道、淮南路等以“淮南”命名的建置。清末民初,这片土地上发现并开始采掘煤矿。1930年,国民政府在九龙岗设淮南煤矿局,发展成为淮南矿区,标志着现代“淮南”的开始。1949年1月18日淮南矿区解放,1950年设县级淮南市,1952年6月改设为省边辖区。1977年1月,凤台县划属淮南市。至...
· 安徽历史—淮南历史—日寇在安徽淮南留下的历史血证
安徽省淮南是华东地区重要煤炭生产基地,在抗日战争期间,淮南成为日寇重点掠夺煤炭的资源地。1938年6月4日,日寇占领淮南,他们大肆掠夺煤炭,完全不顾中国煤矿工人的生命安全,并加以百般摧残折磨,以至上万名煤矿工人被迫致死。如今,在淮南矿区内,仍能见到日寇当年侵华时留下的“万人坑”、碉堡、水牢……这些罪证也见证了日寇当年在中国的暴行。“万人坑”内尸骨累累1938年,日寇占领了大通煤矿,在掠夺煤炭资源时,迫使矿工在极其简陋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下挖煤,于是重大事故不断发生,大批矿工也因此死亡。特别是在1942年秋,矿工中传染病流行,死亡率高且快,日寇在矿南临时用芦席搭起大棚,把成千上万的生病工人关进去,不给治病、不准外出、不准探视,连开水也不供应,使大批矿工死在这里。1943年春,日寇在舜耕山北麓南山脚下的一个乱石岗上挖了三条深5米、长20米、宽3米多的大坑,把死亡矿工的尸骨集中抛入坑内,丢一层尸骨,...
· 安徽历史—淮南历史—凤台县:“淮上明珠”耀江淮
流淌在中国东部的淮河是一条神奇的河,它的存在成为地理学上的南北分界线。在中游地带的八公山下拐过几道弯,把千里之躯中唯一一段淮水西流的奇观、淮河三峡中的第一峡、充满神话且盛产淮王鱼的黑龙潭等诸多美景,悄然留在了安徽省凤台县。凤台,这个本身就带着吉祥、透着神奇的名子,令人遐想。《清一统志》有这样的记载:“县有凤凰台,相传曾有凤凰至,因名”凤台。凤台县人文荟萃,山青水秀,物阜粮丰,是颗璀璨的“淮上明珠”。省委书记郭金龙2006年春在凤台视察时中肯地说:“凤台,发展快,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好。”省长王金山于2006年岁末也到凤台视察,评价说:“凤台找到了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之路。”淮水回眸看凤台,古老的凤台秀美神奇。凤台是人文历史的厚重区。得益于淮水的滋补,早在新石器时期,凤台峡山口就有人类面水而居、生息繁衍。夏商之际“淮夷”人在此形成部落。在西周时期为州来国,后为下蔡邑,秦代置县,清雍正十年设置凤台...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