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安徽历史—淮南历史—凤台县:“淮上明珠”耀江淮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80
转发:0
评论:0
安徽历史—淮南历史—凤台县:“淮上明珠”耀江淮,    流淌在中国东部的淮河是一条神奇的河,它的存在成为地理学上的南北分界线。在

    流淌在中国东部的淮河是一条神奇的河,它的存在成为地理学上的南北分界线。在中游地带的八公山下拐过几道弯,把千里之躯中唯一一段淮水西流的奇观、淮河三峡中的第一峡、充满神话且盛产淮王鱼的黑龙潭等诸多美景,悄然留在了安徽省凤台县。

    凤台,这个本身就带着吉祥、透着神奇的名子,令人遐想。 《清一统志》有这样的记载:“县有凤凰台,相传曾有凤凰至,因名”凤台。凤台县人文荟萃,山青水秀,物阜粮丰,是颗璀璨的“淮上明珠”。省委书记郭金龙2006年春在凤台视察时中肯地说:“凤台,发展快,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好。”省长王金山于2006年岁末也到凤台视察,评价说:“凤台找到了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之路。”

    淮水回眸看凤台,古老的凤台秀美神奇。

    凤台是人文历史的厚重区。

    得益于淮水的滋补,早在新石器时期,凤台峡山口就有人类面水而居、生息繁衍。夏商之际“淮夷”人在此形成部落。在西周时期为州来国,后为下蔡邑,秦代置县,清雍正十年设置凤台县。凤台历史上人才辈出,战国时少年上卿甘罗、三国大将周泰等历史名人即生于此地。淮南王刘安在这里招八公炼灵丹、聚贤才著书立说,一部《淮南子》留传千古,一笺豆腐方惠及后人。这里是“淝水之战”的发生地,八公山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记录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谒廉颇墓,观饮马泉,赏梳妆台,历阅时空一个个美好的故事犹在耳畔;登硖石顶,辨摩崖石,读慰农亭,观波浪涌,大禹和先贤们治水之功绩历历在目;游茅仙洞远眺平畴沃野,顿觉心旷神怡;回首双峰对峙,心犹羽化登仙。面对此景此境,你定会对刘禹锡“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的美学内涵心领神会。

    凤台是矿产资源的富集区。

    “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凤台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现已探明有煤、磷矿石、石灰石、紫砂土、耐火土等多种矿藏,尤以煤的储量为最,可开采量达120亿吨。其境内已建成新集、张集、张北、顾桥等煤矿,丁集、顾北等大型煤矿正在兴建。凤台电厂建设如火如荼。使之成为安徽“火力三峡”的重要基地和全国深井采煤第一大县。

    淮水回眸看凤台,现代的凤台绚丽多彩。

    凤台是现代农业的闪光点。

    凤台农业结构经过大力调整,现已初步形成50万亩优质小麦、50万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无公害和绿色食品产地30多万亩,农产品远销南京、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要特色的“桂顾马尚”民营经济走廊欣欣向荣,成为凤台农民致富的“金光道”。

    凤台是工业强县的聚焦点。

    凤台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近年来,通过兼并、重组、改制、拍卖等多种方式,对传统工业进行大规模地改造,焕发出勃勃生机,形成煤炭、化工、机械、造船、铸造、食品、酿造、粮食加工等达20多种门类的新型工业化体系。

    凤台是经营城市的新亮点。

    凤台县对城市进行科学规划,按照经营城市的理念,实施“一体两翼”战略,改造了老城区,兴建了新城区,一条十里长街把两者连为一体。城区店铺林立、商业繁荣,夜晚灯火通明,滨河公园、西城河公园、凤凰文化公园游人如织。皖北商贸基地和经济繁荣、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河滨园林城市在凤台雏形初具。凤台2006年一跃成为安徽园林县城,目前正奋力向全国园林县城挺进。

    凤台是“试点”工作的关注点。

    凤台是全国“万村千乡”工程试点县、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创新研究试点县、全省“村村通”工程试点县、全省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伴随“试点”工作的引领,凤台亮点纷呈,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整体形象日渐凸现。

    凤凰托心愿,发展靠实干。凤台县近年来先后获得全国水利先进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四五”普法先进县等荣誉。是全国中部百强县、安徽经济“十强县”和安徽财政收入“第一县”。

    淮水回眸看凤台,文明的凤台魅力无限。

    坚持文化与经济比翼起飞,诠释出凤台发展的新内涵。凤台是全国花鼓灯艺术之乡,花鼓灯被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粗犷而细腻的凤台花鼓灯艺术,被誉为“东方芭蕾”,不仅跳红大江南北,而且多次出国演出,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由花鼓灯衍生出来的全国稀有剧种一一推剧,同样深受沿淮人民的喜爱。凤台成功举办了第七届安徽花鼓灯会暨首届淮河花鼓灯文化节,凤台花鼓灯专场作为我省“庆元旦文艺专场演出”在省城隆重推出,首开我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整场调演一个县节目之先河。

    凤台人热情好客,主人们几倾其所有美食款待宾朋,地道的小吃能让人感受到沿淮人民的饮食传统,而以四星级国际饭店为代表的餐饮服务吸引着四海宾客的脚步。凤台人在骨子里透着儒家的儒雅和道家的旷达,楚文化的深邃和中原文化的厚重。今天的凤台更为时尚,更为开明,更为大度。由此提升出的“开放创新、诚实守信、善谋实干、奋力争先”的凤台精神,已成为风台“又好又快”发展的不竭动力。

    淮水回眸看凤台,开放的凤台胸怀四海。

    凤台经济开发区是筑巢引凤的平台。这个开发区创办于2003年,是经省政府和国家发改委批准的省级开发区,总规划面积1O平方公里,其中一期5.5平方公里。中国重汽、芜湖瑞江重汽集团等一批汽车产业相继在凤台经济开发区兴业,使之成为皖北重要的汽车贸易集散地。兖矿集团、南京胶带厂、安徽纵横胶业为龙头的矿山机械制造产业园规模初具。以安徽胜芝远通光电有限公司和浙江新宏基电器为龙头的电子电器产业园彰显活力,绘出壮美的发展远景。

    淮水回眸看凤台,明天的凤台一片蔚蓝。

    新机遇,新起点,新跨越。面对“十一五”新的起点,凤台县委、县政府决心紧紧围绕率先在金省建成小康县和跻身全国经济百强县目标,团结带领金县人民扎实推进“工业立县、农业稳县、商贸活县、招商强县、民营富县、科技兴县”六大战略,加速建设“繁荣凤台、平安凤台、文明凤台、和谐凤台”,让凤台这颗“淮上明珠”闪耀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凤台,创生精美神话的宝地,金凤振翅奋飞的高台。我们分明看到一只七彩凤凰正从这里亮翅高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安徽历史—淮南历史—豆腐之乡安徽淮南的历史介绍
安徽淮南,一座横跨淮河两岸的城市,拥有淮河以北的凤台县、潘集区和淮河以南的田家庵区、谢家集区、八公山区、大通区,212平方公里美丽富饶的土地。淮河,几千年来,不仅养育了淮南河两岸的人民,而且也托起了坐落在它岸边的古老城池,让这些城池在历史的长河里时隐时现。今天,这条河也将淮南与其他城市缠绕在一起,上游紧系着文化名城寿县,下游串连着淮上明珠蚌埠;东与凤阳、定远毗邻,南与长丰接壤。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之所以被称为“淮南”,是有历史渊源的:汉代开始在这里设置了淮南国,从汉代到两晋再到宋朝,这片土地先后经历了淮南郡、淮南道、淮南路等以“淮南”命名的建置。清末民初,这片土地上发现并开始采掘煤矿。1930年,国民政府在九龙岗设淮南煤矿局,发展成为淮南矿区,标志着现代“淮南”的开始。1949年1月18日淮南矿区解放,1950年设县级淮南市,1952年6月改设为省边辖区。1977年1月,凤台县划属淮南市。至...
· 江淮
江淮地区在古代,江淮指江南、淮南地区,汉朝时仍未开发,九江“郡多虎暴,屡为民患”,庐江(今安徽中部)郡“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建初八年(83),王景担任庐江太守之后才推广牛耕。唐朝时设江南道、淮南道,统称江淮,唐末租赋十有八九仰赖江淮,所谓“天下以江淮为国命”,江淮是当时中国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代名词。宋代,江淮地区设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元朝时,两淮属河南江北行省。淮南西路:于南宋建立,位于今安徽中部地区,包括合肥、巢湖、安庆、滁州(除天长市)。本地方言主要为江淮官话、中原官话和赣语。其中蚌埠和淮南属于中原官话,安庆属县(除桐城、枞阳)属于赣语怀岳片,其余皆属江淮官话洪巢片淮西小片。淮南东路:于南宋建立,位于今江苏中部地区和安徽省天长市,包括扬州、泰州、南通、淮安、盐城。本区方言分为江淮官话和吴语,其中除启东、海门、靖江为吴语外,其余皆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和泰如片。扬州、淮安、盐城...
· 安徽历史—淮南历史—日寇在安徽淮南留下的历史血证
安徽省淮南是华东地区重要煤炭生产基地,在抗日战争期间,淮南成为日寇重点掠夺煤炭的资源地。1938年6月4日,日寇占领淮南,他们大肆掠夺煤炭,完全不顾中国煤矿工人的生命安全,并加以百般摧残折磨,以至上万名煤矿工人被迫致死。如今,在淮南矿区内,仍能见到日寇当年侵华时留下的“万人坑”、碉堡、水牢……这些罪证也见证了日寇当年在中国的暴行。“万人坑”内尸骨累累1938年,日寇占领了大通煤矿,在掠夺煤炭资源时,迫使矿工在极其简陋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下挖煤,于是重大事故不断发生,大批矿工也因此死亡。特别是在1942年秋,矿工中传染病流行,死亡率高且快,日寇在矿南临时用芦席搭起大棚,把成千上万的生病工人关进去,不给治病、不准外出、不准探视,连开水也不供应,使大批矿工死在这里。1943年春,日寇在舜耕山北麓南山脚下的一个乱石岗上挖了三条深5米、长20米、宽3米多的大坑,把死亡矿工的尸骨集中抛入坑内,丢一层尸骨,...
· 安徽历史—淮南历史—三代淮南王的历史淮南古国的掌故
古代淮南国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在今天我们省的淮南市,而是在我的老家——大别山东北麓,淮南以南,巢湖以西的地区。这片土地上现在知道的最古的居民是东夷的一支,叫做淮夷,其民骠勇强悍。春秋时这里小国林立,有霍、英、六(读lu,四声,通‘庐”,古时的棚舍)等,所以被称作“六地”。又因为传说这里是夏禹治水的助手皋陶的封地,所以又称皋城。至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淮南王的封地在我们市的一个县——寿县,古称寿春,就是楚国最后一个都城。真正被封在我们家那块的是项羽封的九江王英布,英布正是六地人。不过英布在降汉之后接受的刘邦的封号却是淮南王,仍都六,这就是第一代淮南王。后来英布谋反被诛,刘邦将淮南国故地封给了自己宠爱的小儿子刘长,迁都寿春,这就是第二代淮南王。刘长的生母是赵国人,因为吕后的嫉妒而自杀。刘长为此耿耿于怀,后来在文帝时谋反事泄,被朝廷发配入蜀,路上而亡,谥为淮南厉王。文帝十二年,又三分淮南国,分别封给刘...
· 安徽历史—合肥历史—吴楚旧地江淮都会合肥文明的源
合肥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的氏族部落在这里繁衍生息。商周时期,合肥地域内居住着我国东方夷族的一支——淮夷族。淮夷人勇猛善战,尤其擅长射箭,以动物为图腾,被称为“虎方”、“夷虎”。他们已告别氏族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在今合肥的周边地域建立了“巢”、“舒”、“六”诸方国。春秋时期,合肥地域内建有庐子国,为楚国属地,周边诸方国亦被楚国兼并。后来,江南的吴国兴起,吴楚相争,合肥又为吴国辖地。这时,合肥已是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比较活跃的地区。康熙《合肥县志》载:“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公会吴(吴王夫差)于橐皋。橐皋,庐近地也。”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合肥属越地。不久,越楚媾和,越国将吴国所占的合肥地区重归于楚,直至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被秦所灭。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封建制国家,实行郡县制,合肥分属九江郡。两汉时期,合肥的经济文化和商业贸易都得到...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