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安徽历史—黄山历史—大徽村消失之谜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88
转发:0
评论:0
安徽历史—黄山历史—大徽村消失之谜,高迁,位于绩溪县城西北2.5公里。唐宋时代,这里原是一个汪姓聚居的古村落——

  高迁,位于绩溪县城西北2.5公里。唐宋时代,这里原是一个汪姓聚居的古村落——大徽村。历代县志皆云:宋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为徽州,系以绩溪境内有徽岭、徽溪、大徽村而得名。民国《歙县志》载:“徽州以绩溪有徽岭徽溪而名。”徽(亦作翚)岭,又名大尖山,在县城西北,东北走向,是县境内长江水系与钱塘江水系的主要分水岭。徽水河出其北,汇入青戈江,注入长江;徽溪河出其南,在县城与扬之水汇合,流经歙县,进入新安江、钱塘江。唐宋时,徽溪河畔有大徽村。《太平广记》记载:“大徽村在绩溪西北五里。”而今,徽岭依然横亘在县城西北,把绩溪县县境分割成岭南和岭北,徽溪河水仍在欢快地流淌。然而,大徽村却早已不复存在。
  大徽村在何年何月、什么情况、什么原因消失?又为何没留下一点记载?从明代弘治十五年(1502)修的第一部《绩溪县志》,至1960年绩溪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葛剑寒主持编修的《绩溪新志(草稿)》,以及1962年绩溪旅台同乡会编的《重修绩溪县志》共十部县志,竟然都一字没提这件历史疑案。一个著名的村庄,而且,又是与大唐德宗皇帝有关系的汪节的故乡,竟然如此莫明其妙地消失得无影无踪。
    难道大徽村纯属子虚乌有?非也!除了前面《太平广志》记载外,清代休宁人赵继序有诗曰:
 (一)
 大徽一迳傍山通,
 度岭常行云气中。
 自有荆公题句后,
 居然形胜压江东。
 (二)

 山多峭壁水清流,
 岭下村庄景最幽,
 (山海)图经供乙览,
   歙州从此易徽州。(《徽岭》)
  还可以从唐《元和郡县志》、宋《新安志》、明《弘治徽府志》和民国《歙县志》等志书中得到印证。从徽岭脚至高迁附近的田畈和沙滩,当地人称为麒麟街,其名原始于唐贞观末年。据说某一日黎明时分,一只麒麟驮负着一个灵童,从天空中降于徽岭的仙人岩,下徽岭,顺徽溪河岸,穿过田畈,将灵童送到大徽村的一位已怀孕十二个足月仍未生产的妇人家中。没一会儿,该妇人就生下一个很壮实的男孩。该妇人也说她刚才梦中正向观音娘娘祷告,观音娘娘手一招,就招来一只头象龙、满身鳞甲的四脚兽驮了一个男孩,往身子冲来,她一惊吓,醒来,这小孩就生下来了。因为是观音娘娘帮助,让麒麟送来的儿子,恰好又在黎明时,就取名叫汪朂 。汪朂果然聪敏异常,读书过目不忘,成人后,才气横溢,风流倜傥,被武则天招为女婿。虽然,这只是个传说,而且是否武则天有招婿一事,尚有疑问。但是,村人把送子麒麟走过街道,称作麒麟街,一千多年来,一直没有变。无独有偶,《太平广记》、宋《新安志》都记载了汪节出生的故事:有一年,大徽村流行疟疾,一位妇女为躲避传染,在村西福田寺暂住。庙中金刚神托梦借腹,醒来后,果生一子,取名节。十六岁时,便有拔树曳牛之力。长大后,成为独具神功的大力士。在京师长安当禁军。长安东渭桥有石狮千斤, 汪节提掷远至千丈余,复搬回原处。恰好,让德宗季适(念Gua)撞见,叹为惊奇,当即命他俯身,背负石碾一座,上置二丈方木和桌椅,令乐师坐在上面,奏龟兹乐,曲终下,而汪节面不改色。于是深得德宗的喜欢,封他为神策将军,领兵作战,屡立殊功。《太平广记》明确说明汪节为大徽村人,而没有说明大徽村已圯毁,也就证明宋时,大徽村还存在。宋代,大徽村还出了几位杰出名士:汪覃、汪深、汪晫和汪梦斗。宋元丰年间,苏辙因受兄长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贬谪任绩溪县令期间,与汪深过从甚密,常共商县事和吟诗填词同忬世事情怀。汪覃少有奇才,苏轼见其文而惊异。汪覃看破官场腐败,隐居家乡不仕。元丰八年(1065)六月,苏轼自海南回京途中,转道来绩溪探望其弟苏撤,专程前往大徽村看望汪覃。并赠诗.
  1979年绩溪县地名办公室组织人员,特地到高迁进行了二十多天的勘查,查得现今高迁附近包括上店村、汪庄村和麒麟街及高迁小学一带约2平方公里为大徽村遗址。而在建国前夕,绩溪县县城古城墙内,总面积仍然只有0.7平方公里。可见,大徽村称其为大,绝非该村人妄自尊大,确确实实是一个比县城还大的村庄。
   至此以后,经历元、明、清三个朝代,这里一片空白,几乎没找到关于这个村子沧桑变迁、人文、景观的记载。最近,我听到一则关于大徽村消失的民间传
说:
   元朝时的一个年初头上,绩溪县岭北乡一位客商前往杭州做生意。他起早翻过翚岭下到大徽村时,天还没亮。只见村头路旁一个五十来岁的老人在磨割草刀 ,便问道:“才过罢年,天又还没亮,你这位老哥就要上山割草沤肥了?”
   那老人见刀柄有些松动,就一边在身旁的石井圈上墩刀柄,一边回答说:“没办法,你也知道,每十家,官府才配给一把刀,有切菜刀的,就没有别的刀,我们这里四十户才有一把这种割草刀。今天才轮到我家使用,我儿子出门学生意去了,我一个人以有病,割不快,只有起早摸黑,尽量多割一点。你看这刀柄不紧,老爱掉”说着,高举起刀,使劲往井圈上一墩!过路的客商见那老人忘了该把割草刀的弯刃朝外,正要提醒他,说时迟,那时快,那刀柄还没墩到井圈,也没容得老人喊出一声,锋利的刀刃却割断了老人的颈骨,他的头挂了下来,那刀也掉下了水井。
   过路客商见出了人命,虽然吓得两脚打软拐,但是也不敢多停留,赶忙急煞地跌跌踵踵地逃避了。三个月后,这位客商回家乡来收购茶叶,路过大徽村时,却见得整个村已是断墙残垣,一片废墟,不时地从一些房屋里窜出一二只狐狸野狗。客商还以为这几个月这村子发生了瘟疫,死绝了人。再也不敢有丝毫的耽搁,一口气跑过了翚岭,回到了岭北乡老家。
  待喘过气来后,他问父亲,大徽村是不是发了人瘟?他父亲声音发抖地回答说:“真是惨嘞!人瘟倒是没有发过。讲是丢了一把割草刀,砍死了一个老人,硬是牵扯着把一村人杀个精光!”原来元朝统治者怕汉人造反,收缴了所有铜铁用具,每十户只发一把刀一付犁。可是南方与北方不同。北方是平原,土地没有石头,一把菜刀切菜,一付犁耕地勉强能过。南方山区,田块小又多石头,不能犁耕只能用锄头挖,还得砍树斫柴,割草沤肥等等。因此除了切菜刀和犁外,还得有锄头、斫柴刀、割草刀、锯子、斧头等铁器用具。可是元朝官府却不管,一律按每十户一件铁器用具配给。有了这一样就没有那一种。实际变成了六七十户才会共有一套用具。因而,大徽村的命案出了后,官府追究的就不是十户,而是六七十户。这么多户家不乏有一些烈性汉子,死到临头了反而不怕死了,就杀了来捕捉的差役。终究没组织的零星反抗,敌不过不断涌来的官兵的围剿捕杀。一个千灶万丁的大村庄就这样被斩绝杀尽了。
  客商本来想向家人说起年初上路过大徽村时所见,这时再也不敢提起了,怕隔墙壁有耳,招来杀身毁家灭族之祸。直到元朝灭亡之后,他才讲出了这个故事。人们也只是把它当作编出来的故事,一直没有人来当作大徽村消失的原因来考证和认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安徽历史—黄山历史—徽州方言之谜
徽州方言,是徽州人云游四海的一块抹不掉、洗不净的“胎记”,也是体现徽州人精神性格的商品标识。多少年来,人们对这种陌生的语言成因及特点,进行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以求寻找到准确的答案,捕捉到演变规律,并从中发现徽州人口迁移,给社会结构带来的冲击和变化。但这种至今仍充满活力的方言,总是让人难以捉摸,让人难以亲近。到过徽州的人,首先会被这“怪异”的方言古语所懵懂。这个似曾相识,又觉陌生的语言世界,撩给人们一个个不解之谜,也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惊奇诧异。语言是人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人类走向社会的工具。它是逻辑思维形成和情感表达、信息交流、社会交际必不可少的工具。徽州方言,又名“徽州话”或“徽语”,与闽、粤、苏、浙四大方言并列。这与中原地带人类种群迁徙的联系十分密切,形成了以皖南为中心,包括浙之衢州,赣之饶州部分区域。徽州方言,跟闽、粤、苏、浙诸方言一样,都萌芽于中原古语。但由于历史的环境差异,它与...
· 安徽历史—黄山历史—红茶之乡安徽祁门
黄山市祁门县位于安徽省南端,地处黄山西麓,与江西省毗邻,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全县总面积2257平方公里,总人口18.6万,辖25个乡镇。祁门县山川秀丽,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祁门县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牯牛降群峰竞秀,沟壑纵横,远眺恰如一条牯牛横卧顶峰,奇松、怪石、飞瀑、云海和佛光称之为牯牛降风光之五绝,被誉为“动植物天然宝库”和“未被开发的黄山”。同时祁门历史文化恢弘,属著名徽州文化一脉,有风格独具的古建筑“贞一堂”、“一府六县”、“余庆堂”、古戏台和“文峰塔”,还有“双桥映月”之誉的平政、仁济双桥。民间艺术,自古以来丰富多彩,郑之珍的“目连戏”、江南采茶戏、黄梅戏、扑蝶舞、嬉灯等闻名中外。祁门县位于黄山西南部,与江西省浮梁县接壤,因县城所在祁山镇东北部有祁山,西南部有阊门,故合名祁门。祁门始建于唐766年,距今1200多年,又因汉代长沙王吴芮部将梅鋗被封为列侯,统...
· 安徽历史—黄山历史—黟县历史
黟县始建于公元前221年,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黄山古称“黟山”,黟县因山而得名。据史料记载,黟县在秦汉时期,辖地广袤,今之安徽的休宁、祁门、石台及江西的婺源县均属于黟县属地。只是到了东晋以后,中原战乱频仍,大批达官显贵举家南迁,致使江南一带出现僧多粥少、官多位少的局面,而黟县群山环抱,交通不便,实是躲避战乱的福地,故当权者将其一析为五。旧时,进入黟县,“桃源洞”是进入黟县的唯一通道。乘舟逆流而上,在“桃源洞”前,舍舟登岸,穿洞而过,但见足下溪流奔湍,两岸峭壁千仞,山高天小,缘溪而上,沿途桃林依依,桃花灼灼,行数里豁然开朗,黟县盆地呈现眼前。这情景应证了晋代诗人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理想境界。解放后由于公路建设需要,1956年将桃源洞炸开。明清时期,徽州商人称雄中国商界,黟县商人作为徽州商人的一支劲旅,他们用经商积累起来的财富,在相对闭塞的家乡建造了一栋接一栋的豪华住宅,这就是闻名于世...
· 安徽历史—黄山历史—安徽绩溪历史沿革简介
夏、商朝:属扬州。周朝:先属吴,后属越。战国:属楚。秦国:属会稽郡。汉:先属丹阳郡,后属新都郡。晋:称新安郡。南北朝:梁大同元年(535),置良安县,属新安郡。唐:永泰元年(765),置绩溪县,属江南西道歙州。北宋:开宝八年(975),属江南西路歙州,至道三年(997),属江南路歙州。天禧二年(1018),属江南东路歙州。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为徽州,以绩溪徽岭、徽溪而名。元:十四年(1277),属江淮行省徽州路。二十一年,属江浙行省徽州路。至正十七年(1357)即宋(韩林儿)龙凤三年,属朱元璋江南行省徽州路,旋改徽州路为兴安府。吴(朱元璋)元年(1367),改兴安府为徽州府。明:洪武元年(1368),属中书省徽州府。十三年正月,属六部直隶徽州府。永乐元年(1403),属南京直隶徽州府。清:顺治二年(1645)九月,属江南省徽州府。康熙六年(1667),属安徽省徽州府。咸丰四年(18...
· 安徽历史—黄山历史—歙县历史安徽歙县清朝历史大事记
顺治二年(1645)八月,清兵围攻徽州,金声(休宁人)、江天一(歙人)等聚众10余万人,在绩溪丛山关抵御清兵。金、江兵败被俘,是年,被害于南京。七月,黟县奴仆宋乞、朱太等结寨起义,本县奴仆相继结寨响应。翌年三月,起义失败。十月,在徽城设立兵营。顺治四年,移至东山(今东山营村)。顺治三年正月,南明唐王朱聿楗兵进徽州,被提督张天禄率兵击败,其部将黄道周被杀。九月,南明崇阳王朱蕴钤率师进攻本县,被清副将张成功击败。顺治五年正月,南明江西守将金声桓在南昌率部反清复明,遣潘永禧等攻陷徽州。翌年,金声桓被清兵击败阵亡,徽州各县又纷纷归降清朝。康熙二年(1663)六月十六日,渐江和尚偕丰南吴羲(不炎)兄弟放筏西干,与许楚、程守、江注等觞咏其间,渐江作《石淙舟集图》记此盛会。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地震。康熙十三年八月,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反清,命部将宋标率兵攻占徽州。九月闽军败,宋标被俘。康熙四十六年春,...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