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安徽历史—黄山历史—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歙县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43
转发:0
评论:0
安徽历史—黄山历史—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歙县,文化名城地处黄山脚下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歙县,自隋以后的1300多年间一直是

文化名城


地处黄山脚下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歙县,自隋以后的1300多年间一直是郡州府治。尤其是宋以后徽商的发展更带来文化繁荣。新安画派独树一帜,新安医学拔萃医林,徽派艺术技艺精湛,徽派建筑纳徽四雕于一体,在古建艺苑中占重要一席,文房四宝中有“两宝”:徽墨和歙砚出自歙县,还有徽菜、徽剧、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派盆景……都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徽州文化的古老而又鲜活的课题,“徽州学”已成为与“敦煌学”、“藏学”比肩并立的三大地方学之一。

如今的古徽州城内,古桥、古塔、古街、古巷、古井、古坝、古楼、古坊,交织着古朴的风采;四乡村镇,处处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明清时期的民居、祠堂、牌坊随处可见。秀丽山水与古朴建筑交融化合,使人步入歙县,既仿佛踏入清丽的山水画廊,又仿佛走进古典建筑艺术的博物馆。

歙县文化的代表是徽州文化。徽州文化是基于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而形成的。南宋以来,这里更是文风昌盛,人文荟萃,成了“东南邹鲁”、“礼义之邦”。

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和风格。

新安理学:中国思想史上起重大影响的学派,其奠基人是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是朱熹,他们的祖籍均在徽州(今黄山市屯溪区篁墩)。新安理学重视对理欲、心物、义利、道德、天人及其关系的逻辑论证,著述宏富,提升了徽州文化的理性思维,培养了深厚的理性主义传统。

新安画派:新安绘画源远流长。其代表人都是出生于黄山脚下处于改朝换代之际的遗民画家,他们深怀苍凉孤傲之情,主张师法自然,寄情山水,绘画风格趋于枯淡、幽冷,体现出超尘拨俗和凛若冰霜的气质。“新安画派”的领袖是江韬,现代后继者中名声最大的首推黄宾虹大师。

徽派版画:明代中叶兴起于徽州的一个版画流派,是徽籍画家和刻工通力合作的艺术结晶。它以白描手法造型,富丽精工,典雅静穆,抒情气息浓厚。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建筑流派。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的崛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徽派园林和宅居建筑亦同步发展起来并跨出徽州本土,在大江南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徽派建筑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


牌坊之乡

素有“牌坊之乡”美称的歙县,明清时期建造的石坊遍及全县各地,共建有250多座。如今这些古牌坊成了立体的史书,每个石坊都有一个自己的故事,向游客们讲述了曾经在这里生活的人民的喜怒哀乐,让大家了解这个古镇的文化和历史。 在这些牌坊中,比较成规模的有棠樾牌坊群、许国石坊等。


歙县枇杷节

每年5月下旬 歙县是我国四大枇杷产区之一。主要产地在新安江的漳潭、绵潭、瀹潭三个相邻大潭的两岸群山上。三潭枇杷的特点是皮薄、肉厚、汁甜、营养丰富、个大味美,堪称上品,享有“天上王母蟠桃,人间三潭枇杷”之誉。


区域规划

歙县辖13个镇、15个乡:徽城镇、深渡镇、北岸镇、富堨镇、郑村镇、桂林镇、许村镇、溪头镇、杞梓里镇、霞坑镇、岔口镇、街口镇、王村镇、坑口乡、雄村乡、上丰乡、昌溪乡、武阳乡、三阳乡、金川乡、小川乡、新溪口乡、璜田乡、长陔乡、森村乡、绍濂乡、石门乡、狮石乡。古老的歙县在秦代就有县的建置,后来又是新安郡和歙州的州治所在,自北宋歙州改称徽州后,歙县又一直是徽州的府治所在,是徽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徽州盆地的河流汇集于此,由新安江流入浙江。明清时期威震长江中下游的徽州商帮,大多从这里出发,徽商获得的大量财富,也多从这里汇入徽州六县,在青山绿水间营造起一个个聚族而居的庞大村落,留下这一片片堆金砌银的徽派建筑。


徽州地区山多林密,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差都比较大,山间谷地和盆地较少,而且都很窄小,土质贫瘠,多云雾,少日照,有利于林木生长,却不适宜于粮食种植。从12世纪以后,人口开始大幅度上升,给徽州人的生存带来很大困难,力耕所出,不足以供,逼使徽州人离开土地四处谋生,食利天下,操贾经商,逐渐形成了徽州人经商的传统。

道光年间,清政府废除了两淮地区卖盐的特许权利,这种上制度的改革促成了徽商的衰落。而紧接着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对徽商的打击也非常大。在盐业和典当业受到沉重打击后,徽商靠着经营徽茶的坚实基础支撑过一段残局。然而,徽州商帮毕竟是以宗法的乡族关系为纽带而结成的商业群体,其资本又主要是在流通领域中凭借官僚政治权利积累起来的,当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时,它也就不可避免地随着宗法官僚制度的衰落而趋于解体。

现在的歙县保留了当时兴盛的遗迹和古朴的民风,为我们展现了曾经远去的繁华留下的痕迹。

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安徽历史—黄山历史—歙县历史安徽歙县境域变迁
秦汉时,本县境域包括今浙讧淳安、遂安、安徽休宁、屯溪、绩溪、黄山风景区,以及江西婺源一部分。汉建安十三年(208),吴取黟、歙,分歙东乡地置始新县<今淳安),分歙南乡地置新定(今遂安)县,分歙西乡地置休阳(今休宁)县、黎阳县(今屯溪)。梁大同元年(535),分歙北华阳镇地置良安县。隋开皇九年(589),本县并入海宁县;十一年复置,以相湖岭与海宁分界。唐武德四年(621),罢良安县,其地仍属歙;永徽五年(654),邑人蒋宝起兵响应睦州清溪陈硕真农民起义,事平后,分歙东竦口地置址(音荡)野县;大历元年(766),分歙西、休东八乡地置归德县,并分歙县华阳镇地置绩溪县。大历五年(770),废址野县,其地复属歙县,并废归德县,其地归属休宁。此后直至清末,境域基本稳定,据民国《歙县志》所载为:东至昱岭关浙江昌化县界六十公里,西至长充铺(今槐源)休宁县界十八点五公里,南至街口浙江淳安县界五十公里,...
· 安徽历史—黄山历史—歙县历史安徽歙县清朝历史大事记
顺治二年(1645)八月,清兵围攻徽州,金声(休宁人)、江天一(歙人)等聚众10余万人,在绩溪丛山关抵御清兵。金、江兵败被俘,是年,被害于南京。七月,黟县奴仆宋乞、朱太等结寨起义,本县奴仆相继结寨响应。翌年三月,起义失败。十月,在徽城设立兵营。顺治四年,移至东山(今东山营村)。顺治三年正月,南明唐王朱聿楗兵进徽州,被提督张天禄率兵击败,其部将黄道周被杀。九月,南明崇阳王朱蕴钤率师进攻本县,被清副将张成功击败。顺治五年正月,南明江西守将金声桓在南昌率部反清复明,遣潘永禧等攻陷徽州。翌年,金声桓被清兵击败阵亡,徽州各县又纷纷归降清朝。康熙二年(1663)六月十六日,渐江和尚偕丰南吴羲(不炎)兄弟放筏西干,与许楚、程守、江注等觞咏其间,渐江作《石淙舟集图》记此盛会。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地震。康熙十三年八月,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反清,命部将宋标率兵攻占徽州。九月闽军败,宋标被俘。康熙四十六年春,...
· 安徽历史—黄山历史—歙县历史歙县县城徽城镇
徽城,位于本县中部,地处山水聚合之地。其东面倚山,北西南三面临水,东部为古县城,系山间小盆地;西部为古府城,以斗山、长青山(即乌聊山)与古县城相隔。丰乐、富资、布射、扬之四水在此汇合而为练江,再东流注入新安江;问政山脉自此逶迤向东,与天目山脉相接。城址“山溪之险,天造地设”。徽城历史悠久。据唐《元和郡县志》记载,东汉末年,乌聊山有毛甘故城。宋《太平寰宇记》有“毛甘领万人屯乌聊,孙权遣贺齐平之,时歙县已治此”的记载。汉末至隋.未见有变更县治驻地的记载。隋末义宁中汪华起兵保境,将郡治自休宁县万岁山迁此.并在毛甘城故址筑郡城。此后,至清末的近1300年中,一直为郡、州、路、府城,而县治则附郭无城将近1000年,直至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知县史桂芳倡筑县城,至三十九年建成。县治始不再附郭。毛甘故城范围及其结构,均无可考。汪华所筑郡城,据宋罗愿《新安志》记载,城制为内子城外罗城,等级分明。子城周...
· 安徽历史—黄山历史—歙县历史安徽歙县大事记(秦至唐)
秦初置歙县,属会稽郡,后属鄣郡。汉元狩二年(前121),改鄣郡为丹阳郡,歙属丹阳郡。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十二月,孙权派贺齐平定黟、歙山越,分歙东地为始新县,南为新定县,西为黎阳、休阳县,合原置黟、歙二县共六县,置新都郡。东晋咸和二年(327),在岩寺建鲍南,引丰乐水灌田3700余亩。梁大通元年(527),在西溪南附近的丰乐河上建吕堨。梁大同元年(535),析华阳镇置梁安县,唐武德四年(621)废,华阳镇仍归歙县。梁太清三年(549),程灵洗聚集歙、黟乡勇抵抗侯景叛军。隋开皇九年(589),本县并入海宁县,隶属婺州。开皇十一年复置县,隶属歙州。隋开皇十年冬,宣州及歙、黟等地农民暴动,不久,被扬州总管郭衍。十二年春,歙州农民再次造反,沈雪、沈能等数千人设关立栅抗拒官兵,被总管杨素。隋大业十二年(616),汪华起兵占据新安郡及宣、杭、睦、婺、饶五州,拥兵l0万,称吴王。隋义宁(617--61...
· 安徽历史—黄山历史—歙县历史安徽歙县大事记(宋至元)
重和二年(1119),本县黄备人张应周在西干建长庆寺塔,宣和三年(1121)竣工。宣和二年(1120)十月九日,方腊在青溪帮源起义,十二月攻克歙州。宣和三年四月,方腊起义被,改歙州为徽州。八月,迁徽州治所于新州,次年迁回原址。宣和四年,知州卢宗原于旧州城修筑罗城,宣和五年完工。建炎四年(1130)十一月,金兵进犯徽州,蒋杲率兵在箬岭伏击,大败金兵。绍兴元年(1131)六月,张琪攻陷徽州。十一月,江东按抚使权邦彦派大军征讨,张琪败走。同年,岳飞率军去洪州(今南昌)讨伐李成,途经本县,夜宿岩寺。绍兴二年闰四月,徽州府大火,烧毁州治官舍19处,计520多间,延烧民房1500多家,3天才熄。绍兴八年,大水,冲塌府城。绍兴三十二年,徽州商人在境内发行“会子”,代替货币流通。乾道四年(1168)七月,大水;次年夏,发生饥荒,人食蕨葛。淳熙二年(1175),罗愿编成《新安志》,共10卷。庆元六年(120...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