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安徽历史—黄山历史—因何“无梦到徽州”?(一)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81
转发:0
评论:0
安徽历史—黄山历史—因何“无梦到徽州”?(一),引言    黄山旅游的困境和尴尬,重要根源之一,在于对名人名言的简单直解或懵懂曲

引言 
    黄山旅游的困境和尴尬,重要根源之一,在于对名人名言的简单直解或懵懂曲解。对领导讲话的简单直解,不仅使黄山市内如今有三个“黄山”地名——混乱,也使黄山旅游一直*山吃饭——单调,在这种混乱的单调或单调的混乱中,要想谋出旅游新世界,确乎比较吃力。
    1987年,徽州地区改为黄山市,许多专家学者在媒体上对此都发表了反对意见,但无论如何,徽州从此失落了。
    在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即观光时代,主打黄山风光是没错的。但旅游本身也必须与时俱进,在休闲体验旅游时代到来的时候,文化因子就成为关键的吸引物。在大徽州日渐远去的时候,徽州人开始意识到徽州自身于旅游开发的价值和魅力,于是在“做好徽文章”的号召下,开始盘整文化资源,并且开始打徽州的广告,历史名人名言也就开始受到重视和利用。
    关于徽州的历史名言,应该也可以汗牛充栋的,但适合做广告语用的,似乎并不多,于是,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的两句诗,就成了使用频率最高的徽州形象代表语:“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未到徽州,在文字畅顺优美的关于徽州的书籍里或网络游记里,你都可以随处读到这两句;既到徽州,在著名的文化旅游景点,你可以看到以这两句话为广告词的大型广告牌,并在徽州人士的嘴巴上也时常会挂着这两句诗。我在黄山调研的过程中,也偶尔的听到对这两句诗的怀疑——怀疑它们至少有一层意思是贬义的,或并非对徽州的赞美。
    于是诱发我探究汤显祖诗意本原的好奇心。溯本求源的结果,汤显祖先生对徽州并无好感,至少对他而言,徽州是他心中永远的痛。他老人家可能不会想到,他当时的痛,被几百年后的人们理解成赞美和愉悦了。啼乎?笑乎?于是我深深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理论中所倡导的“知人论世”法则的重要性,大概是孟子说的吧:“知其人,尚论其世”,所谓“诗言志”,不论其世不足以知其人,不知其人又岂能探其“意”与“志”?
    本文的初衷,就是以知人论世的方法来简单说明“无梦到徽州”的本意,以期人们对它有个正确的理解和运用,以便更好地做好徽文章。
    汤显祖:理学批判者、至情主义者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又号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与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为同乡,与英国戏剧大家莎士比亚同年去世。
    汤显祖早年创作以诗文为主,有诗赋集《问棘邮草》。在戏剧方面,他最早的作品为万历初年所写的《紫箫记》,未完,后于万历十五年改编为《紫钗记》。其余三剧即《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均作于辞官以后的晚年,这四种传奇以其书斋名合称《玉茗堂四梦》。
  汤显祖的文学思想在晚明时代也是具有代表性的。其要点是顺应时代变化提出的对于文学创作原则的新认识,大体可以归纳为尊情、抑理、尚奇。汤显祖的剧作是针对“士大夫好谈性理而多矫饰,科第利禄之见深入骨髓”的现状,提出一种相反的人生价值观——“盖惟有至情,可以超生死,忘物我,通真幻,而永无消灭。否则形骸且虚,何论勋业,仙佛皆妄,况在富贵!”
对情的尊重和张扬与当时理学原则背道而驰,而与心学理论一脉相承。
    明王朝奉程朱理学为学术的唯一正统、为维护社会伦理纲常的理论基础,以理学取士,以理学教民。程朱理学尊"天理"(以三纲五常为核心)而抑"人欲",其流弊一至于凡事“恒以理相格”,即事事都要用“天理”来衡量一番,而不问其是否符合人的真实感情。汤显祖则是一个浓情主义者,高度肯定情的重要性,恰与“理”形成鲜明对立,他在《牡丹亭题词》中所尖锐指出的,“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一部《牡丹亭》,也就是一部人间真情的赞歌。
    事实上,汤显祖本人也是明朝怀疑或修正程朱理学的思潮阵营中的一份子。对程朱理学的挑战首先来自心学大师王阳明,他宣称:“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他并且公开承认,他的理论中有与朱熹“不得已而与之抵牾”之处,那是因为“道固如是,不直则道也不见也”,所以他不“敢自欺其心”。五阳明的这些言论,究其本意并不一定是要否定朱熹,更不是要否定孔子,但在客观上动摇了当时处于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的绝对权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安徽历史—黄山历史—因何“无梦到徽州”?(二)
其后泰州学派中的颜钧(山农)、罗汝芳(近溪)、李贽(卓吾)等人,对于程朱理学以“理”抑“情”的理论进行了激烈的批判。汤显祖的老师是泰州学派的著名学者罗汝芳,他最佩服的同时代学者是李贽。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汤显祖不可能对作为“程朱阙里”的理学圣地徽州抱有多大好感。汤显祖:遭遇徽州人汤显祖二十一岁时中举,然屡应会试不第。据《明史》本传称,万历五年汤显祖第三次应会试时,因拒绝权相张居正的延揽而落选。至张居正去世,汤显祖才于万历十一年(1583)中进士。次年任南京太常寺博士,后升至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汤显祖中进士,与许国有点关系,但做官后,却与许国成了对头。许国(1527~1596),歙县人,明代嘉靖四十四年进士。隆庆六年任日讲官,为太子朱翊钧授课,兼司经局校书。朱翊钧即位后,改元万历。元年,许国升任右寿坊进右赞善,此后一步步青云直上,到万历九年,升为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讲学士。万历十一年(158...
· 安徽历史—黄山历史—徽州历史上的“第一”
徽州名贤,灿烂史册。古往今来,竟有那么多的“世界第一”和“中国第一”就出自徽州。徽州文化,博大精深;徽州名贤,灿烂史册。古往今来,竟有那么多的“世界第一”和“中国第一”就出自徽州,这个鲜为人知的话题,将有助于我们对于“昨日古徽州、今日黄山市”的这个人杰地灵的城市的阅读。世界第一卷尺———丈量步车。这是我国明代著名珠算家和发明家、徽州屯溪人程大位(1533-1606年)在丈量田地工作中发明的测量工具,软尺用篾片连接而成,卷在尺体中轴上,拉动软尺可丈量,转动中轴可收尺,被称为“世界第一卷尺”。中国第一部光学物理专著———《镜镜冷痴》和中国第一架自制测天望远镜———郑复光望远镜。我国清代著名光学家、徽州歙县人郑复光于清道光初年写出了一部系统阐述几何光学原理、光学仪器原理和制镜技术的科学专著《镜镜冷痴》,这是我国第一部光学物理专著。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他在北京以《镜镜冷痴》中的理论为指导,制...
· 安徽历史—黄山历史—徽州的打更词
每到冬天,徽州许多村庄都有志愿者参加打更活动,巡视村中安全,及时发现火情和报警,保护一方平安。打更人全是尽义务的,大家轮流参加。更筒是用棕树挖成,中间开一条槽,里面挖空,声音清脆响亮悦耳,传得很远。(简单的也有用竹筒,但声音差一些)打更人走街串巷,不紧不慢地喊道:九天腊月,天干飞燥。阁上阁下,堂前灶下,火屎小心了!梆!梆!梆!听到声音的人家就会上上下下前前后后检查一遍家中的火烛。现在城市里也有打更的(暂且这么叫),那词儿乏味多了,事先录好,打更人背个喇叭,放那录音:各家各户注意了,关好门窗,小心煤气,当心小偷,注意安全了。
· 安徽历史—黄山历史—徽州方言之谜
徽州方言,是徽州人云游四海的一块抹不掉、洗不净的“胎记”,也是体现徽州人精神性格的商品标识。多少年来,人们对这种陌生的语言成因及特点,进行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以求寻找到准确的答案,捕捉到演变规律,并从中发现徽州人口迁移,给社会结构带来的冲击和变化。但这种至今仍充满活力的方言,总是让人难以捉摸,让人难以亲近。到过徽州的人,首先会被这“怪异”的方言古语所懵懂。这个似曾相识,又觉陌生的语言世界,撩给人们一个个不解之谜,也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惊奇诧异。语言是人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人类走向社会的工具。它是逻辑思维形成和情感表达、信息交流、社会交际必不可少的工具。徽州方言,又名“徽州话”或“徽语”,与闽、粤、苏、浙四大方言并列。这与中原地带人类种群迁徙的联系十分密切,形成了以皖南为中心,包括浙之衢州,赣之饶州部分区域。徽州方言,跟闽、粤、苏、浙诸方言一样,都萌芽于中原古语。但由于历史的环境差异,它与...
· 安徽历史—黄山历史—徽州文化系列谈徽州村落
“相逢哪用通名姓,但问高居何处村。”这两句诗,描写的是流行于徽州各地的一种风情习俗,它是清代徽州人方士庹在省亲乡里时所作的。乾隆己巳年(1749)的春天,侨居扬州多年的方士庹为了祭祖省亲,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里歙县岩寺环山村。故里炊烟袅袅,俗朴民淳,而自己长年生活的扬州却是“华靡相竞,财帛相高”,这种差别,让他感触万分。“相逢哪用通名姓,但问高居何处村”。古老的徽州,路人相见,互相招呼,无须报出各自的姓名,只要你说出住在哪个村子,那么你的姓氏自然也就清楚了。这种情形,在今天的徽州,依然十分普遍。两个陌生人在山道上相遇,问候起来,绝对不会开口就问:“你叫什么名字?”而只会委婉地说:“你住在哪个村子啊?”当两人相互告知对方所住的村子以后,两人便有了可以拉近距离的话题,于是各自开始打听亲眷、朋友的一些近况。这个时候,如果所问的亲眷或朋友正好也是对方的亲眷或熟悉的朋友,两人的缘分、感情也就水到渠成地...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