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安徽历史—黄山历史—婺源与徽州的历史文化渊源(三)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42
转发:0
评论:0
安徽历史—黄山历史—婺源与徽州的历史文化渊源(三), (丁)历史关系。大要谓政治设施必重历史关系,婺源设治,自唐至于五代隶属歙州,宋

  (丁)历史关系。大要谓政治设施必重历史关系,婺源设治,自唐至于五代隶属歙州,宋属徽州新安郡,元属徽州路,明属徽州府,迄于清代婺源始终属之徽州区域,隶属安徽管辖,未加变更,年代既深,施政日便,遽行更易,隔阂更多等。

   婺源与安徽的徽州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极不愿脱离母省,所以群起反对。蒋介石归纳的婺源各团体请免改隶之上述理由,在理论、事实两方面均很实在,并非“牵强”。改隶一周年的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九月十二日在歙县发行的《徽声日报》第二版,有题《婺各界为“九四”纪念告旅外同乡书》,极言婺源划赣后政治状况均较隶皖时“窳败不堪”。“九四”是婺源改隶江西的日于,婺源人认为,“九四”纪念,实“婺民一页痛史也”。三十五年(1946)一月,婺源县参议会成立,上下串连,又发起“回皖运动”,群情激奋,一直闹到当时国大代表开会时,徽州同乡会呈文向蒋介石请愿,由胡适转交给国大主席团代表、内政部长张厉生,促使国民政部派员来婺勘察。民国三十六年(1947)八月十六日,婺源总算划回安徽省。
  
   █ 婺源与徽州千丝万缕的文化渊缘
  
   自唐置县隶歙州后,漫长年月里,婺源与该州其它各县的联系频繁、密切,文化彼此渗透、交融,共同形成徽州文化。且不说方言、日常习俗、民居宅院、宗祠、戏台、路亭、桥梁、石井、巷道以及村镇格局之种种外在共通,光从下面几点就可见婺源与徽州的鱼水亲情非同一般。
  
   一、婺源明经胡、萧江、济阳江、朱、汪、洪等姓与徽州
  
   明经胡本世纪初,从徽州绩溪上庄走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大学者胡适(1891—1962)。其始祖是婺源县考水村的明经公胡昌翼。婺源旧志亦载:考川(今考水)人胡昌翼,系唐末后帝之子。因唐被后梁朱温所灭,后子流亡,被在长安(今西安)为官的的婺源人胡三遇见,将其掩带回籍,更名改姓为胡昌翼。后唐同光三年(925)胡昌翼考中明经科进士,但不做官,仍隐居乡里。尝捐资在膛源建有一桥,其地故改名为“太子桥”。——“太子桥” 地名现在很少有人使用,但笔者老母亲少时常去那里砍柴,所以记得很清楚。在黟县西递的胡氏《族谱序》中也明确写着:“明经胡氏本唐裔,避难婺源考水之胡村,遂从胡姓。其子孙以十干为派宗,元丰间,壬派孙李臣迁黟县之西递铺,是为西递始祖。” 据《绩溪文史资料(第二揖)》中《胡适之父胡铁花年谱述略》一文记载:“胡适的父系最初姓李,是唐朝的皇族。《上川明经胡氏宗谱》记载有这样一段故事:‘始祖昌翼公,本昭宗之子......为避朱温乱,赖臣胡三公庇匿婺源之考川,遂冒胡姓。’后唐时,昌翼公以明经发进士科,故称明经胡氏。”明经胡为绩溪大姓氏,分布聚居县内上庄、宅坦、湖里、上胡家等大村镇。笔者曾听一位绩溪朋友说“徽州之中休宁、祁门、黟县的方言我听不懂,但不知怎么就能懂一点婺源话?!”这也许与绩溪明经胡姓、江姓、洪姓等出自婺源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安徽历史—黄山历史—婺源与徽州的历史文化渊源(四)
萧江、济阳江婺源出城往东20公里,有一水湾环村而过,村名江湾;从江湾进五头源,登五条小岭,就到了安徽休宁县。江湾历史上出过江一遴、江永、江谦等名人。但,江湾萧江源出歙县——唐代的萧祯(萧江人一直传说他是兰陵相国萧何的后裔)做了江南节度使后,定居在现在的歙县,易姓为江。至八世祖江敌任进贤县尉,才迁居婺源云湾,江姓人在此发达起来,成为婺源望族,云湾遂改名“江湾”。隶属江湾的晓起村也有江姓聚居,是清代两淮盐务使江人镜故里,为国家生态文化旅游示范村,但系婺源段莘乡江村迁入,而段莘江氏来自歙县篁墩济阳江。2001年5月30日,祖籍婺源的国家主席***亲临江湾村,题写了“江湾中心小学”校名,并到村民江镇中与退休教师江启昌家中问寒问暖,偏僻的江湾村极大震憾。明代,又有婺源人江思礼从婺源松关迁入绩溪,今绩溪十里岩、茭塘、坑上等村皆其后裔。朱、汪、洪姓不仅江湾萧江、段莘济阳江均源出歙县,婺源朱熹这一支朱姓始...
· 安徽历史—黄山历史—徽州的打更词
每到冬天,徽州许多村庄都有志愿者参加打更活动,巡视村中安全,及时发现火情和报警,保护一方平安。打更人全是尽义务的,大家轮流参加。更筒是用棕树挖成,中间开一条槽,里面挖空,声音清脆响亮悦耳,传得很远。(简单的也有用竹筒,但声音差一些)打更人走街串巷,不紧不慢地喊道:九天腊月,天干飞燥。阁上阁下,堂前灶下,火屎小心了!梆!梆!梆!听到声音的人家就会上上下下前前后后检查一遍家中的火烛。现在城市里也有打更的(暂且这么叫),那词儿乏味多了,事先录好,打更人背个喇叭,放那录音:各家各户注意了,关好门窗,小心煤气,当心小偷,注意安全了。
· 安徽历史—黄山历史—黄山市历史文化介绍
黄山历史悠久,远在六、七千年前,即公元前51世纪,我系氏族社会的后期,人类就已经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山区劳动生息了。在距今三、四千年的殷商时期,这里就居住着一支叫山越的先民。山越乃百越中的一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先属吴,吴亡属越,越亡属楚。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实行郡县制,这里为会稽郡属地。南朝时开始设置新安郡,郡府搬迁又始终未离开新安江上游,徽州古称新安,其源盖出于此。宋代徽宗宣和三年五月廿四日(公元1121年),歙州被诏改为徽州。关于徽州名称的起源,一说因其境内有徽岭、徽水、大徽村等,州则因地得名;另一说赵宋王朝是取“徽者、美善也”之意,炫耀他对这一地区的失而复得。此二说并存了八百多年,州名亦被历代沿用至今,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建省的时候,就是摘取安庆、徽州二府首字作为省名的。徽派文化底蕴丰富,内涵深广,是我国三大区域文化(藏学、敦煌学、徽学)之一,涵盖了哲、经、史、医、科、艺诸多...
· 安徽历史—黄山历史—徽州历史上的“第一”
徽州名贤,灿烂史册。古往今来,竟有那么多的“世界第一”和“中国第一”就出自徽州。徽州文化,博大精深;徽州名贤,灿烂史册。古往今来,竟有那么多的“世界第一”和“中国第一”就出自徽州,这个鲜为人知的话题,将有助于我们对于“昨日古徽州、今日黄山市”的这个人杰地灵的城市的阅读。世界第一卷尺———丈量步车。这是我国明代著名珠算家和发明家、徽州屯溪人程大位(1533-1606年)在丈量田地工作中发明的测量工具,软尺用篾片连接而成,卷在尺体中轴上,拉动软尺可丈量,转动中轴可收尺,被称为“世界第一卷尺”。中国第一部光学物理专著———《镜镜冷痴》和中国第一架自制测天望远镜———郑复光望远镜。我国清代著名光学家、徽州歙县人郑复光于清道光初年写出了一部系统阐述几何光学原理、光学仪器原理和制镜技术的科学专著《镜镜冷痴》,这是我国第一部光学物理专著。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他在北京以《镜镜冷痴》中的理论为指导,制...
· 安徽历史—黄山历史—因何“无梦到徽州”?(一)
引言黄山旅游的困境和尴尬,重要根源之一,在于对名人名言的简单直解或懵懂曲解。对领导讲话的简单直解,不仅使黄山市内如今有三个“黄山”地名——混乱,也使黄山旅游一直*山吃饭——单调,在这种混乱的单调或单调的混乱中,要想谋出旅游新世界,确乎比较吃力。1987年,徽州地区改为黄山市,许多专家学者在媒体上对此都发表了反对意见,但无论如何,徽州从此失落了。在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即观光时代,主打黄山风光是没错的。但旅游本身也必须与时俱进,在休闲体验旅游时代到来的时候,文化因子就成为关键的吸引物。在大徽州日渐远去的时候,徽州人开始意识到徽州自身于旅游开发的价值和魅力,于是在“做好徽文章”的号召下,开始盘整文化资源,并且开始打徽州的广告,历史名人名言也就开始受到重视和利用。关于徽州的历史名言,应该也可以汗牛充栋的,但适合做广告语用的,似乎并不多,于是,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的两句诗,就成了使用频率最高的徽州形象...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