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安徽历史—安庆历史—万里长江第一塔安庆振风塔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49
转发:0
评论:0
安徽历史—安庆历史—万里长江第一塔安庆振风塔,安庆的振风塔是座落于长江边上,号称万里长江第一塔。园内的振风塔是采用二分之一

  安庆的振风塔是座落于长江边上,号称万里长江第一塔。园内的振风塔是采用二分之一的比例缩小了一半,是七层八角楼阁式的建筑。当时是北京白云观老道人张文采的精心设计,相传它是为了振兴文风所建,建于明代,有400多年的历史。      

  振风塔,又称浮图、佛图。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中华大地上耸立起座座佛塔,与中国传统的建筑学相融合,形成了具有民族风格的佛教建筑文化。塔本来的作用是承奉僧佛主的舍利,是佛教徒顶膜拜的对象,一座塔往往成为一座寺院的主体建筑,后来随着佛殿建筑的兴起,逐渐降低了塔的重要性,但并没有导致塔的消失,相反,内容丰富的中国园林吸引了塔这种建筑形式,一个园林中,塔往往作为主景。

   迎江寺雄峙于城东大江之滨。古称护国永昌禅寺,又名万佛寺。始建于北宋开宝七年(974)。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邑绅阮自华募资重修,殿宇华丽,气势恢宏,为沿江名刹。寺由殿、堂、阁、楼、房、塔、园等古建筑群组合而成,占地2.2万平方米。临江的山门上嵌有清光绪帝手书的“迎江寺”3个楷书金字,雄浑稳健,光彩熠熠。汉白玉石的门券上嵌有四爪神龙浮雕,翘首扬尾,势若扑江。山门左右分置大铁锚,重约3吨,为众寺院所不有。步入山门即为天王大殿,弥勒佛端坐神龛内,四大天王分列两侧,神态各异。拾级28阶而上,为赵朴初手书匾额的大雄宝展。殿内,如来佛慈眉善目,阿难、迦叶祥和稽首;文殊、普贤、观音、地藏4大菩萨和药师大佛、阿弥陀佛及降龙伏虎十八罗汉,各具神韵,栩栩如生。后为毗卢殿,神佛毗卢遮那和帝释、大梵两大天王,神色庄严,雄踞殿中,殿后是四海龙王朝观音的“海岛”群雕。第四殿为藏经楼,珍藏有明光宗敕赐描金《妙法莲华经》和素描观音大士像等瑰宝。全寺供奉的神像、佛像近500尊,还有清乾隆帝、西太后慈禧所御赐的金字匾额“善狮子吼”和“妙明园镜”等。

   数百年来,迎江寺香火旺盛,名僧辈出。僧徒多时达千人,故有青铜铸“千人锅”遗存寺中。历代文人墨客、名宦大臣多莅寺观光揽胜。寺内供香客、游人用膳休憩的迎江阁楼,可细品“贵者难尽识,但觉巧烹调”的传统素食素菜。掩映在花木丛中的“宜园”、“可亭”、“望塔亭”等,亦是别具特色的胜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安徽历史—安庆历史—万里长江第一塔安庆振风塔历史
振风塔,又名万佛塔,坐落在安庆市沿江东路迎江寺内,始建于明隆庆二年(1568),建成于隆庆四年(1570),是安徽省境内和长江沿岸最高而又独具雄姿的古塔。振风塔为八角七级楼阁式。砖石结构,呈圆锥形体,自底向顶按比例缩小,高达60·86米,国内仅次于河北开元寺砖石塔。塔基直径19.25米,台基为须弥座式,高O·95米。塔底周边为廊,深3.33米,廊周边有24根直径O.35米的檐柱。底层塔身直径为8·72米(以上各层依次递减),壁厚3.87米,内室直径4.85米,供奉一座5米高西方接引阿弥陀佛。顶为八角覆盆式藻井(以上各层顶藻井均为此式)。塔的二层供弥勒佛,三层供五方五佛,三、四、五层有砖雕佛像600多尊,最多的四层有417尊。塔身嵌有碑刻52块(其中三层有35块)。全塔共有踏跺登梯168级,盘旋而上。在登塔路线的设计上,使用了独特的迷津手法:一是在登塔的二层出口、三层入口,使用了脱节螺旋,所...
· 安徽历史—安庆历史—长江流域文化安庆古遗址
安庆历史悠久,留存下来的古遗址数量众多,内涵丰富,其中不少还流传有逸文轶事、趣闻传说,给安庆的人文景观增添了魅力。这既是研究长江流域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据,又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彭岭遗址]位于潜山县城北2.5公里处,属旧石器时代遗址。1992年经安徽省考古研究所清理,出土有石锥、砍砸器等157件,多为石英砾石制成。根据安徽第四纪地层研究,距今有10万年。[薛家岗遗址]位于潜山县城南7.5公里处永岗村内,是以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为主,兼有少量商代遗存的古文化遗址。遗址为椭圆形台地,面积6万平方米。经省、市考古专家发掘,新石器时代遗存分四期,以二、三期最为丰富和具有代表性。第三期经国家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以碳14测定,距今有5000多年历史。薛家岗遗址出土石、陶、玉器千余件,特征鲜明。石器多通体磨光,梭角分明。其中扁薄穿孔石铲、窄长条石锛、横长型穿孔石刀,风格独特。石铲、石刀孔周绘有规则的红色花...
· 安徽历史—安庆历史—安庆古城池:风雨八百年(二)
二、四十三年的城池打造史公元13世纪初,北方金军大举南侵,破光州,逼鄂州,沿途多警,长江中下游一带形势十分吃紧。那时安庆还没建城,仅有两座土城栅,一在皖口(距今怀宁县山口镇5华里),一在盛唐湾宜城渡(今安庆市区),两城栅相距15华里。1217年,为了抗击南下金军,扼守长江下游门户的安庆,成为南宋政府亟待南渡的战略要冲,驻安庆的军人政府遂决定:在皖口(山口)筑起一座战备砖城,史称“南宋安庆老城”。14年后的1231年,“安庆老城”从皖口东移15华里,在宜城渡再筑砖城,史称“南宋安庆新城”(今市区)。“新城”所用的砖料中,部分自“老城”拆卸运来,部分来自皖口及周边的庙宇等建筑物,还有部分为各处窑厂烧制……就在打造安庆城池的过程中,约当1236年前后,蒙古人来了,安庆市政府和市民弃城逃难,一度迁往东郊江面上的罗刹洲和贵池杨槎洲。数年后,形势稍定,人们陆续回到宜城渡,新的市政府再度掀起了新一轮造城...
· 安徽历史—安庆历史—安庆古城池:风雨八百年(一)
学者的声音:“河流是缔造文明的血脉。横亘在东方大地上的黄河、长江,演奏了中华两河文明的交响曲(李雪梅)……随着中国南方长江流域文明的崛起,尤其是近代以来这一带经济地位的上升,甚至超越了黄河流域,因此关于长江文明的考古和发掘越来越多,长江文明越来越获得了话语权,因此中华文明就成为了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双主题的交响合奏”(单之蔷)。——引自中国国家地理丛书《探寻黄河文明》作者署名:老屋(全文13000字,完稿于2003年岁末)一、寻找古城池的记忆形态上游——中游——下游:长江自然地理的三级落差,安庆居下游,是为八百里皖江的门户;东方——西方——南方——北方:国家行政地理的方位坐标,安庆居长江之北,地处东方文明古国之皖西南,是为千里大江北岸(旧时汉口至南通)惟一的一座古城池。也就是说,它既是下游又是上游,它既称东方又同时称西方、南方、北方,就是这样一座城市,你说怪不怪?人有自己的个性,城有自己的特...
· 安徽历史—安庆历史—安庆宿松风俗民情介绍(二)
衣饰,宿松人民在衣饰方面,素有爱美俭朴的传统,青春少女,尤爱打扮,入学青年,甚讲整洁,新婚夫妇,必穿华丽。旧时的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已很难看出痕迹。饮食,本县居民,向有“一日三餐”、“一稀两干”或“两稀一干”习惯。惟逢年过节、婚丧贺吊诸喜事,则盛办酒席,分海参席、香荩席、木耳席之类,酒菜甚丰,而且席位排次较严,礼节颇多,有里俗遗风。节日还沿袭旧的饮食传统,元宵吃汤圆,三月三吃避疫耙,端午吃粽子、饮雄黄酒,中秋吃月饼、糍粑、咬菱角,重阳吃螃蟹、饮菊花酒,腊月初八吃腊八粥,春节除买鱼肉外,还讲究做印子粑。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交流活动频繁开展,饮食渐有南北风味。婚姻,婚姻制度在建国前多为封建习俗,婚姻过程一般经过托媒说合、父母同意定婚、亲家过门、女婿上门、行报日礼、迎亲礼、抬嫁妆、新郎新娘拜堂、合卺交杯、谢媒、酬谢宾客、三朝回门等仪式。而新娘坐轿上门,行前要哭嫁,放鞭炮,吹喇叭,敲锣鼓,热...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