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安徽历史—安庆历史—《孔雀东南飞》发祥地琐记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50
转发:0
评论:0
安徽历史—安庆历史—《孔雀东南飞》发祥地琐记,《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由于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结合,它影响很深远。自“五四”运动一直到解放后,它不断地被改编为各种剧本,为广大人民所欢迎;多年来它一直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 

  对于诗中放事发生的时代、地点、男女主角的姓名,以及诗的作者和年代,文学界历来有争论。游国恩先生等所编《中国文学史》(1963年版),根据诗前小序断言,徐陵在把这首诗选人《玉台新咏》时“必有所据,才能言之凿凿”。许多研究者根据小序中“庐江”两字,判断这首诗产生于安徽省潜山县一带,现行中学课本亦采用此说。      
  
  据《后汉书·志二十二》记载,汉末的庐江郡,它所包括的地域是相当广的,现在的潜山、怀宁、太湖、桐城、舒城、庐江等县均在辖内,是个拥有四十二万四千多人口的大郡。境内物产丰富,并有天柱山等名胜。另1915年编印的《怀宁县志》卷二《山川》篇记载,怀宁与潜山交界处有个“小吏港”,“以汉庐江小史焦仲卿得名”。编印者同时还把《孔雀东南飞》一字不漏地登载在县志上。历来这一带的人民对于这首诗就非常重视,潜山县的人民也好,怀宁县的人民也好,均以本地曾产生过这首著名的叙事诗而自豪。下面我想把与《孔雀东南飞》有关的一些遗迹及传说介绍给大家,它对于我们加深领会该诗不朽的艺术价值,可能有所帮助。   

  潜山县与怀宁县分别处于皖河的上游和下游。皖河发源于皖公山,西周时期,这一带属皖国,战国时期属楚国,到了汉代,汉武帝曾册封皖公山为“南天一柱”,所以皖山又名天柱山。历代许多文人曾到这一带游历,留下 许多碑刻。据近年考古工作者发掘,皖河之滨有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的遗址多处,充分证明了这块地方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皖公山象一道天然屏障阻挡了西北寒流,皖河两岸,平原与丘陵交错,河湖纵横,自古以来农业生产十分发达。据当地群众反映,过去这一带丘陵上遍布桑树,至抗日战争前户户养蚕,妇女人人都会“织素”。这一带群众能歌善舞,据考证它也是徽剧、黄梅戏的故乡。我们根据史料记载,结合现代经济文化情况,可以断定。汉末庐江郡繁荣的经济文化生活,正是产生《孔雀东南飞》这样伟大作品的社会基础。更加令人吃惊的是,虽然焦仲卿刘兰芝的故事发生在一千多年以前,但是,现在这一带的人民对于他们的事迹仍了如指掌,有口皆碑。如果你来到这里,询问这里的群众,人们准会指出一处山岗对你说,这是刘家山(属怀、宁县),是刘兰芝的家,与刘兰芝家隔条河的焦家坂(潜山县),是焦仲卿的家。并会指着华山旁的一处坟地说;这是孔雀坟,是焦仲卿刘兰芝的合葬墓。这里人民,至今仍把恶婆婆叫作“焦二钗”,把受婆婆虐待的媳妇称为“苦芝姑娘”。以前,这里还有一处“孔雀台”,台上碑文记载,台建于宋元时代,历代经过多次整修、扩建。这座台建筑宏伟,台上的雕刻、绘画十分美观。五十年代初期,当地群众在台上演出过张恨水改编的剧本《孔雀东南飞》,潜怀两县前来观看的达万余人,盛况空前。可惜,在十年浩劫期间,这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被当作“四旧”拆除,石碑、匾额荡然无存了。 

    《孔雀东南飞》从它产生至编人《玉台新咏》,可能有许多文人对它进行了润色,但从语言风格及表现手法来 看,仍可肯定它是建安时期的民间创作。它同两汉许多乐府诗一样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取材于人民的现实生活,表达了人民真实的思想感情,并大量采用了口语。如果我们深人仔细地考察一下小吏港一带人民现代的口头语言,就会发现,象“十四学裁衣”这样的句式,现代许多人仍在沿用。一些目不识丁的老太太在回忆自己年轻往事的时候,常常这样说;“十一学纺纱,十二学织布,十三学裁衣……”这样的句子仅适用于自叙,讲述别人的事时就不适合。另外,诗中“举手长劳劳’一句中“劳劳”这个词,在别的诗歌中似未见过。可是,这里的方言仍在使用“劳劳”(laolao轻声)这个字眼,它是“摆动”的意思。“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就是“高举起手长时间不停地摆动,两人心中同样都恋恋不舍”。从语意看,比把“劳劳”释为“怅惘若失的状态”或“慰勉”贴切。像这样的例子还能举出许多。总之《孔雀东南飞》正如许多杰出的民间创作一样,它们产生于人民之中,又在人民中广为流传,其顽强的艺术先命力,是任何势力也扼杀不了的,这对于我们现在研究整理民间文艺创作,同样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安徽历史—安庆历史—情系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第一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讫今已有1770余年的历史,焦仲卿与刘兰芝纯洁坚贞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潜山怀宁一带,2006年《孔雀东南飞》传说被省政府批准列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潜山、怀宁两县又将联合申报第二批国家级名录。可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以前,故事发生地问题却众说纷纭。是《孔雀东南飞》研究专家,潜山中学退休教师李杏林先生,以学者的敏锐眼光和深厚的国学基础给予了充分论证,从而使得这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不断的发扬光大。《孔雀东南飞》原名《焦仲卿妻》,是一首民间创作经文人加工润色的合乐民歌,最早见于陈代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徐陵勘称孔诗功臣,没有他,我们今天就无法见到这部亘古熠今的“杰作”,而且还多亏他在诗前加上了一段小序,才使得这首诗的来源有迹可寻。徐陵之序,不但告知人们故事梗概,主角姓名身份,说明该诗系当时人为他们而作,另有一点重要的是,编者还明白无误地交代了...
· 安徽历史—安庆历史—望江历史
据汪洋遗址出土文物考证,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县境内就有人类活动。夏、商属扬州地域,西周时属舒国,春秋时前属吴,后属越,秦时属九江郡,西汉时属淮南国,东汉、三国、西晋时均属庐江郡。东晋隆安至元兴年间(397—404)置大雷戍。义熙元年(405)始设新冶县,属豫州晋熙郡。清乾隆三十三年《望江县志》载:“皖出铁,有铁官。今怀西望北有古冶迹,武昌口有炼成墩,漳湖之表有炼成畈……椅子、磨叉间有坑矿,县名新冶,职此之由也。”南朝陈天嘉年间(560—566)升新冶县为大雷郡,属江州。隋开皇十一年(591)改大雷郡为义乡县,属熙州。乾隆三十三年《望江县志》载:“陈、隋间,县有义士助国平时难,隋文帝旌为义乡。”开皇十八年(598)改义乡县为望江县,属同安郡。县城东南的宝塔河一带曾是长江故道,登城中钵盂山,可一览江流之胜,故名望江。唐武德四年(621)改望江县为高州,属舒州同安郡。武德七年改高州为...
· 安徽历史—安庆历史—安庆古建筑
安庆市现存历代古建筑410处,散布在广袤的城乡,形成别具风情的胜景奇观。其中有楼阁式结构的城区谯楼、广嗣殿、慈云阁、怀宁白麟畈的铁砚山房、桐城市的半山阁、方氏九间楼、枞阳浮山镇双瞻阁、潜山县龙潭乡杨家祠堂、太湖县城新华街王氏宗祠、望江城关的文庙;坊式结构有市区钱牌楼石牌坊、倒扒狮石牌坊、岳西县牌坊村的斯桥牌坊;桥有怀宁县思皖桥、桐城市的紫来桥;亭式建筑有桐城市的凌寒亭、枞阳县周潭镇的八角亭、岳西冶溪乡的九老亭、里仁村的余贤公亭堂;台式建筑有怀宁县小市镇的孔雀台、宿松县北浴乡廖河戏台、南台山的太白书台;古寨大多坐落在潜山、岳西两县,其中著名的有潜山县天柱山中的总关寨、东关寨、西关寨、南关寨、北关寨五大寨,岳西县司空山中的司空山寨、旗山的飞旗寨、石关乡的伏龙寨以及白云寨、桃园寨、马园寨等。[白崖寨]位于宿松县趾凤乡白崖山,系元末义民吴士杰用片石依山垒起的一座石城。周长4公里,高4—5米。后历经...
· 安徽历史—安庆历史—安庆太湖历史小池的由来
A相传600多年前,小池这地方不叫小池,也没有街,只有三、四户住着茅屋的人家,但门口有一条官道。一个春天的傍晚,两名官兵押着一个囚犯经过这里。那囚犯身材高大,目光炯炯,顿时被这地方吸引住了,觉得这地方的水土散发着一种灵气,这灵气从四周向他聚拢,使他激动万分。因为天色已晚,又加上两位官兵实在走累了,就在一户人家歇下来。晚上,睡在茅草屋里,听着潺潺的流水声,闻着淡淡的兰草芳香,囚犯更是激奋不已。他知道,自己被押往庐州府受审,然后将被发配到某个蛮荒之地。他想,要是能发配到这地方就好了。这地方看起来很荒凉,但却是个谋生的好地方。他乃朱元璋的死敌陈友谅手下一名管带,鄱阳湖一战使他成了阶下之囚。这时朱元璋刚刚坐上皇帝宝座,为了安定天下,发展生计,或务农、或经商,但不准出那圈子。那囚犯很聪明,懂得官家心理,第二天上路以后,便自言自语地反复说着一句话:“要是把我发配到昨夜那鬼地方,还不如让我去死,不如去死...
· 安徽历史—安庆历史—安庆市历史沿革
安庆之名始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改德庆军为安庆军"作军号名称出现,由“同安郡”(隋代大业三年始置,治所同安,今桐城)和“德庆军"(北宋政和五年始置,治所怀宁,今潜山古皖城)各取一字而命名,含“平安吉庆"意。到庆元元年(1195)“升舒州为安庆府"(治所今潜山古皖城),又作府名。安庆古名“盛唐”,见于文献记载最早为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南巡至此,“作盛唐枞阳之歌"。今安庆城区登云坡即为盛唐山故址所在,山下临江为盛唐湾古渡口。相传东晋诗人、堪舆家郭璞登盛唐山有“此地宜城”语,故安庆别名“宜城”。安庆城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年(1217)知府黄干“城安庆以备战守";后因战乱,安庆府于端平二年(1235)移治罗刹洲、杨槎洲;及至景定元年(1260),沿江置制大使马光祖“复筑宜城为新安庆府”治(今安庆市),并迁怀宁县治附郭。从此,府治稳定不移,“安庆"才作城镇地名,并与行政区名称(府...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