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安徽历史—安庆历史—桐城文派最后一人吴汝纶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13
转发:0
评论:0
安徽历史—安庆历史—桐城文派最后一人吴汝纶,吴汝纶(1840-1903),字挚甫,今枞阳县会宫乡老桥村吴牛庄人。汝纶
  吴汝纶(1840-1903),字挚甫,今枞阳县会宫乡老桥村吴牛庄人。
  汝纶幼时家贫,刻苦读书,爱好古文辞,鄙弃俗学。清同治三年(1864年)中举,次年中进士,授内阁中书。曾国藩爱其才,留佐幕府,为"曾门四大弟子"之一。国藩死,又入幕李鸿章。在入幕曾、李期间,曾、李奏议多出之他的手笔。先后出任深州、冀州知州。汝纶每到一地,首先重视教育,后弃官从教,任保定莲池书院院长;光绪二十八年,清廷任命他为京师大学堂教习,并加五品官衔。
  汝纶大力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为国育人,以求"富国强兵"。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深入探求西方的科学和哲学。在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后,即赴日本考察学制。在考察期间,深入数十处学堂,不分昼夜,手录备忘,编成《东游丛录》一书,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介绍日本教育的专著。在日期间,明治天皇还特地接见了他。由日本回国后,途经省城安庆,借巡抚衙门南院,办起了桐城学堂,自认堂长,并请日本学者早川东明任教。为勉励后人,他亲笔题写"勉成国器"的匾额和"后十百年人才奋兴,胚胎于此;合东西国学问精粹,陶冶而成"的楹联。这所学堂即今桐城中学的前身,它是安徽省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是吴汝纶推行新式教育的实验园地,其影响巨大而深远。
  汝纶博学多才,著述近50卷,是桐城派的后期大师。卒后葬家乡吴牛山,墓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汝纶(1840~1903)
  近代文学家、教育家。字挚甫。安徽桐城人。同治三年(1864)举人,次年中进士。先后入曾国藩、李鸿章幕府。历官直隶深州、冀州(今均属河北)知州。光绪十五年(1889)起,主讲保定莲池书院,执教多年,弟子甚众。二十八年,吏部尚书张百熙荐举为京师大学堂教习,自请赴日本考察学政。在日本,因留学生事与驻日公使蔡钧发生龃龉,归国后不赴京师就任,还乡谋办桐城小学校。
  吴汝纶与张裕钊、黎庶昌、薛福成号称"曾门四弟子"。曾国藩说"吾门人可期有成者,惟张、吴两生"(《清史稿·张裕钊传》)。其论文,宗法桐城派,而又主张"有所变而后大",认为"桐城诸老,气清体洁,海内所宗,独雄奇瑰玮之境尚少"(《与姚仲实》)。所以他的文章,既得桐城派整饬雅洁之长,又不全落桐城窠臼,风格矜炼典雅,意厚气雄,得于《史记》者尤深。不过因求文者众,应酬之作稍多。
  吴汝纶论学,也师事曾国藩,由训诂以通文辞。晚年尤着力于解经。自言"近十年来,自揣不能为文,乃遁而说经,成《书》、《易》二种说"(《答黎莼斋》)。然而说经实非其所长,"往往私造训诂,自立一义,不足为训"(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但其点勘,注释古籍多种,务在畅通大义,颇便于初学。
  吴汝纶的思想比较开通,主张研习西学。他主讲莲池书院时,曾特聘英文、日文教师。又曾为严复译《天演论》,《原富》和美日学者多种著作写序,倡导启蒙。《天演论序》传诵尤广,在清末思想界发生很大影响。
  吴汝纶的诗,亦多应酬赠答之作,但也有些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如《依韵奉酬廉卿》等,慷慨沉郁。
  吴汝纶的著作,生前曾刊刻《深州风土记》、《东游丛录》等。殁后一年,其子吴□生编次《桐城吴先生全书》付刊,内含文集、诗集、尺牍及说经著作等
6种。另有编定未刻及未编定者多种,后来陆续有《桐城吴先生日记》、《尺牍续编》及点勘古籍多种行世。(张永芳)

  吴汝纶作品集

  著有《易说》 、《写定尚书》、《尚书故》、《夏小正私笺》、《深州风土记》、《吴挚甫文集》、《吴挚甫尺牍》、《吴挚甫先生函稿》、《桐城吴先生日记》、《李文忠公事略》、《桐城吴先生全书》、《桐城吴先生遗书》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安徽历史—安庆历史—桐城派简介(五)
桐城派名胜古迹古遗址鲁王墩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位于鲁谼乡鲁谼村,台形高地,面积2万平方米。遗址处发现有红烧土堆积3处,灰坑8处剖面文化层厚2至3米。采集遗物有石斧,石奔,以及陶器和陶片等。丁家冲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位于红庙乡红庙村丁家冲,面积6.6万平方米,剖面文化层厚1至2米。遗址表面层现出灰坑、红烧土多处。采集遗物有石奔、箭簇、单孔石矛头,以及鼎足、鬲足和陶片。朱家墩遗址商周时期文化遗址。位于天林乡建政村,面积3万平方米,剖面文化层厚1至2米。遗迹发现红烧土、灰坑多处。遗物有磨光石斧、粗磨石、以及鬲足、高足鼎、陶片等。吕亭左县遗址吕亭左县建置于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448),南朝齐建元二年(480)废。县治故址在今吕亭乡吕亭村的吕亭山脚。城址呈长方形,东西宽约4公里,南北长约1公里。城西藕山麓残存古城墙高1米余,城南地下2米处曾掘到旧城门遗迹,城东掘到多口古井和石制井圈及石砌井台...
· 安徽历史—安庆历史—桐城派简介(三)
桐城派文论桐城派散文理论,早期受影响于方以智、钱澄之,滥觞于戴名世,正式提出的则是方苞,后经刘大櫆补充,至姚鼐发展而形成。“义法”说:方苞专治古文,首倡“义法”说,主张“言有物”、“言有序”。其关于“义法”的完整议论见于《又书货殖传后》:“《春秋》之制义法,启太史公发之,而后之深于文者亦具焉。‘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方苞借谈《史记》论“义法”,涵义明确。“义”即思想内容,指宋儒义理,也就是纲常之理。“言有物,即要求文章有充实的、可以致用的理学内容;“法”指文章的艺术形式,即文章的作法。“言有序”即要求文章剪裁得体,结构严谨,语言雅洁,趋于规范化。方苞根据“义法”剖析具体散文作品时多次指出:“义法”最精者莫如《左传》、《史记》,而学习“左”、“史”的“义法”,必须研读唐宋八家之文,从中揣摩体会。这使习古文者有轨迹可...
· 安徽历史—安庆历史—桐城派简介(一)
“天下文章其在桐城呼!”这是清朝乾隆年间世人对桐城文章的赞誉。桐城派,又称桐城文派、桐城古文派,因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魁、姚鼐均系桐城人(含今枞阳县)人,故名。桐城派是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其参与作家之众、播布地域之广、绵延时间之久,皆为中国文学史上罕见。桐城文派源远流长,可以上溯到明末清初。桐城人方以智、钱澄之、戴名世,在古文理论和创作实践上,初步体现桐城文派的某些特征,可以认作桐城文派的前驱。桐城派文论体系和古文运动的形成,始于方苞,经刘大魁、姚鼐而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文学流派。方、刘、姚被尊为“桐城派三祖”。方苞,字灵皋,号望溪,出生于桐城一士大夫家庭。早在青年时代,方苞就有“以八家之文,载程、朱之道“的志向。32岁举江南乡试第一,39岁中进士,适逢母病未能参加殿试。44岁因受乡先辈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狱案牵连而入狱,经大学士李光地等人营救,得以赦免出狱。方苞继承明代散文家归...
· 安徽历史—安庆历史—桐城派简介(四)
桐城派散文创作桐城派散文作品浩繁,以文从字顺,清通驯整,精严雅洁为特色。清代以来,编辑出版的桐城派桐城籍主要作家文集有戴名世的《戴南山先生全集》14卷,方苞的《方望溪先生全集》32卷,刘大櫆的《刘海峰诗文集》22卷,姚鼐的《惜抱轩全集》85卷,方东树的《仪卫轩文集》12卷,方宗诚的《方柏堂文集》92卷,刘开的《刘孟涂文集》44卷,姚莹的《中复堂全集》98卷,戴钧衡的《味经山馆诗文钞》10卷,吴汝纶的《桐城吴先生全书》19卷,马其昶的《抱润轩文集》22卷等。1984年由北京师范学院王凯符、漆绪邦选编的《桐城派文选》一书,收入上列作家散文作品93篇,集中代表了桐城派散文创作的艺术风格。文选表明,桐城派得以绵延久远,成为一代文章正宗,其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不容忽视。其论说之文,虽乏宏博,但辞句精炼,逻辑性强,间有卓识;游记之文,写景状物,多有传神之笔,能抓住特征加以渲染,使一山一水一木一石生机盎然...
· 安徽历史—安庆历史—桐城派简介(二)
桐城派源流时间为清康熙、乾隆年间,代表人物有戴名世、方苞、刘大櫆。明代中叶以后,桐城学术兴起,士人多结社讲学,“能振笔为古文者,代有传人”。明末清初,方以智、钱澄之等人致力于古文振兴,开桐城派先河。方以智的《文章薪火》,推崇左(传)、国(语)、庄(子)、司(马迁)为文章嫡传,反映了当时桐城学者的主要倾向。钱澄之“屏弃俗学八股文,专治经书古文”,文章“精洁”、“典雅”,“使读者为之目明而心开”,为桐城派作了示范。戴名世是桐城派孕育过程的继往开来者,他以时文和古文创作名重于世,并针对明末故作艰深、虚矫的文风,提出了“言有物”、“修辞立其诚”的见解,主张为文道法辞兼备,精气神合一,实为桐城派义法理论的先驱。1644年清王朝入关后,为巩固其封建统治地位,采取尊崇儒家理学的策略,以软硬两手迫使知识分子就范,宣扬“万世道统之传,即万世统治之所系也”。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给宣扬儒家道统的文学带来了发展良...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