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历史—安庆历史—安庆古城池:风雨八百年(六)
五、围城营造法
观今“出土”的城墙老砖,长短不一、厚薄不一、宽窄也不一,它们林林总总,五花八门:有从老城运来的,有从庙庵里拆下的,有从倒塌民居、祠堂、学校拣来的,也有从邻县购买来的,更有当时制造的等等,不一而足,但万变不离其宗:它们都是用传统的方法焙制出来的。所以,它们有一个质地统一的共同特点:以指弹之铿锵作响,以眼观之青一色的厚实而沉掂的青(灰)砖。
早在1103年,北宋政府就颁行了李诫的《营造法式》,其中有基础城寨作法,列壕寨制度标准。明代人据此总结了制砖技术:“凡埏泥造砖,皆以粘而不散,粉而不沙者为上,汲水滋土,人逐数牛错趾,踏成稠泥,然后填满框(木模)之中,铁线弓戛平其面,而成坯形;凡成坯之后,装入窑中,所装百钧则火力一昼夜,二百钧则倍时而居”。建造一座城池,少则几十万钧,多则几百上千万钧,那要多少砖窑花费几多时日来烧制呢?所以,建造宋代安庆城墙的砖五花八门,来自四面八方也就不足为怪了。为了分清制砖地点、订制单位、年代和责任人,宋人在砖模上雕刻成阴、阳诸种文字,使之发展成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皖江文化。
当黄干、马光祖先后把安庆城池选址工作勘定好以后,第一步就是筑土城:命壕寨官率众挖土夯土城,命砍伐督察官伐竹木。夯土城的工具有铁夯、石硪等,铁夯夯头从同安监借来一批,夯头中间有圆孔,上插竹(木)为夯杆,铁夯限一至二人操作;石硪较大,硪上有穿绳洞眼,由8至10多人集体操作,一人喊号或领唱歌谣,众人齐唱跟进。伐木官伐来的竹木除做杆柄外,还要备用一批留待搭脚手架之用。木料选用本地产大型乔木为主,锯板分配给筑土城的12个工段,每个工段负责约0.75华里长、底宽7尺、顶宽3.5尺、高2丈的筑土方量。按此推算,每块锯板的最佳尺寸应当是:长3.75米,高0.5米,厚5厘米;每块板两头和中间各凿3个直径约10厘米的圆孔,孔间穿一竹杠,每根竹杠长约8尺许(随土墙的逐步升高其长度随之递减),外钻小孔用铁销插牢、固定。当两块尺寸相同的木板穿插好后,就形成了一个夹土的夹板式活动木模,史称“夯土筑版”。每一层筑板(夹板)摆放的宽度就是土墙的宽度。当筑版放好后,开始往里洒水,接着往里抬(挑)土,土层尽可能均匀地堆放在“木模”里面,然后用铁夯、石硪夯实……当一层夯实后,取下竹杠上的铁插销,放下两边夹板,筑版自然解体,然后照前法重新组合向上一层木模,重复洒水、担土、夯实的系列动作,土墙就一步步升高,一寸寸延长。每次抽掉夹板,夯实的土墙上就留下一排竹杠圆孔,这孔就为后来搭脚手架之用……晚上若要歇工,须用茅草或稻草覆盖墙头,并洒细水保持湿润,第二天接着夯土墙。
当土墙夯好后,各地的青砖陆续运达。从内外两边墙脚开始,向下挖约40厘米至1米余深的基脚,开始向上砌砖,砌砖用的是石灰浆。此刻土墙为墙心,两侧青砖成为包皮,外侧砖紧贴土墙墙身,为“二顺一丁”砌法,用石灰勾缝,整齐光滑;内侧砖向土墙倾斜,棱角边缘处露,叠次向上紧缩。在5个城门口,砌成阶梯斜坡,留作马道,骑手可上下驰骋。最后是在墙头上砌成垛口(亦称雉堞、女墙),每个方形的垛沿上留有一个方孔,用以战时“火药箭”的发射,称为射孔(后世称为枪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