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安徽历史—安庆历史—安庆古城池:风雨八百年(一)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04
转发:0
评论:0
安徽历史—安庆历史—安庆古城池:风雨八百年(一),   学者的声音:“河流是缔造文明的血脉。横亘在东方大地上的黄河、长江,演奏了中

    学者的声音:“河流是缔造文明的血脉。横亘在东方大地上的黄河、长江,演奏了中华两河文明的交响曲(李雪梅)……随着中国南方长江流域文明的崛起,尤其是近代以来这一带经济地位的上升,甚至超越了黄河流域,因此关于长江文明的考古和发掘越来越多,长江文明越来越获得了话语权,因此中华文明就成为了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双主题的交响合奏”(单之蔷)。
                                              ——引自中国国家地理丛书《探寻黄河文明》

        作者署名:老屋(全文13000字,完稿于2003年岁末)

一、寻找古城池的记忆形态

    上游——中游——下游:长江自然地理的三级落差,安庆居下游,是为八百里皖江的门户;东方——西方——南方——北方:国家行政地理的方位坐标,安庆居长江之北,地处东方文明古国之皖西南,是为千里大江北岸(旧时汉口至南通)惟一的一座古城池。也就是说,它既是下游又是上游,它既称东方又同时称西方、南方、北方,就是这样一座城市,你说怪不怪?

    人有自己的个性,城有自己的特色,这就是安庆!这就是我要告诉你的旧日安徽省省会——安庆!

    历史学家李雪梅女士说:“距离产生美,遥远的历史赋予那些失落在时间长河中的古老文明和美丽……而有生命力的历史,展现的不仅仅是美丽,也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悲怆”。        -

    许多年前,徜徉在西门老街,还时常看到民居外壁嵌有几块“嘉定十年”(1217)或“绍定壬辰”(1232)之类字样的城砖;如今,倘有兴致或到市博物馆一走,或上太平寺街访问学者胡寄樵老先生,或去古玩城程老板位于工农街私宅的后院,就会访到一大堆镌字古砖和拓片,这些砖载记忆差不多有七、八百年光景了。神萦多年的老城墙,恍若遥远的梦中,当我见到这座“城市”的时候,城墙、门楼、亭台、栅栏、关隘等等荡然无存,“城”的概念没了,只留着看得见摸得着的“市”,让人追怀继往,欷歔不已。对我来说,1958年的大面积拆除古城墙行动,从此化作无法触摸的记忆。只有通过对乡邦文献的消纳含化和对一大批先贤传承的口碑归并创新,我才有机会与每一代老城墙和某一块老字砖,进行心灵上的沟通。

    在喧嚣的市声里,我常骑着单车独自绕“城”一周,希冀找着些老城的影子。每从宜城路口南头枞阳门商场的江边北上,经“枞阳门”(东门)、“大栅子”、“小栅子”、“建设门”(菱湖门、小东门),往西过菱湖南路“小北门”(城门洞之一,位于双井街北街口,出洞门直抵民国时期的国立安徽大学),越柏子桥大转盘,上德宽路北正街口,走“集贤门”(北门)、遥望西北的“万观门”,抵玉琳路口再往东,似见“正观门”(八卦门、西门)、“玉虹门”、“金保门”、“同安门”,不觉过程良路和西门渡口,来到沿江西路笔直朝东,经“镇海门”(盛唐门、大南门)、抵“康济门”(小南门),过港务局码头拐个小弯又是往北,返回原点“枞阳门”。这13座城门(含两栅子门和一城门洞),都是元代至民国时期的墙体建筑,而建城之初的宋代,又有哪些城门呢?

    那是787年前的一个冬天,经过近一年的加紧施工,安庆城墙圆满完工了。它周长9里13步,墙高2丈,墙脚宽7尺,顶宽3.5尺,中间垒土,两边包砌青砖到顶,顶端砌有3032个垛口,墙内面积折合今制为2.7平方公里,城池略呈圆形。墙体开城门5座:东面,枞阳门;东南面,康济门;南面,盛唐门;西面,正观门;北面,集贤门。由此算来,安庆的建城起步时间是公元1217年,即南宋嘉定十年,史称“山口宋城”或“南宋安庆老城”。

    以上5座城门,一改安庆城池史前(1217年前)土城山寨圭角方门之态,砌成牢固的砖石券门,其上有两层飞檐门楼,5门是为南宋建城之初的名称。经历代战乱、修建、增拆和自然灾害,城门的位置、称谓、样式、功能等等,如前所述,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需要提及的是,在西、北之间的万观门,为元代余阙(1303——1358)苦心经营的6座城门之一,几年后,因被起义军攻溃而破败,延至明初,已渐雍塞,万观门风貌不再……今日,我就这么绕安庆老城一周,用不了个把时辰,似有访古旅游的味道。

    为了获取更多的古城墙遗址信息,我又顺时针绕老城一周(先前是逆时针方向),此刻感受的,又是它那古朴的文化氛围。笔者就目力所及,拣选些有趣的说来,与你分享:刻在东门城墙上的“枞阳门”3字,阴文,为清代著名书法家、泾县人包世臣(1775——1855)所书,每字直径约66厘米。见其门楼之上高悬一副楹联:“经过些云海升沉,听野寺晨钟,恍如一梦;说不尽古今幻变,只中流皓月,曾照千秋,”传为清末巡抚彭玉麟(1862年在任)亲撰。往西行不远,就是康济门,其上原有一匾额:“江国风清”,为乾隆间安徽巡抚托庸(1761年在任)所赐。再往前,又见镇海门,其上也有一额,名“海门天柱”——其题意源自元代小孤山“海门第一关”之石刻,后人又据此生发出“海门夕照”为安庆12景之一;更有墨客据此引申为《史记》上一段“秦始皇渡渚”典故:“(其地)日落霞光万道,浪金涌,樯帆一障,似俱从日边来。”不过,明代王世贞(1526——1590)舟过安庆,面对如此美景,确实说过,皖城崇雉(锯齿形的城墙)环山,浩波抱郭(城厢),城内外皆山,灵雾广照,万松之名,惊为海上蓬莱。镇海门前,游人不觉驻足,但见城楼又悬一联:“夕照海门,玉笛数声搦杨柳;月横城阙,蓼花几点掠渔舟。”一路怀古,轻车熟路,不觉早过了城西,望见城北集贤门上4个大字:“宜城天堑”(详见下文),抬头望时,又得一古对:“远眺龙山,雄关地脉来千里;近登凤阙,古郡江头有万家。”站在北正街尽头集贤门的遗址上,向东望去,思绪滑过龙山路、安师院、到二中拐弯,往南……不如多搜集些古人联语,顺藤摸瓜,“以毛求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逆向思维),以楹柱上的对联来寻找古建筑物遗存,是否可行?在苦无实物资料的情况下,不妨一试!果然,通过中国楹联专家白启寰先生辟出的墨路,又找着了城墙上的几处古建筑。越集贤门往东不远,就是黄花亭,它就建在城北的古城墙上,旧为安庆府的钟楼,毁于民国时期,亭上有联,不妨借来一乐:“几声清响动山色,十里和风送稻香。”在二中与卫校之间,又发现一“百花亭”,建于城墙的东北角上。需要说明的是,“此亭非彼亭”,它不是当今卫校里的“百花亭”,也不是《百年安庆》中所描述的那两篇“百花亭”,它是城墙上的连体建筑物,故予引征。令人惋惜的是,此亭已毁于太平军的战火,联为后人新作,不赘。回到城东“枞阳门”时,读联又得一亭,史料少记,不觉狂喜,联语很通俗:“八皖风平清四境,一江波稳载千帆。”见联思亭,它就落在“枞阳门”北侧城墙上(今迎江区委大楼南侧),名“菜花亭”,民国后期被拆毁。

    上述的一些城门楼亭,都是当年城垣的连体构件,也是城墙不可分割的部分。在述及城墙的记忆形态、历史文化、防御功能、建筑艺术等方面,安庆城墙还有一个“克隆体”,犹从墙身上切下的一节“肢体”,被移植到20里远去放哨,这就是集贤关。集贤关为安庆城的要隘,如南下咽喉,是古城池的桥头堡,也是古城垣的惟一附属组合构件。在集贤关,修有同样的城墙关楼,其关隘自古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关口两侧山峦起伏,地形陡峭,形成天然屏障,加上关楼卡住南来北往惟一路径,关墙“吃”进山体,形成牢固的两翼。清以前,此关有精壮士兵马快把守,为历代兵家争夺之要塞。今城墙关楼已拆,仅存当年太平军和清军对峙的堑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安徽历史—安庆历史—安庆古城池:风雨八百年(二)
二、四十三年的城池打造史公元13世纪初,北方金军大举南侵,破光州,逼鄂州,沿途多警,长江中下游一带形势十分吃紧。那时安庆还没建城,仅有两座土城栅,一在皖口(距今怀宁县山口镇5华里),一在盛唐湾宜城渡(今安庆市区),两城栅相距15华里。1217年,为了抗击南下金军,扼守长江下游门户的安庆,成为南宋政府亟待南渡的战略要冲,驻安庆的军人政府遂决定:在皖口(山口)筑起一座战备砖城,史称“南宋安庆老城”。14年后的1231年,“安庆老城”从皖口东移15华里,在宜城渡再筑砖城,史称“南宋安庆新城”(今市区)。“新城”所用的砖料中,部分自“老城”拆卸运来,部分来自皖口及周边的庙宇等建筑物,还有部分为各处窑厂烧制……就在打造安庆城池的过程中,约当1236年前后,蒙古人来了,安庆市政府和市民弃城逃难,一度迁往东郊江面上的罗刹洲和贵池杨槎洲。数年后,形势稍定,人们陆续回到宜城渡,新的市政府再度掀起了新一轮造城...
· 安徽历史—安庆历史—安庆古城池:风雨八百年(三)
三、“安庆速度”的创造者建城之初,那些造城先贤们的聪明才智以及他们的组织结构、筑墙中的管理方法、建筑队伍和工程进度等等,我们无从知晓但我们多想知道。七百多年以来,历史没有忘记,它间接录下了最初的那次高速造城运动,让我们去分析、去考证。据查,七百多年前的南宋,“全国”人口仅有2785万,为了修造“南宋安庆老城”,在近一年时间内,先后动员军民5000人、征用民工2万人,合计25000人,几乎占了“全国”人口的千分之一!想想看,当年它是怎样的一项声势浩大的工程——这25000人当中,有5000人是屯田军民,系准军事化组织,闲时耕作、操练,战时上前线或运输或修筑军事工程,他们被指派抢筑安庆战略军备城,每人参加筑城时间最少不得少于90天;按住户和田产征用的2万民工,每人每天轮换出工,歇人不歇工。夏天,每人每月可得到6天的休息日,午间歇息半个时辰,秋后减半。他们的领导管理方式,是非常缜密的,达到了科学...
· 安徽历史—安庆历史—安庆古城池:风雨八百年(六)
五、围城营造法观今“出土”的城墙老砖,长短不一、厚薄不一、宽窄也不一,它们林林总总,五花八门:有从老城运来的,有从庙庵里拆下的,有从倒塌民居、祠堂、学校拣来的,也有从邻县购买来的,更有当时制造的等等,不一而足,但万变不离其宗:它们都是用传统的方法焙制出来的。所以,它们有一个质地统一的共同特点:以指弹之铿锵作响,以眼观之青一色的厚实而沉掂的青(灰)砖。早在1103年,北宋政府就颁行了李诫的《营造法式》,其中有基础城寨作法,列壕寨制度标准。明代人据此总结了制砖技术:“凡埏泥造砖,皆以粘而不散,粉而不沙者为上,汲水滋土,人逐数牛错趾,踏成稠泥,然后填满框(木模)之中,铁线弓戛平其面,而成坯形;凡成坯之后,装入窑中,所装百钧则火力一昼夜,二百钧则倍时而居”。建造一座城池,少则几十万钧,多则几百上千万钧,那要多少砖窑花费几多时日来烧制呢?所以,建造宋代安庆城墙的砖五花八门,来自四面八方也就不足为怪了...
· 安徽历史—安庆历史—安庆古城池:风雨八百年(七)
六、城墙头上的日出日落我们知道,古人的作息时间表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庆城门的关启即城池的时间管制,也不会背离传统的法则。对于时间观念很强的现代人来说,古时当地城门的关启到底是早几点晚几点?换句话说,每日里照亮城墙头的第一缕晨曦和最后一抹霞辉分别是什么时间?我们不妨借助现代天文科学观测数据,去了解古人的“时间概念”,从而大致掌握城门关启的一般规律。据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报道,一年中安庆市每月15日的日出日落时间分别为:1月7:09时和17:32时,2月6:52和17:59,3月6:22和18:19,4月5:45和18:39,5月5:17和18:58,6月5:09和19:15,7月5:19和19:15,8月5:38和18:54,9月5:55和18:18,10月6:13和17:41,11月6:37和17:15,12月7:01和17:12。清代以前,安庆的5座城门设有守门士兵,每门6—12名不...
· 安徽历史—安庆历史—安庆人文——【太湖赋】并序(八)
庭院万千,竟然攀比翠幽;边邻市县,尽皆慕羡不已。多巨贾之徘徊,晋熙老街;饶豪商之徜徉,千缘山庄。山高岭峻,涧深溪多,水力资源丰富;人文圣迹,古老沧桑,历史积淀雄浑。迎迓天下游客,观光旅游;招来八方宾朋,投资兴业。龙山夜雨、马路西风、法华方竹、玄妙古松,为太湖县古代之四大景致,闻名遐迩;对弈巨石、二祖仙洞、不涸温泉、濯锡月潭,乃狮子山昔日之名胜景观,依然如旧;海会宝寺、上格城郭、西风禅寺、赵文楷墓,是华凉亭景区之文化古迹,保存完好。如今皖国之太湖,今非昔比;现在安庆之晋熙,日新月异。斯县之景,新城之妙:繁若天星,蓬莱暗然;美如仙境,桃源失色。虽相如重生,亦万言难赋;虽张仪再世,亦百口难叙。丹青妙笔,仅得其表;相机摄录,而失其韵。山据八皖之雄,逶迤百里;景成一方之秀,粲然千年。伟哉!江山不老,花亭不衰。壮哉!太湖常青,晋熙万古。盛哉!佛禅永倡,新城腾飞。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