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安徽历史—安庆历史—探访胭脂井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28
转发:0
评论:0
安徽历史—安庆历史—探访胭脂井,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在苏轼的这首词中,人们很自然会想起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在苏轼的这首词中,人们很自然会想起三国时期大乔和小乔美女配英雄的美丽传说。这个传说就发生在天柱山麓的潜山县。记者近日来到大乔、小乔的家乡进行采访。
      据文献记载:二乔的父亲乔公,因天下大乱,失去妻子的他辞去朝中官职,带着两个女儿返回庐江郡皖县故乡,不问世事。有人以为乔公就是曾做汉朝太尉的乔玄,这是错误,太尉乔玄死于汉灵帝光和六年(183年),是睢阳人,与乔公不是一个人。陈寿《三国志》的《吴书·周瑜传》中云:“从攻皖,拔之。得乔公二女,皆国色也。(孙)策自纳大乔,(周)瑜纳小乔。”裴松之注此传时引用了《江表传》:“(孙)策从容戏(周瑜)曰:‘乔公二女虽流离(按:流离,光彩焕发貌),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又据《汉书·地理志》和《后汉书·郡国志》考证:皖城即今之安徽潜山县城,皖山又名潜山,县因山名,则可知乔公定居地在今潜山。宋黄庭坚诗:“松竹二乔宅,雪云三祖山。”写潜山胜地把三祖山与二乔宅对咏,更具体说明与野人寨三祖山相距8公里东西相望的,现在所说的坐落在县城东北的乔公故址,在宋以前就已认定,无可怀疑。
      潜山县博物馆李丁生馆长向记者介绍说,传说当时在皖城东郊,溪流环绕,松竹掩映着一个村庄———乔公寓所,后人称之为乔公故宅(潜阳十景之一)。在乔公故宅后院有一口古井,水清且深,二乔姐妹常在此梳妆打扮,每次妆罢,她俩便将残脂剩粉丢弃井中,长年累月,井水泛起了胭脂色,水味也作胭脂香了。于是,这井便有了胭脂井的雅称。黄庭坚有诗赞曰“乔公二女秀色钟,秋水并蒂开芙蓉;只今零落遗故址,令人千古思余风。” 这口胭脂井坐落在该县城梅城镇王湾村,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许多人认为,一对姐妹花,同时嫁给两个天下英杰,一个是雄略过人、威震江东的“孙郎”,一个是风流倜傥、文武双全的“周郎”,堪称郎才女貌,美满姻缘了。二乔是否真的很幸福呢?李丁生说:“史书上没有说。不过,从有关资料分析,至少可以肯定,大乔的命是很苦的,她嫁给孙策后,孙策忙于开基创业,东征西讨,席不暇暖,夫妻相聚之时甚少。仅仅过了一年,孙策就因被前吴郡太守许贡的家客刺成重伤而死,年仅26岁。当时,大乔充其量20出头,青春守寡,身边只有襁褓中的儿子孙绍,真是何其凄惶!从此以后,她只有朝朝啼痕,夜夜孤衾,含辛茹苦,抚育遗孤。岁月悠悠,红颜暗消,一代佳人,竟不知何时凋零!”
      李丁生介绍说:“小乔的处境比姐姐好一些,她与周瑜琴瑟相谐,恩爱相处了11年。在这11年中,周瑜作为东吴的统兵大将,江夏击黄祖,赤壁破曹操,功勋赫赫,名扬天下;可惜年寿不永,在准备攻取益州时病死于巴丘,年仅36岁。这时,小乔也不过30岁左右,乍失佳偶,其悲苦也可以想见。周瑜留下二子一女,是否皆为小乔所生,史无明文,但按照封建宗法制度,她终归是这二子一女的嫡母。由于周瑜的特殊功勋,孙权待其后人也特别优厚:其女(又是一个不知名字的!)嫁给孙权的太子孙登,若不是孙登死得早了一点(亡年33岁),当皇后是没有问题的;长子周循,‘尚公主,拜骑都尉’,颇有周瑜弘雅潇洒的遗风,可惜‘早殇’;次子周胤,亦娶宗室之女,后封都乡侯,但因‘酗淫自恣’,屡次得罪,废爵迁徙,不过最终仍被孙权赦免。尽管如此,小乔本人却是琴瑟已断,欢娱难再,只好和姐姐一样,在无边寂寞、无穷追忆中消磨余生。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自古红颜多薄命’,相对而言,二乔算不得太不幸,但她们同样也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
      美女伴英雄,三国绝佳配。脚踏这方热土,别具一番情怀。多少古今事,都付笑谈中!为呼应天柱山自然风光与古皖历史人文景观的保护和开发,相信不久的将来,这里将会以新的面貌呈现于世人面前,为古皖文化重放异彩,为安庆历史文化名城增姿添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安徽历史—安庆历史—安庆古镇探访·悠悠吉水映沧桑(一)
金秋,记者走进了望江吉水镇,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吉水镇古韵依旧。端详着吉水,触摸着吉水,聆听着吉水,感受着吉水,真的能捕捉到那岁月的沧桑,古老的传说,昔日的辉煌,犹如一幕幕画卷在幻灯片下展示着,令人恍若穿越了时光的门洞。吉水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镇,位于望江县城南约1.5公里,居杨溪河(今华阳镇)北岸,东与天河村隔河相望,南邻吉水河,西与杨湾镇丰大村接壤,北连望江县城。吉水于2006年7月成立社区,隶属于华阳镇,含原吉水居委会、西镇村、沿河村王祥队,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商业繁华的“小南京”“鸡子(蛋)滚当店”,这句俗语即出自吉水。意思是,在吉水只要花上一枚鸡蛋那么少的投入,经过滚动发展就会形成颇具规模的当铺。这句俗话形象地概括了古时吉水集镇的寸土寸金的辉煌情形。吉水古镇是望江县历史上八镇之一。它坐落在华阳河(古名杨溪河)北岸,而古镇的码头(旧名南关)对岸又是杨湾出水口(旧名计家套)。因水流...
· 安徽历史—安庆历史—安庆古镇探访·悠悠吉水映沧桑(二)
古韵依旧的吉水老街古镇之行仍在继续,记者一行终于到达吉水古镇曾经的主街道———吉水老街。老街青石尚存,古韵依旧,江南特有的古建筑群依次延伸,只是,曾经的繁华早已不在。行走在老街上,正值夕阳西下,这条长一公里的老街沐浴在宁静的黄昏里,古老气息沁人心底。宁静的黄昏,依然有人缅怀着老街的过去,今年67岁的张老就是其中之一。儿时老街的繁华时时刻刻在他的脑海里浮现,忘不了也不能忘。“小的时候,我帮我父母卖豆腐,天天有很多人来买。那时候,这条街上什么生意都好,旅馆、铁匠店、布匹店等等太多的店铺。”在张老的家中,他向记者回忆着曾经的“小南京”。张老的家临着吉水河而居,临河相望如今已经是水藻横生的吉水河,张老眼神颇为黯淡,惋惜之情溢于言表,他感慨地说:“想当初,这条河哪有水藻,有的是看不到尽头的一艘艘木帆船,一艘挨着一艘,密密,码头上进进出出的人四处都是,来自江西省、湖北省、太湖、宿松的人都要在这里停一下...
· 安徽历史—安庆历史—望江历史
据汪洋遗址出土文物考证,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县境内就有人类活动。夏、商属扬州地域,西周时属舒国,春秋时前属吴,后属越,秦时属九江郡,西汉时属淮南国,东汉、三国、西晋时均属庐江郡。东晋隆安至元兴年间(397—404)置大雷戍。义熙元年(405)始设新冶县,属豫州晋熙郡。清乾隆三十三年《望江县志》载:“皖出铁,有铁官。今怀西望北有古冶迹,武昌口有炼成墩,漳湖之表有炼成畈……椅子、磨叉间有坑矿,县名新冶,职此之由也。”南朝陈天嘉年间(560—566)升新冶县为大雷郡,属江州。隋开皇十一年(591)改大雷郡为义乡县,属熙州。乾隆三十三年《望江县志》载:“陈、隋间,县有义士助国平时难,隋文帝旌为义乡。”开皇十八年(598)改义乡县为望江县,属同安郡。县城东南的宝塔河一带曾是长江故道,登城中钵盂山,可一览江流之胜,故名望江。唐武德四年(621)改望江县为高州,属舒州同安郡。武德七年改高州为...
· 安徽历史—安庆历史—安庆古建筑
安庆市现存历代古建筑410处,散布在广袤的城乡,形成别具风情的胜景奇观。其中有楼阁式结构的城区谯楼、广嗣殿、慈云阁、怀宁白麟畈的铁砚山房、桐城市的半山阁、方氏九间楼、枞阳浮山镇双瞻阁、潜山县龙潭乡杨家祠堂、太湖县城新华街王氏宗祠、望江城关的文庙;坊式结构有市区钱牌楼石牌坊、倒扒狮石牌坊、岳西县牌坊村的斯桥牌坊;桥有怀宁县思皖桥、桐城市的紫来桥;亭式建筑有桐城市的凌寒亭、枞阳县周潭镇的八角亭、岳西冶溪乡的九老亭、里仁村的余贤公亭堂;台式建筑有怀宁县小市镇的孔雀台、宿松县北浴乡廖河戏台、南台山的太白书台;古寨大多坐落在潜山、岳西两县,其中著名的有潜山县天柱山中的总关寨、东关寨、西关寨、南关寨、北关寨五大寨,岳西县司空山中的司空山寨、旗山的飞旗寨、石关乡的伏龙寨以及白云寨、桃园寨、马园寨等。[白崖寨]位于宿松县趾凤乡白崖山,系元末义民吴士杰用片石依山垒起的一座石城。周长4公里,高4—5米。后历经...
· 安徽历史—安庆历史—安庆太湖历史小池的由来
A相传600多年前,小池这地方不叫小池,也没有街,只有三、四户住着茅屋的人家,但门口有一条官道。一个春天的傍晚,两名官兵押着一个囚犯经过这里。那囚犯身材高大,目光炯炯,顿时被这地方吸引住了,觉得这地方的水土散发着一种灵气,这灵气从四周向他聚拢,使他激动万分。因为天色已晚,又加上两位官兵实在走累了,就在一户人家歇下来。晚上,睡在茅草屋里,听着潺潺的流水声,闻着淡淡的兰草芳香,囚犯更是激奋不已。他知道,自己被押往庐州府受审,然后将被发配到某个蛮荒之地。他想,要是能发配到这地方就好了。这地方看起来很荒凉,但却是个谋生的好地方。他乃朱元璋的死敌陈友谅手下一名管带,鄱阳湖一战使他成了阶下之囚。这时朱元璋刚刚坐上皇帝宝座,为了安定天下,发展生计,或务农、或经商,但不准出那圈子。那囚犯很聪明,懂得官家心理,第二天上路以后,便自言自语地反复说着一句话:“要是把我发配到昨夜那鬼地方,还不如让我去死,不如去死...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