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安徽历史—合肥历史—合肥民俗风情:时岁节日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24
转发:0
评论:0
安徽历史—合肥历史—合肥民俗风情:时岁节日,春节俗称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日。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据史载,春节风俗源于

  春节

  俗称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日。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据史载,春节风俗源于远古社会的“腊祭”。“腊祭 ”原是神农氏时代的“索鬼神而祭祀”、“合聚万物而索享之”的“岁终出祭”,古时称正月初一为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始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春节风俗丰富多采,旧时除送神、接神、谢年、行香、祭祖等内容外,其他如挂年画、贴春联、舞狮子、耍龙灯、逛花市、放鞭炮等,都已演变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在民间广泛流传。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灯节”,在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源于西汉,东汉开始出现燃灯观赏,隋、唐时期规定正式的观灯习俗,伴以杂耍技艺。宋代以后元宵节更加热闹。观灯由一夜扩延为三夜,增添了猜灯谜的活动,此后历代不衰,成为春节期间娱乐的高潮。明代又增设了戏曲表演。元宵节间,人们制作各种精美的花灯,如龙灯、凤灯、鱼灯、走马灯、神话传说灯、历史故事灯等,张挂街头院落。另有猜灯谜、踩高跷、赏冰灯、舞龙灯、耍狮子、打腰鼓、扭秧歌、跑旱船等各种娱乐活动。元宵节吃元宵,也是流行全国各地的饮食习俗。元宵,又称汤圆、汤团,含有阖家“团圆”的吉祥寓意。
 
  寒食节

  又称“禁烟节”、“冷节”,为冬至后105天,即清明前一天或两天。这一天禁止烟火,只吃冷食,起源于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与介子推流亡列国,介割股肉供重耳充饥,重耳回国为晋文公,介不求利禄,与其母隐居绵山,文公焚山以求其归,介与母共亡,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把其殉难的这天定为寒食节。是日多以甜饧(麦芽糖)和冷粥干饼一起食用。唐代开始盛行寒食节扫墓,悼念故去的先辈。后来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禁火冷食不传,而扫墓的习俗却一直保存至今。
 
  端午节

  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是汉族民间隆重的传统节日,约始于春秋战国之际。有四种起源说,一为纪念楚国诗人屈原投江日,一为食物粽子发源日,一为龙的节日,一为起源于恶日。端午节有吃粽子、躲午、赛龙舟、插艾蒿、戴香包、驱五毒、饮雄黄酒、做布老虎等习俗。今白、苗、哈尼、纳西、瑶、蒙古、布依等少数民族,也流行这一节日。
 
  中元节

  又称“鬼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传说这一天,地官来到凡世,考核人间善恶,因此各地道士都举行“普度”祭仪,超脱鬼魂。佛教传说,释迦弟子目连见其母在地狱受苦,如处倒悬,求佛超度,释迦要其在七月十五日僧众安居终了之日,备百味果食,供养十方僧众,可使其母解脱,故兴起盂兰盆会,意为“解救倒悬”。因此,中元节既是道教节日,又是佛教节日。中元节与清明节相似,内容为祭祀祖先,唐宋时代已成为民间节日。人们把麻、谷、秫缚在一起,挂在大门及中堂的天地祖先两旁,或设果品牲礼及麻谷之类到坟上去祭奠祖先。中元节也含有庆丰收的意思,人们在这天夜晚有放“河灯”的活动,含有预报秋成之意。今白、苗、纳西等少数民族也流行这一节日。 
 
  中秋节

  又称“仲秋节”、“团圆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日,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魏晋时期已开始中秋赏月,唐代有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等。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有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的习俗。今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三大传统节日。在傣、苗、白、哈尼、纳西、蒙古、瑶、布依等少数民族,也很流行中秋节。皖北地区的中秋节晚上,青少年们到田里摸点瓜果之类生吃,俗称“摸秋”。丢了“秋”的人家,不管丢了多少,也不叫骂。此风相传始于元代。皖南一带,“摸秋”却另有深意。在中秋佳节,盼望生儿育女的少妇,便设香为供,携手拜月,然后闭着眼睛在篱笆瓜架下摸索。摸到南瓜,因南与男同音,便预兆生男孩;摸到峨眉豆(扁豆),因峨眉古来是美女的代称,便预兆生女孩。“摸秋 ”之余,妇女们还摘南瓜与峨眉豆,分赠想生儿女的女伴;长辈们还指使孩童,捏起泥人,放在南瓜上,几人抬着,一路灯笼火把,敲锣打鼓,送到新媳妇家里,以示预祝,谓之“送子”。

  重阳节

  又称“重九节”、“茱萸节”,在农历九月九日。《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为“重九”,两阳相重为“重阳”。重阳节在战国时代已形成风俗,屈原《远游》中即有“集重阳入帝宫兮”句,到汉代逐渐盛行。重阳节有出游登高、赏菊、插茱萸、放风筝、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 
 
  腊八节

  在农历十二月(腊月)初八日,有吃“腊八粥”的习俗。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戊日为 “腊日”,南北朝时改为十二月初八日,谓之“腊八节”。人们在这天进行祭祀,并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粥的原料,有红小豆、胡桃、松子、柿、栗、黄米、糯米、小米、菱角米、去皮枣泥等,用它们合水煮熟,外加桃仁、杏仁、瓜子、花生及白糖、红糖等。腊八这天,也是佛教节日,称为“成道节”。相传释迦牟尼在比哈尔邦的尼连河附近被牧女所救,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此后,佛门弟子便于腊八节举行诵经活动,并用干果、杂粮煮成“腊八粥”。后民间争相效仿,合家聚食,馈送亲邻。今北京、东北、山东、江浙、西北、皖中等地区,仍保留着过节吃腊八粥的习俗。 
 
  小年夜

  又称“小年节”、“祭灶节”、“交年”,在农历的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这一天旧有“祭灶神”的习俗。传说,灶王爷是玉帝派到人间监督善恶之神,每年上天向玉帝回报,民间为其设祭送行,谓之“祭灶”。汉以前祀灶是在夏天,相传汉代阴子方在腊日晨见灶神,以黄羊祭之,因而大富,后遂以腊日为祀灶日。是日,家家在灶前贴一两只灶君升天时骑的 “纸马”,用酒果、糕饼、纸帛作祭,并敬以麦芽糖,意为粘牢灶神嘴巴,不使其乱说。或将酒糟抹于灶门,以醉灶神。祭毕,将灶君旧像揭下烧掉,换上灶君新像,贴“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等条幅。这一天,还要家具,打扫卫生,干干净净迎接春节大年。宋代诗人范成大在《祭灶词》中写道:“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除夕

  俗称“年三十夜”、“大年夜”,在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晚上。 “除”是除旧布新的意思。除夕中最重要的习俗是吃年夜饭和守岁。年夜饭,又称团圆饭。北方多吃饺子,寓意“更岁交子”;长江中下游地区吃鱼、肉、萝卜、菠菜、粉条、长生果等,取意“年年有余”;台湾省吃鱼圆、肉圆、发菜等,意为“团圆吉祥”;南方人家是夜淘米蒸煮,叫做“万年粮米”,并将猪头煮熟切片叫做“年汤”。守岁相传始于南北朝。近几十年来,除夕之夜,全家人围炉团坐,酌酒唱歌,或看电视,终夜不眠地守岁,等待春节来临后燃放鞭炮,电话相互拜年祝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安徽历史—合肥历史—合肥民俗风情:行业偶像
民间七十二行,行行都有自己的祖师或保护神,过去,各行业都要举行各种祭祀本行业神的活动,表示尊酬和祈福。其祭祀会期不同,仪式不一,或香供礼拜,或唱戏喜筵。医神一般包括药神,俗称医王或药王。因伏羲教人们熟食,神农尝百草知药性,黄帝召集臣下研究药性,故民间最早最普遍祀奉伏羲、神农、黄帝为医神。同时,民间又把战国时期的杰出医药家扁鹊、唐代杰出医学家孙思邈和唐初医术高明者韦慈藏祀为三药王。此外,还有称佛菩萨、药师琉璃光王佛为药王者。金银匠祖师金银匠祀太上老君为本行业保护神,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和开业之前必焚香祭祀。因制金银器的炉子又称八卦炉,而太上老君曾用八卦炉炼长生不死丹,故附会老君为祖师。铁匠祖师铁匠行业祀唐初骁勇善战的大将尉迟恭为祖师,因其曾做过铁匠。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和开工前,均燃香敬奉。木匠保护神即春秋战国时期最著名的能工巧匠、土木建筑工程专家鲁班。本姓公输,名般(又写作“班”),因是鲁国人...
· 安徽历史—合肥历史—合肥赋
淝水之战,万古名典,合肥之谓,千岁云烟。东西汇流,合而《水经》之注,归异出同,分而《尔雅》之缘。斯地扼淮右之襟喉,镶江南之唇齿,瞻千樯之鳞次,聚商贾之辐辏。斯城流火丹云,凝脂素胭,安石榴之红火,炫丽纷繁,广玉兰之皓洁,流芬唱晚。霞霓氛围,喧闹大地,皎白端庄,势拔长天。到处嫣红,朱花与青实对恋,四处芬芳,白云共阔叶互绚。妙哉!小乔初嫁之羞涩。美哉!西施出浴之柔曼。因之而诵,以为怀恋。辞曰:合肥,历史悠久焉!巢湖之波,潋滟于南,古郡之所,江淮之间。历卧薪之尝胆,阅吴楚之烽烟;谈笑周郎赤壁,风吹火烧战船。英雄豪气,试比长短。览隋唐之故地,忆牛皋之大战。徐将军之浩气,张好古之谪贬。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左君弼之聚义,张献忠之克垣。风风雨雨,云雾弥漫。江忠源之自溺,陈玉成之开颜。乃至革命军之北伐,蔡炳兴之抗战。渡江战役,千舸扬帆,祖国建设,万马犹酣。九州战略之要地,中华形胜之家园。改革开放,乡野扬鞭,...
· 安徽历史—合肥历史—合肥方言
“合肥老母鸡”闻名全国。这并非是合肥产的老母鸡品种优良,受人赞赏。而是因为合肥的方言把“老母鸡”念成“老抹资”,被外地人引为笑谈。合肥方言不仅“鸡”、“资”不分,连“地”和“自”、“题”和“瓷”、“洗”和“死”也读音相似。由于语音不清,往往会发生误会。以前有一则笑话,说的是两位合肥人出差外地,住进一家旅社的同一房间。晚间在洗脸时相互谦让:“老兄先洗”,“阁下先洗”,“你先洗,你洗了我才洗”,几句话中“洗”字都说成“死”字。恰被茶房在屋外听见,以为他俩在寻短见,慌得破门而入,方才发现是听错了话音。因此,过去每逢春节,合肥人为了忌讳,便改称“洗脸”为“净面”,或叫“抹脸”。否则,大年期间,全家老少“你死”、“我死”地叫个不休,实在太不吉利。在合肥方言中,还有许多词汇的含义与众不同。例如,指人“说谎”叫“屁磨”,说人“胡闹”称“搞脏”,赞人“能干”为“停当”,讥人“肮脏”曰“拾弄”;以及称“有趣...
· 安徽历史—合肥历史—源远流长合肥民俗(二)
九月九重阳节,又是敬老节。是日,文人雅士佩带茱萸“以文会友”,登高望远,赏菊花,饮菊花酒,品菊花蟹,吟菊花诗,作菊花赋,文气浓于花香酒意。冬至节,合肥人则喜欢把秋天储藏的大南瓜做成饼或南瓜糊,暖胃热身。因为冬至这一天为一年中黑夜最长、白天最短的一日,过了此日则逐渐昼长夜短,故而合肥人有“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之民谚。这一天还是合肥当地葬坟,落“浮厝”(棺材未葬或浅葬),“拣精”(将朽棺中的尸骨残骸重新装殓放入瓦罐或坛子里重新埋葬)挖坑下埋并进行祭祀活动之日,也有的人家讲究“大寒落土”。农历十二月初八为传统的腊八节,民间普遍煮食“腊八粥”,一般取适量的糯米,加豇豆、黄豆、绿豆、豌豆、红枣、花生仁、菱角米、莲子等洗净熬煮成粥,加糖或不加糖,味道都香美异常。而有的则加以核桃仁、桂圆肉、葡萄干等干果作配料,统称“八宝粥”。腊八节后合肥人开始备办年货。从“传庚”到“自由谈”旧时的合肥青年男女,受封...
· 安徽历史—合肥历史—源远流长合肥民俗(三)
人之出生之日,谓“生日”,而对高寿“生日”的尊称,谓之“寿诞”。“儿的生日,娘的苦日”。为了牢记这一天,每逢生日,无论大人、小孩,不问贫家、富豪,都要不同程度地庆贺一番。生日有大、小之分,逢十谓之“大生日”,余者称作“小生日”。在“大生日”中,又因为年龄的不同,分成“做生日”和“做寿”。六十岁以上的才可称做“寿”。生日礼仪较“做寿”要简单得多,只是举家欢庆,或邀亲朋相贺,而“做寿”则较为隆重,除举家庆贺外,至亲好友还要携礼品前来祝贺,有寿桃、寿面、寿糕、寿联、寿屏、寿图等,其中很多都有寓意长寿的图案或文字,以期吉祥。有钱人家会将“寿”堂布置一新,张灯结彩,大摆流水席。早晨寿面,八小碟菜,中午酒宴,八大碗。也有的中午吃面,晚上酬宾。合肥民间还有偷“寿碗”、讨“寿碗”或赠“寿碗”的习俗。替老人做寿,素来有“做九不做十”之俗,因为“十”通“实”,寿不能满,故五十九做六十寿,六十八做七十寿,七十七...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