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安徽历史—合肥历史—合肥历史遗迹介绍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85
转发:0
评论:0
安徽历史—合肥历史—合肥历史遗迹介绍,李鸿章故居李鸿章家族在合肥的房产并不多,这主要是当时合肥不算水码头,交通不便

李鸿章故居

  李鸿章家族在合肥的房产并不多,这主要是当时合肥不算水码头,交通不便,而李鸿章兄弟六人多常年在外的缘故。1997年前,合肥仅存两处李氏家宅,即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李鸿章故宅和李鸿章侄孙李国蔬(李鹤章孙)住宅,均是较典型的江南清代民居建筑。李鸿章故居西边尚存四进约50间,临街门面过去李府曾用来开当铺,解放后是淮河路百货公司商店,其第三、四进为"回"型二层楼阁,住女眷,故称"小姐楼"或"走马楼"。1999年秋修竣的李鸿章故居共五进1800m2,占地2500m2,内中专室布置李鸿章生平陈列。这条50米的展带分五部分,以较为翔实的资料、实物、图片、模型,客观反映了李鸿章的一生并侧重介绍有关他的乡土资料。 
 

  李府享堂

  李鸿章享堂位于合肥市合裕路南侧,建于清朝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1901年,李鸿章殁于京师贤良寺后,1903年魂归故里,归葬于合肥东乡夏小郢,家人在此兴建享堂和墓地。据资料介绍,享堂占地2500平方米,原有屋四重,连东西花厅、寮房在内共99间,其东还有库房、仓房,大门前有照壁。照壁之外立有御制碑,御赐祭文碑等三座,其西南为李鸿章墓地,墓前大道直通南淝河。其归葬故里时,即由水路经巢湖入南淝河至此下葬,以后祭祀官员都由此水路上岸。经过“文革”,其享堂仅存30余间。1985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经修复扩建后对外开放。修复后的享堂占地1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是目前国内保存与复建较为完好的享堂。大体可分为三大部分,西边为墓园区,中部是享堂,东边是仓房。整个享堂及墓园的大门坐南朝北,大门前建有一座四柱三间三楼的石牌坊,上刻光绪帝所赐的“钧衡笃祜”四个大字。
  穿越牌坊与大门,踏上笔直的神道即达享堂。神道的入口处置一石碑,称为神道碑,上刻墓主的生平和事迹。李鸿章神道碑文由当时桐城派大家吴汝纶撰写,有近两千字,记述了李鸿章的一生以及朝廷追赠李鸿章和封赏李氏子孙的情况。
  神道靠近墓旁设有石像生,墓前设石五供和供桌以摆放祭品。
  享堂分为门厅、前堂、寝室三部分。古代人有神鬼观念,认为人并非真的死去,只是到了另一个世界,因而在人们营造坟墓和享堂时,一切仍仿照人生前的住处设计,令他死后也能享受到生前的待遇。所以前面也有大门,中间是前殿,相当于客厅,后面的寝殿是死者休息的场所,与居所不同的是里面摆上了李鸿章的灵位。
  享堂的规格很高,建筑在全国也属罕见,对研究墓上建筑有着特殊的意义。过去大门一般不开,平时享堂普通人不能涉足,只在春秋大祭和重要人物来祭祀时才打开。享堂前堂展有一件血衣和七块匾额,血衣为甲午战争时李鸿章赴日谈判时遇刺时身穿的黄马褂。寝室设置有李鸿章的灵位。
  享堂四周及天井院中栽有有桂、梅、松、柏和广玉兰等名贵树木和花卉。享堂大门的东南广场上,四只巨形石龟背上,驮负着四块高大的青石碑,巍然耸立,显得庄严肃穆。其中一块石碑,碑额上雕刻着祥云海水,上方两条呼之欲出的龙托着一轮骄阳,碑额中间刻有“清故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太傅一等侯李文忠公神道碑”24个字。 
 

  吴王遗踪

  “吴王遗踪”位于合肥城北35公里的长丰县吴山镇内。吴山镇原名吴山庙,据合肥县志记载,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杨行密归葬于此,并建庙(庵),墓基如山,吴山庙因此而得名。由于其文化历史悠久,1995年,“吴王遗踪”被评为“合肥十景”之一。到吴山寻找“吴王遗踪”,可以看到镇东侧的吴王古墓,并参观史料有载“百花公主至爱至孝,建屋为父守灵,死后亦葬于吴王墓不远处”的公主坟。“吴山庙”在“文革”中惨遭破坏,现已重建,香火缭绕,游客不断。修复后的庙宇粉墙黄瓦,金碧辉煌,吴王塑像庄严,碑刻隽秀。镇内还存有百花园遗址,贞节牌坊,吴山庙武装起义纪念碑、纪念馆,叶挺将军旧居等。
  吴山自古四方辐辏,商旅云集。而今,穿街而过的206国道不断为古镇输送现代文明的营养,市场经济为吴山注入新的活力,“吴王遗踪”则为古镇添上一笔历史文化的色彩;白鹅、西瓜、早甜桃被认为是“吴山三宝”;吴山有三奇:“白鹅、王鸽、魏河鱼”,誉满江淮;还有资源三绝:“矿泉、十景、铁书法”也已闻名华夏。到吴山去,“看吴王遗踪,品吴山贡鹅,喝吴王美酒,摘吴山草莓,赏吴山铁字”已成为省城正在推出的旅游新项目。
  访吴王遗踪,览古镇风光,发思古幽情,探历史兴衰,不亦乐乎! 
 

  明教寺

  明教寺原名铁佛寺,系梁武帝时建于教弩台上。唐大历年间(776年前后)又重修扩建,定名明教院,至明代改为明教寺。后毁于战火。清光绪十一年(1886年)太平天国遗老袁宏谟(法名通元上人)云游募化,按原样重建,至今。明教寺现为全国重点寺院,它由佛殿、藏经阁、西厢园三部分组成。殿分正殿和后殿,有佛像三十多尊。大雄宝殿飞檐翘角,风铃叮铛,殿脊高耸一巨大锡葫芦,银光闪耀,直刺云天,显示了我国佛教寺宇威严庄重的建筑特色。寺内钟鼓齐鸣,梵音缭绕,更充满了神奇的宗教色彩。
 
  教弩台

  教弩台位于明教寺内,俗称"曹操点将台",在淮河路东段北侧,距淝水,津水和逍遥津都不远。史载,三国鼎立时期,魏主曹操四次到达合肥,临阵指挥,筑此高台教练强弩兵将,以御东吴水军,迄今为止已有1700多年历史。台高4.3米,面积3800m2,略呈正方形。台上有屋上井、听松阁两处古迹。屋上井以超过民房屋脊得名,为当时曹军将士饮水之源。听松阁是曹操"望敌情、运筹帷幄、纳凉休息"之所。周围松拍挺拔,浓荫蔽日。后被誉为庐阳八景之一的""教弩松荫"即此。 
 

  吴复墓石雕群

  吴复墓石雕群位于肥东县萧圩乡享堂任村。吴复(1321-1383年),字伯起,合肥(今市)人。元未随朱元璋起义,屡建战功,封安陆侯。后战死,归葬于此。朱元璋(明太祖)谕葬。并建有享堂,以任姓平民守之,后任姓繁衍成村,即以"享堂任村"为地名。今享堂已毁,墓冢渐削平,但墓前石刻仍存。现存石雕有武士2人。羊、马、控马人各1对,华表1对,龟石基座1个。整个石雕群均为花岗岩石质,系用整石雕凿而成。雕刻方法简练、粗犷,形象准确,刻工精湛。具有元未明初石刻的特色,为雕刻工艺中之珍品。 
 

  刘铭传故居

  刘老圩1836年9月7日(清道光十六年七月二十七日)凌晨,刘铭传生于合肥西乡井王四房部(今肥西县南分路乡建设村四房村民组),其家1856年8月被刘铭传的清兵焚毁,今只存当年屋后月芽塘轮廓及房屋柱基、条石。
  1868年,刘铭传回乡择址(在原址东南约3000米)兴建新宅"刘老圩"。圩基包括水面,占地约6公顷。建圩时四周挖壕沟垫圩基地,西面挖大堰烧砖瓦,就近从山上取石料。为了面对大潜山,刘老圩建筑坐西朝东。圩内四周是深壕和石围墙,大潜山汇流的金河水绕圩而过。围墙上配有5座碉堡、炮台。分内、外壕沟。外壕有东南、东北角两大吊桥,各桥分别有两层门楼7间,住有兵勇护圩。过外吊桥进圩内即是内壕沟,每座吊桥处均有门楼。
  刘老圩正大厅为三进,每进3间。头进与二进之间的天井院内是回廊包厢,第三进为两层堂楼。正大厅大门面对外壕沟月芽塘,月芽塘两尖角内弦是矩形荷花池,池中有花圃。正厅西南角是西洋楼,两层三间,楼上藏书,楼下住人。正厅北面是钢叉楼,两层五间,因大潜山侧有老虎洞,建此楼"压邪镇圩"。楼后的盘亭,四面环水,惟石桥相连,存放国宝"魏季子白盘"。盘亭北面的九间厅,是刘铭传迎客会友之处。厅后的小岛曾经是弹药库。刘老圩西水面上有一大岛,是读书的好所在。当年刘铭传常在此读书,后有栈桥通往岛上。据说刘铭传晚年时曾拆了栈桥,每天摇船送孙辈到岛上读书,中午送饭吃,傍晚才准回家。刘铭传的后代多在圩内居住。这一片建筑群19世纪末曾遭火灾,解放初因军工建设需要改建为仓库。现仍存灾后重建的九间厅和当年种下的古柏、广玉兰等,只是房屋破了而路宽了。 
 
  中庙

  中庙又名"忠庙"、"圣妃庙"。距巢湖市48公里,坐落在巢湖北岸凤凰矾上。居巢县、合肥之中间,故名。矾为一红色砂砾岩半岛,突兀临湖,形如飞凤。庙建于吴赤乌二年(239年),把碧霞元君。相传,三国时期,黎民陷于洪水浩劫之中,巢州太姥预知天机,登上凤凰矾拯救溺水者,后人便建庙以把。现有殿阁为清末所建,三进,四合院,有房70余间,木质结构。此地三面临水,楼台高峙,气势巍峨,有"湖天第一胜境"之誉。游人可登高远眺。明御史储良村有诗:"湖上高楼四面开,夕阳徙倚首重回。气吞吴楚千帆落,影动星河五夜来。"民国37年,后进大院遭受火灾,仅存庙舍24间。庙东侧有清末李鸿章为纪念淮军所建的昭忠相。 
 

  文峰塔

  文峰塔位于巢湖中的姥山上,系明崇被四年(1631年)庐州知府严汝王圭倡建,甫成四层,因农民起义的战火而辍工。清光绪四年(1878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倡捐,委江苏补用道、庐州人吴境芬续建三层完工。工成,李鸿章题"文光射斗"四个大字,并作《姥山塔碑记》一文刻之于石。塔高七层,51米,133级,系条石青砖结构,层层飞檐走角,八角对着八方,角角装有铜铃,外观雄伟,结构精巧。塔身内外壁、回廊、塔心三部分组成。人入塔内,门梯交错,左拐右旋,如入迷宫。每层塔壁四周或题词,或诗文,或砖雕佛像。七层塔内、藏有两广总督李瀚章题写的"举头近日",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题写的"中流一柱"等25幅匾额和802尊砖雕佛像。
  人立塔上,只觉风声呼啸,铜铃叮当,如立云端之上。倚窗远望,烟波浩森,银帆如织;近观脚下、姑、鞋二礁如在雾中。塔刹上镶嵌的李鸿章全像,被夕阳照得炯炯闪光。离塔不远处,有座圣姥庙,春秋祭扫焦姥。红楼青瓦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大殿巍峨壮观,更有一幅横联引人入胜:百八里形胜参差,欲盖览绔丽春光,正烟消雨雾,岑楼上洞启疏根,远黛修容环献媚;万千层涛澜汹涌,若别领清幽秋景。

  紫蓬山西庐寺

  西庐寺有大河五间,中供弥勒佛,左右四大天王像,地藏殿十五间,殿中木塔一座,殿左右十王。塔后一大石,有龙舌,在此迹如人坐。加上大佛殿、后殿、官厅、掸堂、观音堂、二层八卦亭、钟鼓楼、藏经楼、通公塔、望湖楼,等等,真是殿宇恢宏。寺内还收有众多文物:唐代八仙造像、童子童女铜像,宋代大诗人苏东坡遗物一方来砚,清朝皇帝钦赐的玉如意、古鼎、大明宣德炉等世所罕见的古物,堪称名刹加宝刹了。
  西庐寺松竹环抱,古木参天,环境幽静秀美。更有妙者,只要登上西庐寺最高建筑物望湖楼,无限风光,尽收眼底,令多少文人墨客、香客游人,惊喜异常,大饱眼福。对于彼景彼情,细读《紫蓬山志》里是的一篇篇诗文,仍有身临其境之感。
  民国初年,西庐寺的住持僧三惺(号梦东,1945年曾担任安徽省佛教协会会长),又对西庐寺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修或此后,至建国后五、六十年代,尚有5幢青砖绿瓦、雕梁画栋的庙宇,房百余间,经书上万卷(包括相传慈清太后所赐给的极其珍贵的经籍《龙藏全经》),佛像16类。每逢农历二月十九日、七月三十日、九月十九日的西庐寺庙会,本地及邻县上山烧香、朝拜、游览的香客游人,成干上万,络绎不绝。晨钟暮鼓,香火不灭。
  1966年至1967年"文革"时期,西庐寺在劫难逃。佛像被砸烂,包括《龙藏全经》在内的经书全被毁弃,庙宇建筑中只剩下李陵殿(俗称大王殿3间,余者全被拆毁,荡然无存。
  1995年春,西庐寺的大王殿翻修一新。此殿现座南朝北,一脊四带,储墙青瓦,大红雕栋,观之灿然。殿内,供一尊高大的地藏王菩萨,两旁彩修高垂,香烟级统。在大王殿两边,还新建了6间瓦房,也供奉了3尊佛像。近几年的庙会,逐年升温。特别是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的庙会,香客、游人常达二、三万人之众,盛况空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安徽历史—合肥历史—合肥赋
淝水之战,万古名典,合肥之谓,千岁云烟。东西汇流,合而《水经》之注,归异出同,分而《尔雅》之缘。斯地扼淮右之襟喉,镶江南之唇齿,瞻千樯之鳞次,聚商贾之辐辏。斯城流火丹云,凝脂素胭,安石榴之红火,炫丽纷繁,广玉兰之皓洁,流芬唱晚。霞霓氛围,喧闹大地,皎白端庄,势拔长天。到处嫣红,朱花与青实对恋,四处芬芳,白云共阔叶互绚。妙哉!小乔初嫁之羞涩。美哉!西施出浴之柔曼。因之而诵,以为怀恋。辞曰:合肥,历史悠久焉!巢湖之波,潋滟于南,古郡之所,江淮之间。历卧薪之尝胆,阅吴楚之烽烟;谈笑周郎赤壁,风吹火烧战船。英雄豪气,试比长短。览隋唐之故地,忆牛皋之大战。徐将军之浩气,张好古之谪贬。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左君弼之聚义,张献忠之克垣。风风雨雨,云雾弥漫。江忠源之自溺,陈玉成之开颜。乃至革命军之北伐,蔡炳兴之抗战。渡江战役,千舸扬帆,祖国建设,万马犹酣。九州战略之要地,中华形胜之家园。改革开放,乡野扬鞭,...
· 安徽历史—合肥历史—合肥方言
“合肥老母鸡”闻名全国。这并非是合肥产的老母鸡品种优良,受人赞赏。而是因为合肥的方言把“老母鸡”念成“老抹资”,被外地人引为笑谈。合肥方言不仅“鸡”、“资”不分,连“地”和“自”、“题”和“瓷”、“洗”和“死”也读音相似。由于语音不清,往往会发生误会。以前有一则笑话,说的是两位合肥人出差外地,住进一家旅社的同一房间。晚间在洗脸时相互谦让:“老兄先洗”,“阁下先洗”,“你先洗,你洗了我才洗”,几句话中“洗”字都说成“死”字。恰被茶房在屋外听见,以为他俩在寻短见,慌得破门而入,方才发现是听错了话音。因此,过去每逢春节,合肥人为了忌讳,便改称“洗脸”为“净面”,或叫“抹脸”。否则,大年期间,全家老少“你死”、“我死”地叫个不休,实在太不吉利。在合肥方言中,还有许多词汇的含义与众不同。例如,指人“说谎”叫“屁磨”,说人“胡闹”称“搞脏”,赞人“能干”为“停当”,讥人“肮脏”曰“拾弄”;以及称“有趣...
· 安徽历史—合肥历史—合肥历史陈迹觅踪
一里三公在城区东大兴集西南侧,在前后不到半公里的范围内,长眠着三位历史人物:包孝肃公、张蔡国公、李文忠公,这便是合肥有名的“一里三公”。最早看中这块风水宝地的是合肥人包拯,是他亲自选择了这块干暖朝阳的茔地悲痛地安葬了他夭折的长子包纟意,同时也给自己留下了一个更合适的位置以待将来叶落归根。为了使这块土地永远清净,包拯还特地手书一则家训:有贪污受贿行为的不肖子孙,不得在这里安葬。他64岁在开封去世,其夫人、女婿千里迢迢将其灵柩运回合肥,在此修了一座地宫,隆重安葬。300年后,合肥人张德胜安葬于包公墓旁。因朱元璋做了明朝开国皇帝,想到他的虎将的战功,追封他为蔡国公,谥忠毅,按其新的地位拨款重新修墓,豪华气派不在包公墓之下。又过了600年,又一位世界知名人物、合肥人李鸿章也赶来与他生前一直敬爱的包公为伴。现在的包公祠就是他捐2800两银子重新兴建的,并有亲笔碑文。据说他生前亲自交待,死后要与包公葬...
· 安徽历史—合肥历史—源远流长合肥民俗(二)
九月九重阳节,又是敬老节。是日,文人雅士佩带茱萸“以文会友”,登高望远,赏菊花,饮菊花酒,品菊花蟹,吟菊花诗,作菊花赋,文气浓于花香酒意。冬至节,合肥人则喜欢把秋天储藏的大南瓜做成饼或南瓜糊,暖胃热身。因为冬至这一天为一年中黑夜最长、白天最短的一日,过了此日则逐渐昼长夜短,故而合肥人有“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之民谚。这一天还是合肥当地葬坟,落“浮厝”(棺材未葬或浅葬),“拣精”(将朽棺中的尸骨残骸重新装殓放入瓦罐或坛子里重新埋葬)挖坑下埋并进行祭祀活动之日,也有的人家讲究“大寒落土”。农历十二月初八为传统的腊八节,民间普遍煮食“腊八粥”,一般取适量的糯米,加豇豆、黄豆、绿豆、豌豆、红枣、花生仁、菱角米、莲子等洗净熬煮成粥,加糖或不加糖,味道都香美异常。而有的则加以核桃仁、桂圆肉、葡萄干等干果作配料,统称“八宝粥”。腊八节后合肥人开始备办年货。从“传庚”到“自由谈”旧时的合肥青年男女,受封...
· 安徽历史—合肥历史—源远流长合肥民俗(三)
人之出生之日,谓“生日”,而对高寿“生日”的尊称,谓之“寿诞”。“儿的生日,娘的苦日”。为了牢记这一天,每逢生日,无论大人、小孩,不问贫家、富豪,都要不同程度地庆贺一番。生日有大、小之分,逢十谓之“大生日”,余者称作“小生日”。在“大生日”中,又因为年龄的不同,分成“做生日”和“做寿”。六十岁以上的才可称做“寿”。生日礼仪较“做寿”要简单得多,只是举家欢庆,或邀亲朋相贺,而“做寿”则较为隆重,除举家庆贺外,至亲好友还要携礼品前来祝贺,有寿桃、寿面、寿糕、寿联、寿屏、寿图等,其中很多都有寓意长寿的图案或文字,以期吉祥。有钱人家会将“寿”堂布置一新,张灯结彩,大摆流水席。早晨寿面,八小碟菜,中午酒宴,八大碗。也有的中午吃面,晚上酬宾。合肥民间还有偷“寿碗”、讨“寿碗”或赠“寿碗”的习俗。替老人做寿,素来有“做九不做十”之俗,因为“十”通“实”,寿不能满,故五十九做六十寿,六十八做七十寿,七十七...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