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历史—合肥历史—合肥历史遗迹介绍
李鸿章故居
李鸿章家族在合肥的房产并不多,这主要是当时合肥不算水码头,交通不便,而李鸿章兄弟六人多常年在外的缘故。1997年前,合肥仅存两处李氏家宅,即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李鸿章故宅和李鸿章侄孙李国蔬(李鹤章孙)住宅,均是较典型的江南清代民居建筑。李鸿章故居西边尚存四进约50间,临街门面过去李府曾用来开当铺,解放后是淮河路百货公司商店,其第三、四进为"回"型二层楼阁,住女眷,故称"小姐楼"或"走马楼"。1999年秋修竣的李鸿章故居共五进1800m2,占地2500m2,内中专室布置李鸿章生平陈列。这条50米的展带分五部分,以较为翔实的资料、实物、图片、模型,客观反映了李鸿章的一生并侧重介绍有关他的乡土资料。
李府享堂
李鸿章享堂位于合肥市合裕路南侧,建于清朝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1901年,李鸿章殁于京师贤良寺后,1903年魂归故里,归葬于合肥东乡夏小郢,家人在此兴建享堂和墓地。据资料介绍,享堂占地2500平方米,原有屋四重,连东西花厅、寮房在内共99间,其东还有库房、仓房,大门前有照壁。照壁之外立有御制碑,御赐祭文碑等三座,其西南为李鸿章墓地,墓前大道直通南淝河。其归葬故里时,即由水路经巢湖入南淝河至此下葬,以后祭祀官员都由此水路上岸。经过“文革”,其享堂仅存30余间。1985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经修复扩建后对外开放。修复后的享堂占地1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是目前国内保存与复建较为完好的享堂。大体可分为三大部分,西边为墓园区,中部是享堂,东边是仓房。整个享堂及墓园的大门坐南朝北,大门前建有一座四柱三间三楼的石牌坊,上刻光绪帝所赐的“钧衡笃祜”四个大字。
穿越牌坊与大门,踏上笔直的神道即达享堂。神道的入口处置一石碑,称为神道碑,上刻墓主的生平和事迹。李鸿章神道碑文由当时桐城派大家吴汝纶撰写,有近两千字,记述了李鸿章的一生以及朝廷追赠李鸿章和封赏李氏子孙的情况。
神道靠近墓旁设有石像生,墓前设石五供和供桌以摆放祭品。
享堂分为门厅、前堂、寝室三部分。古代人有神鬼观念,认为人并非真的死去,只是到了另一个世界,因而在人们营造坟墓和享堂时,一切仍仿照人生前的住处设计,令他死后也能享受到生前的待遇。所以前面也有大门,中间是前殿,相当于客厅,后面的寝殿是死者休息的场所,与居所不同的是里面摆上了李鸿章的灵位。
享堂的规格很高,建筑在全国也属罕见,对研究墓上建筑有着特殊的意义。过去大门一般不开,平时享堂普通人不能涉足,只在春秋大祭和重要人物来祭祀时才打开。享堂前堂展有一件血衣和七块匾额,血衣为甲午战争时李鸿章赴日谈判时遇刺时身穿的黄马褂。寝室设置有李鸿章的灵位。
享堂四周及天井院中栽有有桂、梅、松、柏和广玉兰等名贵树木和花卉。享堂大门的东南广场上,四只巨形石龟背上,驮负着四块高大的青石碑,巍然耸立,显得庄严肃穆。其中一块石碑,碑额上雕刻着祥云海水,上方两条呼之欲出的龙托着一轮骄阳,碑额中间刻有“清故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太傅一等侯李文忠公神道碑”24个字。
吴王遗踪
“吴王遗踪”位于合肥城北35公里的长丰县吴山镇内。吴山镇原名吴山庙,据合肥县志记载,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杨行密归葬于此,并建庙(庵),墓基如山,吴山庙因此而得名。由于其文化历史悠久,1995年,“吴王遗踪”被评为“合肥十景”之一。到吴山寻找“吴王遗踪”,可以看到镇东侧的吴王古墓,并参观史料有载“百花公主至爱至孝,建屋为父守灵,死后亦葬于吴王墓不远处”的公主坟。“吴山庙”在“文革”中惨遭破坏,现已重建,香火缭绕,游客不断。修复后的庙宇粉墙黄瓦,金碧辉煌,吴王塑像庄严,碑刻隽秀。镇内还存有百花园遗址,贞节牌坊,吴山庙武装起义纪念碑、纪念馆,叶挺将军旧居等。
吴山自古四方辐辏,商旅云集。而今,穿街而过的206国道不断为古镇输送现代文明的营养,市场经济为吴山注入新的活力,“吴王遗踪”则为古镇添上一笔历史文化的色彩;白鹅、西瓜、早甜桃被认为是“吴山三宝”;吴山有三奇:“白鹅、王鸽、魏河鱼”,誉满江淮;还有资源三绝:“矿泉、十景、铁书法”也已闻名华夏。到吴山去,“看吴王遗踪,品吴山贡鹅,喝吴王美酒,摘吴山草莓,赏吴山铁字”已成为省城正在推出的旅游新项目。
访吴王遗踪,览古镇风光,发思古幽情,探历史兴衰,不亦乐乎!
明教寺
明教寺原名铁佛寺,系梁武帝时建于教弩台上。唐大历年间(776年前后)又重修扩建,定名明教院,至明代改为明教寺。后毁于战火。清光绪十一年(1886年)太平天国遗老袁宏谟(法名通元上人)云游募化,按原样重建,至今。明教寺现为全国重点寺院,它由佛殿、藏经阁、西厢园三部分组成。殿分正殿和后殿,有佛像三十多尊。大雄宝殿飞檐翘角,风铃叮铛,殿脊高耸一巨大锡葫芦,银光闪耀,直刺云天,显示了我国佛教寺宇威严庄重的建筑特色。寺内钟鼓齐鸣,梵音缭绕,更充满了神奇的宗教色彩。
教弩台
教弩台位于明教寺内,俗称"曹操点将台",在淮河路东段北侧,距淝水,津水和逍遥津都不远。史载,三国鼎立时期,魏主曹操四次到达合肥,临阵指挥,筑此高台教练强弩兵将,以御东吴水军,迄今为止已有1700多年历史。台高4.3米,面积3800m2,略呈正方形。台上有屋上井、听松阁两处古迹。屋上井以超过民房屋脊得名,为当时曹军将士饮水之源。听松阁是曹操"望敌情、运筹帷幄、纳凉休息"之所。周围松拍挺拔,浓荫蔽日。后被誉为庐阳八景之一的""教弩松荫"即此。
吴复墓石雕群
吴复墓石雕群位于肥东县萧圩乡享堂任村。吴复(1321-1383年),字伯起,合肥(今市)人。元未随朱元璋起义,屡建战功,封安陆侯。后战死,归葬于此。朱元璋(明太祖)谕葬。并建有享堂,以任姓平民守之,后任姓繁衍成村,即以"享堂任村"为地名。今享堂已毁,墓冢渐削平,但墓前石刻仍存。现存石雕有武士2人。羊、马、控马人各1对,华表1对,龟石基座1个。整个石雕群均为花岗岩石质,系用整石雕凿而成。雕刻方法简练、粗犷,形象准确,刻工精湛。具有元未明初石刻的特色,为雕刻工艺中之珍品。
刘铭传故居
刘老圩1836年9月7日(清道光十六年七月二十七日)凌晨,刘铭传生于合肥西乡井王四房部(今肥西县南分路乡建设村四房村民组),其家1856年8月被刘铭传的清兵焚毁,今只存当年屋后月芽塘轮廓及房屋柱基、条石。
1868年,刘铭传回乡择址(在原址东南约3000米)兴建新宅"刘老圩"。圩基包括水面,占地约6公顷。建圩时四周挖壕沟垫圩基地,西面挖大堰烧砖瓦,就近从山上取石料。为了面对大潜山,刘老圩建筑坐西朝东。圩内四周是深壕和石围墙,大潜山汇流的金河水绕圩而过。围墙上配有5座碉堡、炮台。分内、外壕沟。外壕有东南、东北角两大吊桥,各桥分别有两层门楼7间,住有兵勇护圩。过外吊桥进圩内即是内壕沟,每座吊桥处均有门楼。
刘老圩正大厅为三进,每进3间。头进与二进之间的天井院内是回廊包厢,第三进为两层堂楼。正大厅大门面对外壕沟月芽塘,月芽塘两尖角内弦是矩形荷花池,池中有花圃。正厅西南角是西洋楼,两层三间,楼上藏书,楼下住人。正厅北面是钢叉楼,两层五间,因大潜山侧有老虎洞,建此楼"压邪镇圩"。楼后的盘亭,四面环水,惟石桥相连,存放国宝"魏季子白盘"。盘亭北面的九间厅,是刘铭传迎客会友之处。厅后的小岛曾经是弹药库。刘老圩西水面上有一大岛,是读书的好所在。当年刘铭传常在此读书,后有栈桥通往岛上。据说刘铭传晚年时曾拆了栈桥,每天摇船送孙辈到岛上读书,中午送饭吃,傍晚才准回家。刘铭传的后代多在圩内居住。这一片建筑群19世纪末曾遭火灾,解放初因军工建设需要改建为仓库。现仍存灾后重建的九间厅和当年种下的古柏、广玉兰等,只是房屋破了而路宽了。
中庙
中庙又名"忠庙"、"圣妃庙"。距巢湖市48公里,坐落在巢湖北岸凤凰矾上。居巢县、合肥之中间,故名。矾为一红色砂砾岩半岛,突兀临湖,形如飞凤。庙建于吴赤乌二年(239年),把碧霞元君。相传,三国时期,黎民陷于洪水浩劫之中,巢州太姥预知天机,登上凤凰矾拯救溺水者,后人便建庙以把。现有殿阁为清末所建,三进,四合院,有房70余间,木质结构。此地三面临水,楼台高峙,气势巍峨,有"湖天第一胜境"之誉。游人可登高远眺。明御史储良村有诗:"湖上高楼四面开,夕阳徙倚首重回。气吞吴楚千帆落,影动星河五夜来。"民国37年,后进大院遭受火灾,仅存庙舍24间。庙东侧有清末李鸿章为纪念淮军所建的昭忠相。
文峰塔
文峰塔位于巢湖中的姥山上,系明崇被四年(1631年)庐州知府严汝王圭倡建,甫成四层,因农民起义的战火而辍工。清光绪四年(1878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倡捐,委江苏补用道、庐州人吴境芬续建三层完工。工成,李鸿章题"文光射斗"四个大字,并作《姥山塔碑记》一文刻之于石。塔高七层,51米,133级,系条石青砖结构,层层飞檐走角,八角对着八方,角角装有铜铃,外观雄伟,结构精巧。塔身内外壁、回廊、塔心三部分组成。人入塔内,门梯交错,左拐右旋,如入迷宫。每层塔壁四周或题词,或诗文,或砖雕佛像。七层塔内、藏有两广总督李瀚章题写的"举头近日",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题写的"中流一柱"等25幅匾额和802尊砖雕佛像。
人立塔上,只觉风声呼啸,铜铃叮当,如立云端之上。倚窗远望,烟波浩森,银帆如织;近观脚下、姑、鞋二礁如在雾中。塔刹上镶嵌的李鸿章全像,被夕阳照得炯炯闪光。离塔不远处,有座圣姥庙,春秋祭扫焦姥。红楼青瓦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大殿巍峨壮观,更有一幅横联引人入胜:百八里形胜参差,欲盖览绔丽春光,正烟消雨雾,岑楼上洞启疏根,远黛修容环献媚;万千层涛澜汹涌,若别领清幽秋景。
紫蓬山西庐寺
西庐寺有大河五间,中供弥勒佛,左右四大天王像,地藏殿十五间,殿中木塔一座,殿左右十王。塔后一大石,有龙舌,在此迹如人坐。加上大佛殿、后殿、官厅、掸堂、观音堂、二层八卦亭、钟鼓楼、藏经楼、通公塔、望湖楼,等等,真是殿宇恢宏。寺内还收有众多文物:唐代八仙造像、童子童女铜像,宋代大诗人苏东坡遗物一方来砚,清朝皇帝钦赐的玉如意、古鼎、大明宣德炉等世所罕见的古物,堪称名刹加宝刹了。
西庐寺松竹环抱,古木参天,环境幽静秀美。更有妙者,只要登上西庐寺最高建筑物望湖楼,无限风光,尽收眼底,令多少文人墨客、香客游人,惊喜异常,大饱眼福。对于彼景彼情,细读《紫蓬山志》里是的一篇篇诗文,仍有身临其境之感。
民国初年,西庐寺的住持僧三惺(号梦东,1945年曾担任安徽省佛教协会会长),又对西庐寺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修或此后,至建国后五、六十年代,尚有5幢青砖绿瓦、雕梁画栋的庙宇,房百余间,经书上万卷(包括相传慈清太后所赐给的极其珍贵的经籍《龙藏全经》),佛像16类。每逢农历二月十九日、七月三十日、九月十九日的西庐寺庙会,本地及邻县上山烧香、朝拜、游览的香客游人,成干上万,络绎不绝。晨钟暮鼓,香火不灭。
1966年至1967年"文革"时期,西庐寺在劫难逃。佛像被砸烂,包括《龙藏全经》在内的经书全被毁弃,庙宇建筑中只剩下李陵殿(俗称大王殿3间,余者全被拆毁,荡然无存。
1995年春,西庐寺的大王殿翻修一新。此殿现座南朝北,一脊四带,储墙青瓦,大红雕栋,观之灿然。殿内,供一尊高大的地藏王菩萨,两旁彩修高垂,香烟级统。在大王殿两边,还新建了6间瓦房,也供奉了3尊佛像。近几年的庙会,逐年升温。特别是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的庙会,香客、游人常达二、三万人之众,盛况空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