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安徽历史—合肥历史—激浊扬清看合肥民风(三)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13
转发:0
评论:0
安徽历史—合肥历史—激浊扬清看合肥民风(三),堂倌听见了,以为他们因为生意做的不好而欲寻短见,吓得急忙冲进房中劝阻,进门后方知

堂倌听见了,以为他们因为生意做的不好而欲寻短见,吓得急忙冲进房中劝阻,进门后方知自己错会了话意,把二人说的“洗”字听成了“死”,虚惊了一场。听了堂倌的疑问,兄弟俩为此也甚为抱歉。
   兄弟二人回家后将这个故事说与了乡邻,众人也觉得如此说话常易使人引起误会,而且每逢年节这样说话也甚不吉利,于是族中老者从此规定了年节期间,要说“抹脸” 、“抹澡”,而不再说“洗” 啊“死”的。
    合肥方言中,还有许多词汇的含义与众不同。例如:说人“撒谎”叫“屁磨”,说小孩在“胡闹”叫“搞脏”,称赞“聪明能干”为“停当”,讽刺“脏、不干净”为“拾弄”;把“吝啬”叫“抠”,把“骄傲、自大”称“烧”,把“精明、机敏”叫“神”;称“有趣”为“得味”,“闲聊”叫“聒淡”, “开玩笑”为“逗猴”,把“瞎说话”叫“诌精”,把“搬弄是非”叫“耖话”,把几个人一起凑份子吃饭叫“打平和”,把“脾气怪”称为“精味”等等。
    由于清末民国时期,李鸿章的淮军多来自合肥,而段祺瑞组建的皖系军阀中有很多人都是合肥人,所以合肥话也最初从京津地区逐渐影响到全国。更因为能说一口标准的合肥话而使许多合肥人在李鸿章、段祺瑞时代得以在当时的政府、军队中立足,有的还谋到一官半职。所以有人曾讽刺道:“会讲合肥话,就把洋刀挂”,“总理哄东西,小兵老母鸡。”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来自各地的人才交流,也使合肥的方言受到了南腔北调的影响,出现了很多新词汇,有些过去受时代影响的方言土语逐渐被淘汰,合肥话也因为普通话的普及和推广而日益趋于靠近标准发音了。
    “千差万差,来人不差”   合肥人素来热情好客,问候语音亲切。“你可吃啦”、“来家坐坐”、“进家喝口茶歇歇”、“来家喝一盅”,一有客人到家,定迎请恭坐,递烟沏茶,陪坐陪聊。
    请客吃饭时,亦必邀客人尽量上坐,以示尊敬,席间更是为客人斟酒夹菜。即使经济条件不甚宽裕或是较差的家庭,亦尽可能地备办酒菜待客,一点也不马虎,“千差万差,来人不差”。
    若客人离去则主人定出门相送,并热情招呼“欢迎常来”,甚至有的还谦称“怠慢了,请多包涵”等,“千差万差,情理不差”。而作为客人对主人的热情款待,也必相应予以还礼,“有空到我那里坐坐”,“给你们带忙了”等,以此表示感谢和情谊。
    而合肥人出门,则多备足盘缠,有“穷家富路”之说。
    三孝口说“孝”   现在的三孝口(即今长江路与金寨路交叉口一段)是商家店铺集中的闹市。而在过去,从东段的三牌楼到西段的三孝口是合肥老城的前大街。这里曾经矗立着许多高大的牌坊和石人、石马,而牌坊中尤以三孝口的孝义牌坊最为醒目。据《合肥县志》记载,在前清时这里住着张梅、张祝、张松三兄弟,重孝义,敬先慈。有一年他们母亲生病故亡,兄弟三人披麻戴孝守灵多日。不想邻家起火,眼看火势蔓延就要烧到他们家,三人担心大火烧及堂柩母亲的灵棺,于是奋力抬棺,但是怎么也抬不动。兄弟仨嚎啕大哭,竟奋不顾身,匍匐在母亲的棺柩上护灵,结果俱被焚化。等到大火熄灭以后,众乡亲发现棺木和垫棺石完好无损,却唯独不见兄弟三人,有人便说这是皇天被他们的“孝”所感动,让其随母升化而去了。于是地方官上奏朝廷,三兄弟被封为孝子,树牌立坊以资表彰,并从此改西街口为三孝口。
    岁月悠悠,原先留下的孝义牌坊,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的变迁,如今已是踪影全无了,只有三孝口地名和这个传说故事流传下来。当然,要说到“孝”,在合肥人心目中首屈一指的当推北宋名臣、旷世清官包拯了。在《包拯墓志》中就记载了包公进士及第后为了奉养父母两次辞官居家“尽孝”的事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安徽历史—合肥历史—激浊扬清看合肥民风(二)
而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条件的改善,不论是从质地还是款式,合肥人的服装已不再如往日那样单一,而是逐渐变得五彩缤纷起来。合肥百姓,过去家家户户习为一日三餐、两稀一干,即早晚稀中午干。如今虽仍然习之,但吃干、吃稀却是全凭自便了。城镇中的人们早晨多为在外吃早点,很少在家自办早餐。旧时因普遍清贫,故人们大多自制咸菜,尤以雪里蕻、腊菜、小叶菜为多。若家中来客,则常见的待客菜便是蒸鸡蛋。至于咸鸡、咸鸭、咸鱼、咸肉等也就只有在过年过节时才能吃到,平时多为青菜、萝卜、韭菜、茄子、扁豆、冬瓜、豆角和豆制品等,故又有俗语“粗茶淡饭足家常,青菜豆腐保平安”,唯此自我安慰自我满足了。如今生活普通都好起来的时候,吃腻了鱼、肉,这些家常菜倒还倍受大家的赏识和青睐。合肥人爱喝茶。而喝早茶,茶叶要瓜片等绿茶,水要现烧开的。喝茶时多爱吃油炸狮子头、油条、锅巴、糯米糍糕等早点,并且还得有茶干、五香蚕豆、花生米或是虾米...
· 安徽历史—合肥历史—激浊扬清看合肥民风(四)
由此可见合肥人崇重孝道,并非只是传说,而从“活时不侍侯,死了祭木头(棺材),没有用”的俗语中,我们更可确实地看到合肥人崇“孝”的风俗是素有渊源的。“出恭”“入敬”讲文雅合肥人一向注重文雅,言语举止都甚讲究。在与外人交谈时,“方便”之事一般不宜直接说出口,故男子如厕称“出恭”,女子如厕称“入敬”。合肥人晨昏相见,视不同对象,热情招呼。对年长的人势必在称呼前冠以“老”字,以示尊敬;对成年人,尤其是对比自己年长的或年纪相仿的,忌直呼其乳名,否则有轻视、瞧不起人意。询问他人时不能呼以“喂”、“呔”等,俗谓没名没姓,不加尊称相问,是不礼貌的行为。合肥人讲话很有分寸,说到某某人亡故,则会称其“走了”,而说到老人故去,也会称“老了”,而因为生病,成年女性身体不适则不能说其“不快活”。不同职业的人又会有许多不同的言语习惯,例如:船民们不说“帆”(翻),要说“撑蓬”、“落蓬”,把开船叫“走船”,停船叫“住船...
· 安徽历史—合肥历史—激浊扬清看合肥民风(一)
合肥传统风俗形成于秦,近代只是因袭传承而已,守旧的色彩浓,风气淳。直到现代才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标新立异,移风易俗……如今许多历史遗留的陋俗已近消失,而清新纯美的新风俗正日益风行。合肥人一向重礼貌,“是大还大,是小还小”,“叫人不折(she)本,不过舌头打个滚”,“礼多人不怪,无礼路难行”。合肥人更重规矩,把不分场合、无视对象,指手划脚、随意乱侃视为缺少教养,不懂规矩。“紧睁眼慢张口,神仙难下手”的俗语生动体现了要多听多看,不轻易说长道短的良习。“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路要有正相”,与人说话聊天要注意力集中以示尊敬。起行之时兄长、客人当礼让前行;路遇老弱病残及孕妇、幼儿亦当礼让;二人同行不宜勾肩搭背……谓行出有方,仪礼相当。合肥人好交朋友,而朋友之间又重以信相守、以诚相待,崇尚以“患难识知己”为座右铭。当朋友有困难时必千方百计给予帮助,而对朋友相助则必投桃报李,从不怠慢知己,并乐于济助好友,...
· 安徽历史—合肥历史—源远流长合肥民俗(三)
人之出生之日,谓“生日”,而对高寿“生日”的尊称,谓之“寿诞”。“儿的生日,娘的苦日”。为了牢记这一天,每逢生日,无论大人、小孩,不问贫家、富豪,都要不同程度地庆贺一番。生日有大、小之分,逢十谓之“大生日”,余者称作“小生日”。在“大生日”中,又因为年龄的不同,分成“做生日”和“做寿”。六十岁以上的才可称做“寿”。生日礼仪较“做寿”要简单得多,只是举家欢庆,或邀亲朋相贺,而“做寿”则较为隆重,除举家庆贺外,至亲好友还要携礼品前来祝贺,有寿桃、寿面、寿糕、寿联、寿屏、寿图等,其中很多都有寓意长寿的图案或文字,以期吉祥。有钱人家会将“寿”堂布置一新,张灯结彩,大摆流水席。早晨寿面,八小碟菜,中午酒宴,八大碗。也有的中午吃面,晚上酬宾。合肥民间还有偷“寿碗”、讨“寿碗”或赠“寿碗”的习俗。替老人做寿,素来有“做九不做十”之俗,因为“十”通“实”,寿不能满,故五十九做六十寿,六十八做七十寿,七十七...
· 安徽历史—合肥历史—合肥赋
淝水之战,万古名典,合肥之谓,千岁云烟。东西汇流,合而《水经》之注,归异出同,分而《尔雅》之缘。斯地扼淮右之襟喉,镶江南之唇齿,瞻千樯之鳞次,聚商贾之辐辏。斯城流火丹云,凝脂素胭,安石榴之红火,炫丽纷繁,广玉兰之皓洁,流芬唱晚。霞霓氛围,喧闹大地,皎白端庄,势拔长天。到处嫣红,朱花与青实对恋,四处芬芳,白云共阔叶互绚。妙哉!小乔初嫁之羞涩。美哉!西施出浴之柔曼。因之而诵,以为怀恋。辞曰:合肥,历史悠久焉!巢湖之波,潋滟于南,古郡之所,江淮之间。历卧薪之尝胆,阅吴楚之烽烟;谈笑周郎赤壁,风吹火烧战船。英雄豪气,试比长短。览隋唐之故地,忆牛皋之大战。徐将军之浩气,张好古之谪贬。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左君弼之聚义,张献忠之克垣。风风雨雨,云雾弥漫。江忠源之自溺,陈玉成之开颜。乃至革命军之北伐,蔡炳兴之抗战。渡江战役,千舸扬帆,祖国建设,万马犹酣。九州战略之要地,中华形胜之家园。改革开放,乡野扬鞭,...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