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安徽历史—合肥历史—源远流长合肥民俗(二)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03
转发:0
评论:0
安徽历史—合肥历史—源远流长合肥民俗(二),九月九重阳节,又是敬老节。是日,文人雅士佩带茱萸“以文会友”,登高望远,赏菊花,

九月九重阳节,又是敬老节。是日,文人雅士佩带茱萸“以文会友”,登高望远,赏菊花,饮菊花酒,品菊花蟹,吟菊花诗,作菊花赋,文气浓于花香酒意。冬至节,合肥人则喜欢把秋天储藏的大南瓜做成饼或南瓜糊,暖胃热身。因为冬至这一天为一年中黑夜最长、白天最短的一日,过了此日则逐渐昼长夜短,故而合肥人有“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之民谚。这一天还是合肥当地葬坟,落“浮厝”(棺材未葬或浅葬),“拣精”(将朽棺中的尸骨残骸重新装殓放入瓦罐或坛子里重新埋葬)挖坑下埋并进行祭祀活动之日,也有的人家讲究“大寒落土”。
    农历十二月初八为传统的腊八节,民间普遍煮食“腊八粥”,一般取适量的糯米,加豇豆、黄豆、绿豆、豌豆、红枣、花生仁、菱角米、莲子等洗净熬煮成粥,加糖或不加糖,味道都香美异常。而有的则加以核桃仁、桂圆肉、葡萄干等干果作配料,统称“八宝粥”。腊八节后合肥人开始备办年货。
    从“传庚”到“自由谈”   旧时的合肥青年男女,受封建礼教束缚,婚姻多为父母包办。在联姻前,必须要经媒人或是“红娘”从中介绍说合,不依者会被视为大逆不道,不仅会遭到家人的反对,而且还会招致社会非议。谚云:“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
    所以当男女到了成婚之龄时,双方父母会找可靠的中间人或是“说媒人”帮着提亲,当然一定要是男方家长看中的某女子。前往女家说亲,一般女方不会在首次提亲时就答应,而是在了解了男方家庭情况同媒人所说的一样后才会同意提亲。在双方同意议婚之初,还必须进行“合婚”,就是要把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送去给算命先生推算看是否相配。
    如果八字相合,这时方可定婚,男方会主动送“细帖”(定帖)到女家,帖上细述男家官职、地位、父母、兄弟、姐妹等情况,还会将此次婚娶之人的详细情况、家庭财产等等巨细列呈。这时女方也会回帖。这就是所谓的“传庚”,实际上就是互相交换定婚文约,自此双方不得违背婚约。
    “庚帖”又称“龙凤帖”,帖外护套上均印有龙凤图案,男方庚帖称“龙帖”,女方庚帖称“凤帖”。庚帖的式样和写法有多种,但大多是取吉祥之语。在男方帖上的“启”要写“求启”,而女方帖上的“启”则要写“复启”。互换庚帖必须选黄道吉日,吉期由男方选定,由媒人通知女方。换帖是日还要设宴款待媒人,焚香告祖,用红丝线将庚帖扎好,双手捧给媒人并行跪拜礼。换帖时男方要给定礼,女方也要回礼。“龙凤帖”一式两份,男女双方各执一份作为确定婚姻的“法律文书”。从此婚姻已定,婚书为凭,不得有变,那就要“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条扁担挑着走”了。
    在过去也有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月上树梢头,人约黄昏后”,只要情投意合,便自订终身,但是他们往往会受到社会、家庭和封建势力的阻挠。而真正的“自由谈”,是在现代的婚姻制度下才实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制定和修改后,随着社会主义新风尚的推行,彻底打破了过去封建习俗的束缚。在实行男女平等、一夫一妻、保护妇女的文明习俗中,男女双方在经过介绍或自己认识后,相识相恋、订婚、结婚(包括履行法律手续,领取结婚证书到举行婚礼),全部自由进行。婚俗也随之简略,少去了过往的繁文缛节,越来越多地有了新的文化气息、新的情趣、新的时代特征,手牵手、花前月下的“自由谈”真正成为浪漫婚姻的前奏。
    小儿“抓周”与老人“做九不做十” 在合肥地区,为新生儿的贺喜,尤以孩子的周岁生日最为隆重。孩子周岁生日时,孩母娘家亲属携礼来贺,叔、伯、祖辈均有贺礼表示,孩子父母则设宴举庆。而且要在这一天让孩子盥浴装饰,穿新衣,同时将笔砚、钱钞、算具、针线、饮食等各色玩具、应用之物罗列于桌、床或筛箩中,任凭孩童抓取,以预测幼儿的性情、志趣和前途,俗称“抓周”,又叫“试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安徽历史—合肥历史—源远流长合肥民俗(三)
人之出生之日,谓“生日”,而对高寿“生日”的尊称,谓之“寿诞”。“儿的生日,娘的苦日”。为了牢记这一天,每逢生日,无论大人、小孩,不问贫家、富豪,都要不同程度地庆贺一番。生日有大、小之分,逢十谓之“大生日”,余者称作“小生日”。在“大生日”中,又因为年龄的不同,分成“做生日”和“做寿”。六十岁以上的才可称做“寿”。生日礼仪较“做寿”要简单得多,只是举家欢庆,或邀亲朋相贺,而“做寿”则较为隆重,除举家庆贺外,至亲好友还要携礼品前来祝贺,有寿桃、寿面、寿糕、寿联、寿屏、寿图等,其中很多都有寓意长寿的图案或文字,以期吉祥。有钱人家会将“寿”堂布置一新,张灯结彩,大摆流水席。早晨寿面,八小碟菜,中午酒宴,八大碗。也有的中午吃面,晚上酬宾。合肥民间还有偷“寿碗”、讨“寿碗”或赠“寿碗”的习俗。替老人做寿,素来有“做九不做十”之俗,因为“十”通“实”,寿不能满,故五十九做六十寿,六十八做七十寿,七十七...
· 安徽历史—合肥历史—源远流长合肥民俗(五)
在教导为人处世的谚语还有“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身正不怕影子斜,舵正不怕暴风来”,“穷不失志,福不张狂”,“学好三年,学坏三天”,“不怕山高,就怕腿软”,“丢了讨饭棍,莫忘叫街时”等,都是民间老百姓长期积累的宝贵经验,至今还有着教育意义。至于方言谚语则又别有一番趣味。“一夜吃头猪,不如一觉呼”(呼,合肥方言睡觉的意思),“家有黄金万两,不赌手头作痒”,“惯子不孝,肥田收瘪稻”,“染缸里拉不出白布,阴沟里淌不出清水”,“猴子不上树,多打三遍锣”,“纸糊灯笼,一戳就破”,“火到猪头烂,功到自然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一艺随身”等,寓教于乐、简练诙谐,常能给人以鞭策和激励。而“久晴必雨,久雨必有久晴”、“春东风,雨祖宗;东北风,雨太公”、“九尽花开,农活齐来”、“高田种麦,低田种稻”、“天黄有雨,人黄有病”等谚语,更是极好的民间科普教材。
· 安徽历史—合肥历史—源远流长合肥民俗(一)
年节习俗合肥说“年”通常都是从农历的正月初一春节开始,一直到岁末的除夕为止。但在合肥的岁时习俗中,春节期间的一切准备工作及民间的春节礼仪又都始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节(又称小年)。每年的腊月(阴历十二月)二十三,通常要掸尘、打扫卫生,并举行祭灶仪式,祭灶通常由家中男人主持,午夜前于灶间点香烛,供上麦芽糖,自灶间至大门外向空中撒抛“马草料”以喂灶马,口中还要念叨:“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等,此举就为“送灶”。春节的喜庆活动准备就从这一天拉开了序幕。转眼到了腊月的最后一天,也就是除夕。合肥人将年三十视为全家人大团聚、共庆共乐的日子。在这一天,商铺都会早早开门,中午即休市关门,而其它做生意、做买卖的,也会在午后打点好收市回家过年。手工业者,通常于午后就将工具等收拾妥置,表示一年的活计全部结束,只待过年,同时也借着年节的休整时间,把新的一年好好地筹划谋略一番。若是在异地他乡谋生计的,除非是没有办法,...
· 安徽历史—合肥历史—源远流长合肥民俗(四)
此事很快传到了民间,包家后人从此便以穿“原服”(旧衣)为荣。而新衣要等下水洗过后再穿,以示不忘旧。本地人也就竞相效仿,久而久之,这一“新衣下水再上身”逐渐成了合肥地区独有的地方风俗。今天我们从卫生的角度看,也应提倡“新衣下水再上身”。衣食住行有禁忌衣食住行,民生之大事,合肥人在这些方面有许多规矩、禁忌。民以食为天,吃是个大问题,而合肥人吃饭的规矩则大有讲究。吃饭忌将筷子插进饭碗里,吃完饭忌将筷子横担在空碗上,忌用一只筷子吃饭,因为这些做法皆与祭祀鬼神的做法相似,谓“倒头饭”,甚为不吉利;吃饭时忌手不扶碗,谓“嗟来之食”;嚼食忌嘴巴发出“啧啧”声,传此与动物进食(“猪嗒食”)有联系;忌筷子敲碗、捣碗底,谓“捣药罐”;忌坐在门槛上,特别是倒坐门槛背对门外吃饭等,谓此为主穷和泄财之举,又称“吃里扒外”;忌两人分食同一个梨,谓“分梨”音同“分离”,不吉。请客坐席忌两方对面坐两人,两方对面坐一人,俗...
· 安徽历史—合肥历史—合肥赋
淝水之战,万古名典,合肥之谓,千岁云烟。东西汇流,合而《水经》之注,归异出同,分而《尔雅》之缘。斯地扼淮右之襟喉,镶江南之唇齿,瞻千樯之鳞次,聚商贾之辐辏。斯城流火丹云,凝脂素胭,安石榴之红火,炫丽纷繁,广玉兰之皓洁,流芬唱晚。霞霓氛围,喧闹大地,皎白端庄,势拔长天。到处嫣红,朱花与青实对恋,四处芬芳,白云共阔叶互绚。妙哉!小乔初嫁之羞涩。美哉!西施出浴之柔曼。因之而诵,以为怀恋。辞曰:合肥,历史悠久焉!巢湖之波,潋滟于南,古郡之所,江淮之间。历卧薪之尝胆,阅吴楚之烽烟;谈笑周郎赤壁,风吹火烧战船。英雄豪气,试比长短。览隋唐之故地,忆牛皋之大战。徐将军之浩气,张好古之谪贬。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左君弼之聚义,张献忠之克垣。风风雨雨,云雾弥漫。江忠源之自溺,陈玉成之开颜。乃至革命军之北伐,蔡炳兴之抗战。渡江战役,千舸扬帆,祖国建设,万马犹酣。九州战略之要地,中华形胜之家园。改革开放,乡野扬鞭,...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