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历史—合肥历史—源远流长合肥民俗(一)
安徽历史—合肥历史—源远流长合肥民俗(一), 年节习俗 合肥说“年”通常都是从农历的正月初一春节开始,一直到岁末的除夕为
年节习俗 合肥说“年”通常都是从农历的正月初一春节开始,一直到岁末的除夕为止。但在合肥的岁时习俗中,春节期间的一切准备工作及民间的春节礼仪又都始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节(又称小年)。
每年的腊月(阴历十二月)二十三,通常要掸尘、打扫卫生,并举行祭灶仪式,祭灶通常由家中男人主持,午夜前于灶间点香烛,供上麦芽糖,自灶间至大门外向空中撒抛“马草料”以喂灶马,口中还要念叨:“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等,此举就为“送灶”。春节的喜庆活动准备就从这一天拉开了序幕。
转眼到了腊月的最后一天,也就是除夕。合肥人将年三十视为全家人大团聚、共庆共乐的日子。在这一天,商铺都会早早开门,中午即休市关门,而其它做生意、做买卖的,也会在午后打点好收市回家过年。手工业者,通常于午后就将工具等收拾妥置,表示一年的活计全部结束,只待过年,同时也借着年节的休整时间,把新的一年好好地筹划谋略一番。若是在异地他乡谋生计的,除非是没有办法,一般都要在这一天赶回家过年,即使在外没有挣到钱,只要平平安安地回家,父母妻儿也都欢欢喜喜。
在这一天,家家贴春联:家庭在吃年饭前贴好春联,商铺店家则在打烊后张贴;贴福字:家中有老人是一定要贴的,用大红对纸写上“福”字,倒贴于门头、窗户、大门两边,有的还将福、禄、寿三字联缀书写,寓意多福、多寿、多财;贴小红联:在灶台、橱柜、禽畜笼舍等处书写一些吉祥话。祭神拜祖:家主点香烛,上供香茶一杯、米饭一盏加红枣两粒,于“天地师”、“祖宗”牌位前,虔诚三拜,又向灶间、门外、路口、井坛等处,各置香一炷,分别祭拜和迎请“灶神”、“门神”、“土地神”、“井神”,一起过年,以示不忘先祖及祈求神灵的护佑之意。吃年饭:吃前燃放炮竹烟花,举家围坐享受一年中人聚得最齐、菜肴最丰富、气氛最热烈的一次大聚餐,共品佳肴,共贺家人团圆。团圆饭的“十大碗”必有那和气菜(用各种菜丝配成,寓意和气)、安乐菜、豆腐果烧肉、油炸圆子、元宝鱼,那是家人对“十全富贵”、“四季安乐”、“合家团圆”、“年年有余(鱼)”的美好寄托和祝愿。吃罢年饭,晚辈要向长辈辞岁,祝长辈人健康、快乐、长寿。长辈则会祝晚辈人茁壮成长,早成栋梁之材,并当场给晚辈人压岁钱(一般指未成年人和没有单独成家的儿、孙),也有的在孩子们熟睡后,把压岁钱和方片糕放在他们第二天早起要穿的新衣、鞋内,以“糕”和“钱”的谐音来祝愿孩子们来日步步登高、前程似锦。经过一段时间的欢乐后,家人相继洗漱入睡,这时家主点烛焚香,向门神三揖,守岁迎接新年的到来。许多人家喜欢在岁序更新的子时正中(零点)抢在周围邻居前放“头炮”,以图赢得新年的“头彩”。
正月初一凌晨,鸡鸣而起,家主点燃香烛,再次拜祭“神灵”和“先祖”,然后向“门神”虔诚三拜,即是新年的首次“开门红”。开大门后,家主照样于门外、路口、井坛等处置香,供奉各路神灵,随后开始点燃爆竹,共庆新年的到来。大年初一一般只是至亲和近邻相互拜年,年纪大的老人还要去寺庙烧香敬佛,祈求阖家平安、幸福。拜年作为春节的重要交往活动,在初三到初四形成高潮,至十五才渐渐结束。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吃元宵。而此前的正月十三为了检查家中扎制的花灯亮不亮、好不好看,晚间要试灯,各家各户都做米面饼谓“试灯粑粑”。入夜,街市上舞狮子、玩龙灯、踩高跷、行旱船等,处处锣鼓,处处花灯,人声鼎沸,盛况空前。
清明时节,合肥人多扫墓祭祖(前后三天均可,上坟要给墓冢加盖“坟帽子”),并踏青春游。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则时兴吃棕子、花糕,中午则食凉拌黄瓜、大蒜烧黄鳝、饮雄黄酒,谓之“三黄”。苋菜则更是必不可少的应时菜。打“香禅”、贴“五符”、悬挂钟馗像、插艾蒿于门,赛龙舟,热闹非凡。八月十五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合肥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中秋节,并视为大节。家家吃月饼、石榴、菱角、柿子、板栗等,在夜晚赏月。合肥人在中秋节尤喜吃莲藕、鸭子,传说吃莲藕起于包公,而吃鸭子则起于元末明初的农民起义“杀鞑子”。后人为纪念包公的清廉、农民起义的胜利,最终沿袭了这两个吃俗。
每年的腊月(阴历十二月)二十三,通常要掸尘、打扫卫生,并举行祭灶仪式,祭灶通常由家中男人主持,午夜前于灶间点香烛,供上麦芽糖,自灶间至大门外向空中撒抛“马草料”以喂灶马,口中还要念叨:“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等,此举就为“送灶”。春节的喜庆活动准备就从这一天拉开了序幕。
转眼到了腊月的最后一天,也就是除夕。合肥人将年三十视为全家人大团聚、共庆共乐的日子。在这一天,商铺都会早早开门,中午即休市关门,而其它做生意、做买卖的,也会在午后打点好收市回家过年。手工业者,通常于午后就将工具等收拾妥置,表示一年的活计全部结束,只待过年,同时也借着年节的休整时间,把新的一年好好地筹划谋略一番。若是在异地他乡谋生计的,除非是没有办法,一般都要在这一天赶回家过年,即使在外没有挣到钱,只要平平安安地回家,父母妻儿也都欢欢喜喜。
在这一天,家家贴春联:家庭在吃年饭前贴好春联,商铺店家则在打烊后张贴;贴福字:家中有老人是一定要贴的,用大红对纸写上“福”字,倒贴于门头、窗户、大门两边,有的还将福、禄、寿三字联缀书写,寓意多福、多寿、多财;贴小红联:在灶台、橱柜、禽畜笼舍等处书写一些吉祥话。祭神拜祖:家主点香烛,上供香茶一杯、米饭一盏加红枣两粒,于“天地师”、“祖宗”牌位前,虔诚三拜,又向灶间、门外、路口、井坛等处,各置香一炷,分别祭拜和迎请“灶神”、“门神”、“土地神”、“井神”,一起过年,以示不忘先祖及祈求神灵的护佑之意。吃年饭:吃前燃放炮竹烟花,举家围坐享受一年中人聚得最齐、菜肴最丰富、气氛最热烈的一次大聚餐,共品佳肴,共贺家人团圆。团圆饭的“十大碗”必有那和气菜(用各种菜丝配成,寓意和气)、安乐菜、豆腐果烧肉、油炸圆子、元宝鱼,那是家人对“十全富贵”、“四季安乐”、“合家团圆”、“年年有余(鱼)”的美好寄托和祝愿。吃罢年饭,晚辈要向长辈辞岁,祝长辈人健康、快乐、长寿。长辈则会祝晚辈人茁壮成长,早成栋梁之材,并当场给晚辈人压岁钱(一般指未成年人和没有单独成家的儿、孙),也有的在孩子们熟睡后,把压岁钱和方片糕放在他们第二天早起要穿的新衣、鞋内,以“糕”和“钱”的谐音来祝愿孩子们来日步步登高、前程似锦。经过一段时间的欢乐后,家人相继洗漱入睡,这时家主点烛焚香,向门神三揖,守岁迎接新年的到来。许多人家喜欢在岁序更新的子时正中(零点)抢在周围邻居前放“头炮”,以图赢得新年的“头彩”。
正月初一凌晨,鸡鸣而起,家主点燃香烛,再次拜祭“神灵”和“先祖”,然后向“门神”虔诚三拜,即是新年的首次“开门红”。开大门后,家主照样于门外、路口、井坛等处置香,供奉各路神灵,随后开始点燃爆竹,共庆新年的到来。大年初一一般只是至亲和近邻相互拜年,年纪大的老人还要去寺庙烧香敬佛,祈求阖家平安、幸福。拜年作为春节的重要交往活动,在初三到初四形成高潮,至十五才渐渐结束。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吃元宵。而此前的正月十三为了检查家中扎制的花灯亮不亮、好不好看,晚间要试灯,各家各户都做米面饼谓“试灯粑粑”。入夜,街市上舞狮子、玩龙灯、踩高跷、行旱船等,处处锣鼓,处处花灯,人声鼎沸,盛况空前。
清明时节,合肥人多扫墓祭祖(前后三天均可,上坟要给墓冢加盖“坟帽子”),并踏青春游。农历的五月初五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则时兴吃棕子、花糕,中午则食凉拌黄瓜、大蒜烧黄鳝、饮雄黄酒,谓之“三黄”。苋菜则更是必不可少的应时菜。打“香禅”、贴“五符”、悬挂钟馗像、插艾蒿于门,赛龙舟,热闹非凡。八月十五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合肥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中秋节,并视为大节。家家吃月饼、石榴、菱角、柿子、板栗等,在夜晚赏月。合肥人在中秋节尤喜吃莲藕、鸭子,传说吃莲藕起于包公,而吃鸭子则起于元末明初的农民起义“杀鞑子”。后人为纪念包公的清廉、农民起义的胜利,最终沿袭了这两个吃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安徽历史—合肥历史—源远流长合肥民俗(二)
九月九重阳节,又是敬老节。是日,文人雅士佩带茱萸“以文会友”,登高望远,赏菊花,饮菊花酒,品菊花蟹,吟菊花诗,作菊花赋,文气浓于花香酒意。冬至节,合肥人则喜欢把秋天储藏的大南瓜做成饼或南瓜糊,暖胃热身。因为冬至这一天为一年中黑夜最长、白天最短的一日,过了此日则逐渐昼长夜短,故而合肥人有“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之民谚。这一天还是合肥当地葬坟,落“浮厝”(棺材未葬或浅葬),“拣精”(将朽棺中的尸骨残骸重新装殓放入瓦罐或坛子里重新埋葬)挖坑下埋并进行祭祀活动之日,也有的人家讲究“大寒落土”。农历十二月初八为传统的腊八节,民间普遍煮食“腊八粥”,一般取适量的糯米,加豇豆、黄豆、绿豆、豌豆、红枣、花生仁、菱角米、莲子等洗净熬煮成粥,加糖或不加糖,味道都香美异常。而有的则加以核桃仁、桂圆肉、葡萄干等干果作配料,统称“八宝粥”。腊八节后合肥人开始备办年货。从“传庚”到“自由谈”旧时的合肥青年男女,受封...
· 安徽历史—合肥历史—源远流长合肥民俗(三)
人之出生之日,谓“生日”,而对高寿“生日”的尊称,谓之“寿诞”。“儿的生日,娘的苦日”。为了牢记这一天,每逢生日,无论大人、小孩,不问贫家、富豪,都要不同程度地庆贺一番。生日有大、小之分,逢十谓之“大生日”,余者称作“小生日”。在“大生日”中,又因为年龄的不同,分成“做生日”和“做寿”。六十岁以上的才可称做“寿”。生日礼仪较“做寿”要简单得多,只是举家欢庆,或邀亲朋相贺,而“做寿”则较为隆重,除举家庆贺外,至亲好友还要携礼品前来祝贺,有寿桃、寿面、寿糕、寿联、寿屏、寿图等,其中很多都有寓意长寿的图案或文字,以期吉祥。有钱人家会将“寿”堂布置一新,张灯结彩,大摆流水席。早晨寿面,八小碟菜,中午酒宴,八大碗。也有的中午吃面,晚上酬宾。合肥民间还有偷“寿碗”、讨“寿碗”或赠“寿碗”的习俗。替老人做寿,素来有“做九不做十”之俗,因为“十”通“实”,寿不能满,故五十九做六十寿,六十八做七十寿,七十七...
· 安徽历史—合肥历史—源远流长合肥民俗(五)
在教导为人处世的谚语还有“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身正不怕影子斜,舵正不怕暴风来”,“穷不失志,福不张狂”,“学好三年,学坏三天”,“不怕山高,就怕腿软”,“丢了讨饭棍,莫忘叫街时”等,都是民间老百姓长期积累的宝贵经验,至今还有着教育意义。至于方言谚语则又别有一番趣味。“一夜吃头猪,不如一觉呼”(呼,合肥方言睡觉的意思),“家有黄金万两,不赌手头作痒”,“惯子不孝,肥田收瘪稻”,“染缸里拉不出白布,阴沟里淌不出清水”,“猴子不上树,多打三遍锣”,“纸糊灯笼,一戳就破”,“火到猪头烂,功到自然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一艺随身”等,寓教于乐、简练诙谐,常能给人以鞭策和激励。而“久晴必雨,久雨必有久晴”、“春东风,雨祖宗;东北风,雨太公”、“九尽花开,农活齐来”、“高田种麦,低田种稻”、“天黄有雨,人黄有病”等谚语,更是极好的民间科普教材。
· 安徽历史—合肥历史—源远流长合肥民俗(四)
此事很快传到了民间,包家后人从此便以穿“原服”(旧衣)为荣。而新衣要等下水洗过后再穿,以示不忘旧。本地人也就竞相效仿,久而久之,这一“新衣下水再上身”逐渐成了合肥地区独有的地方风俗。今天我们从卫生的角度看,也应提倡“新衣下水再上身”。衣食住行有禁忌衣食住行,民生之大事,合肥人在这些方面有许多规矩、禁忌。民以食为天,吃是个大问题,而合肥人吃饭的规矩则大有讲究。吃饭忌将筷子插进饭碗里,吃完饭忌将筷子横担在空碗上,忌用一只筷子吃饭,因为这些做法皆与祭祀鬼神的做法相似,谓“倒头饭”,甚为不吉利;吃饭时忌手不扶碗,谓“嗟来之食”;嚼食忌嘴巴发出“啧啧”声,传此与动物进食(“猪嗒食”)有联系;忌筷子敲碗、捣碗底,谓“捣药罐”;忌坐在门槛上,特别是倒坐门槛背对门外吃饭等,谓此为主穷和泄财之举,又称“吃里扒外”;忌两人分食同一个梨,谓“分梨”音同“分离”,不吉。请客坐席忌两方对面坐两人,两方对面坐一人,俗...
· 安徽历史—合肥历史—合肥赋
淝水之战,万古名典,合肥之谓,千岁云烟。东西汇流,合而《水经》之注,归异出同,分而《尔雅》之缘。斯地扼淮右之襟喉,镶江南之唇齿,瞻千樯之鳞次,聚商贾之辐辏。斯城流火丹云,凝脂素胭,安石榴之红火,炫丽纷繁,广玉兰之皓洁,流芬唱晚。霞霓氛围,喧闹大地,皎白端庄,势拔长天。到处嫣红,朱花与青实对恋,四处芬芳,白云共阔叶互绚。妙哉!小乔初嫁之羞涩。美哉!西施出浴之柔曼。因之而诵,以为怀恋。辞曰:合肥,历史悠久焉!巢湖之波,潋滟于南,古郡之所,江淮之间。历卧薪之尝胆,阅吴楚之烽烟;谈笑周郎赤壁,风吹火烧战船。英雄豪气,试比长短。览隋唐之故地,忆牛皋之大战。徐将军之浩气,张好古之谪贬。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左君弼之聚义,张献忠之克垣。风风雨雨,云雾弥漫。江忠源之自溺,陈玉成之开颜。乃至革命军之北伐,蔡炳兴之抗战。渡江战役,千舸扬帆,祖国建设,万马犹酣。九州战略之要地,中华形胜之家园。改革开放,乡野扬鞭,...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