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历史—皖史风云—安徽绩溪姓氏来源汇总
胡氏4支4次迁入。东晋大兴元年(318),散骑常侍胡焱镇守新安,咸康三年(337)从濮阳迁家龙川(大坑口),世称“龙川胡”;唐大中五年(851),散骑常侍胡宓持节歙州,从濮阳迁家乌聊山,宓子治,居家华阳镇。宋时,胡舜陟官徽猷阁待制,封金紫光禄大夫,厄称“金紫胡”;北宋开宝年间,胡延政知绩溪县事,赐居通镇,改名胡里(今湖里)。延政之父胡昌翼,系唐昭宗李晔幼子,襁褓中遇朱温之祸,父托孤婺源考川胡三,携归抚养,遂从胡姓。唐时取士,以诗赋取者谓之进士,以经义 取者谓之明经。昌翼于后唐同光三年(925)登明经,后世称“明经胡”,俗称“李改胡”;宋朝南渡时,湖州乌程胡清迁家高车。元末,其裔迁居县治遵义坊,世称“遵义胡”。明正德年间,胡松任工部尚书,其裔又称“尚书胡”。胡氏为绩溪最大姓氏,分布县内70多处村镇。上庄、宅坦、湖里、上胡家是明经胡聚居大村;大坑口、株树下是龙川胡聚居村;金紫胡、遵义胡之要居城内及岭南乡村。
汪氏南朝宋大明年问(457至464),军司马汪叔举游览名胜,沿登源河上行,抵瀛洲,爱其山水,由始新(今淳安)迁家定居,取名汪村(大庙汪村)。五世汪华有8子,后裔众多,渐成县内大姓,分布50多处村镇。尚田、孔灵、坦头、余川是汪姓聚居大村。
任氏南宋梁天监年间(502至519),新安太守任方,自山东博昌迁家华阳镇。后裔分迁西川(今胡家乡西坑村)、扬溪。
耿氏南朝粱大同五年(539),工部尚书耿源进同弟汝进从淮滨迁家仁里。明末,其裔迁鱼龙川。 陈氏南朝陈文帝第四子伯固封新安王,居家新安。陈亡,伯因子陈监避难居上溪山(今上金山)。唐末,其裔迁蜀马。陈姓今分布蜀马、蜀水、高山、沙坝等10余村。
叶氏唐朝中叶,叶武安从歙县蓝田迁居东村(今东坡村)。今分布东坡村、镇头、岭脚等村。
冯氏唐咸通六年(865),歙州刺史冯子华长子延普,偶至白沙,爱其山色,筑室定居,以山东老家村名定名冯村。冯姓分布浩寨、冯村、华阳、方村、新川等10多处村镇。
高氏唐乾符二年(875),金陵高戬任绩溪县今,其时黄巢起兵,中州骚动,高戬任满,遂家居绩溪。高姓分布华阳、花根、祝三、高村、万富山、尚村等28处村镇。
周氏唐广明年间(880至881),歙州刺史周□避战乱,居虎头山,取名周坑。后裔 蕃衍,成为绩溪大姓,分布华阳、竹里、梅好、大石门、校头、鱼龙川、三亩丘、坞口、冷水、庄川等31处村镇。
程氏5支5次迁入。唐光化庚申(900),金乡令程药迁家程里(今仁里);宋天圣年间(1023至1032),程大忠从河西迁家市东,旋迁洪上塘;咸淳年间(1265—1274),程宏祖从槐堂迁家仁里;元初,篁墩程淳五入赘八都后岸柯氏,居产瑞川(板树坑)。后裔有复为程姓;明永乐十年(1412),程文贵从歙县富饶迁家坦头岭(今株树下),数年后迁古塘(今北村)。程氏是绩溪大姓,分布华阳、仁里、楼基、镇头、北村、上坞等56个村镇。
葛氏唐天祜年间(904—907),句容葛晋任绩溪主簿,迁家泉塘(今扬溪西山下)。一说,后唐天成年问(926—930),句容葛任祥任绩溪主簿,其于念七,居家泉塘。葛姓今分布华阳、扬溪、葛里、水村、汪家店、葛家湾等村镇。
洪氏南唐时,洪钦从婺源迁入,居横城(今瀛洲乡横形)。后裔分布石kua、坦头、岭下、大岭脚、潭村等26处村庄。
曹氏2支2次迁入。唐末,青州曹尚贤避地休宁,传4世,其裔迁绩溪yu岭北;宋初,曹仲珍由婺源迁入,居旺川。曹姓分布旺川、花楼、莲坑等地。旺川是曹姓聚居大村。
戴氏宋乾德年间(963—968),汀州通判戴杰迁家绩溪新华乡(今大谷)前山里。戴氏后裔分布华阳、戈溪、镇头、万富山等18处村镇。
柯氏宋至道年间(g95至997),池州何海任绩溪教谕,爱yu岭山水。任满、徙居修仁乡后岸(今属上庄村),传10世,其裔柯昭迁瑞川(板树坑)。一说,何海于淳化年间(990—994)由池州建海(今东至县)迁后岸,十世孙柯昭于元初迁板树坑。
方氏宋雍熙年间(984至987),方澄(《城南方氏宗谱》作方蕴)知绩溪县事。咸平二年(999),从歙县东乡迁家浒里。后裔蕃衍成绩溪大姓之一,分布华阳、浒里、灵山下、方家湾、冬青岭、逍遥、党坑等38处村镇。
王氏4支4次迁入。宋时,王宣五、王霸从祁门苦竹庵迁入,居龙溪(今校头北部);元初,王桂三从歙县潜口迁入,居西墓坦;元朝元统三年(1335)王重庆任绩溪教谕,从淳安屏山迁家居水云(清乾隆后改名水村);清初,王承会从淳安马山迁入,居王仙庄。王姓今分布汪村、水村、扬溪、寺后、下溪、王仙庄等20多处村镇。
倪氏宋景祜年间(1034至1038),倪世宁由婺州迁居长川(今长岭)。
许氏3支3次迁入。北宋中期,许琦从歙县方原迁入,居南关(今县城南大街)。明初,一户许姓外甥过继余氏娘舅,其次子复原姓,称余许。后裔余、许合祭一祠,同排行。今(余)许分布华阳、水村、梓舍干、许家庄(中团村)等村;北宋末,许运从歙县方原迁入,居云川桥杏梅园(今霞水村);南宋初,金兵南侵,许耕乐从青阳迁入,居金沙。许姓(含余许)分布华阳、水村、坎头、金沙、葛里、铁坞、尚村等28处村镇。坎头、水村是许姓聚居大村。
章氏宋崇宁年间(1102至1106),从事郎章运由昌化览村迁家瀛川(今瀛洲)。后裔蕃衍成为绩溪大姓,分布华阳、瀛洲、湖村、鸭子庄、和阳坞、东干等24处村镇。瀛洲、湖村是章姓聚居大村。
俞氏2支2次迁入。宋时,俞俊明知绩溪县事,任满,居西川,旅迁虹桥(今横形头);居住和阳乡平坑的俞氏,系清乾隆年间从旌德迁入。
张氏南宋初,张八五、张万二从歙县迁家绩溪县治北门。后裔分布华阳、东村、石kua、朗山上、下村、沙坝、六亩丘等48处村镇。
邵氏宋绍兴年间(1131至1161),邵百二从歙县井潭迁入,居隐川,其子迁纹川(伏岭下)。后裔分布伏岭下、塘塍、清潭下、岭前、岭脚下等15处村庄。伏岭下,邵姓聚居,是绩溪最大自然村。
姚氏南宋初,姚佛保从建平(今郎溪)迁入,居市东。后裔分布大石门、塘塍、里庄等村。
舒氏南宋初,舒恕四从歙县舒村迁居县城。后裔分布华阳、西川、东坡村等20多处村镇。
包氏南宋初,包拯六世裔包聚和避金兵,从合肥南迁,辗转定居朱显。后裔居钱家坞、下村党、凹塘。
吴氏3支3次迁入。宋乾道九年(1173)吴景文自歙县富饶迁居县治眉山。四世孙吴通迁扬溪。后有迁居旌德、歙县、休宁、杭州、嘉兴、福建等地;元中叶,吴智庐从歙县张潭迁入,居吴家坑;元代,吴大宝从休宁迁入,居十里牌。今吴姓分布华阳、高迁、龙丛、扬溪等l0多处村镇。
唐氏2支2次迁入。宋淳熙三年(1176),唐汝淳任绩溪教渝,从福建迁居城北崇贤坊;明初,唐讨得从徽州府(歙县城)南街迁入,居城内。唐姓分布华阳、暮霞(今唐家村)、霞水村、坦头、寒荻坞、金冢等l0多处村镇。
何氏3支3次迁入。宋咸淳年间(1165至1174).分水(今属桐庐)何栖凤任绩溪县丞,后调昌化县丞,赴任途经荆州,爱其山水,赞为“别有天地”,辞官后,居家荆州。后裔居梅树下、松姻堂;西降村何氏,系何喜宗于元末从徽州(歙县)城北迁隐塘。清初,其裔何长金迁西降;清初,桐庐一何姓小贩到绩溪卖小鸡,见城南荷花塘一带荒土肥沃,遂定居开垦,后成村.名荷花田干(今名何川)。
黄氏元大德八年(1304),黄文四从歙县迁居东关。后裔分布华阳、庄川、方村、石金山等18个村镇。
潘氏元初,从昌化县唐昌迁入,居潘家(今家朋乡周村)。今和阳乡榧树坑是潘姓聚居村。
李氏2支2次迁入。元中叶,李婆保从旌德南门迁入,居嗣川(今寺后);明洪武年间,李思和从歙县狮塘迁入,居脚山底。
姜氏元至正年间(1341一1368),姜宸从淳安卢溪迁入,居高车。
朱氏元末,朱大同从歙县篁墩迁居八都王陵头(今上庄桥)。明初,其裔迁朱家。
石氏元末,石荣禄从歙县石家坦迁居七都旺山(今石家)。
余氏元末,余天伦从歙县余岸迁居石榴村。明初,继许氏外甥为嗣,后余姓与余许台祠。余姓后裔今分布华阳、yu溪口、水村。
郑氏元末,郑关师从歙县城西南隅十横街迁居县城。
董氏明初,董尚烈从歙县富埸迁居石克勤克坎坞。其次子迁居枫树坞。
金氏明初,金满寿从歙南白石源迁居罗川(今罗坑)。
宋氏明初,宋高良从歙县上丰迁居六都东干(今宋家)。
丁氏明代,丁齐宝从旌德迁居上丁村(今荆州乡石川)。后裔散居横坞、大坑口。
江氏明代,江思礼从婺源松关迁入。后裔居十里岩、茭塘、坑上等村。
凌氏明宣德年间(1426—1435),凌道义从歙县沙溪迁居十里岩。后裔散居坡川山、丛山关。
纪氏明宣德末,纪新富从歙县大川迁居水浪头。
鲍氏明正统年间(1436—1449),鲍关德从歙县棠樾迁居七都上村(今鲍家)。
路氏明正德年间(1506—1521),迁居善川(今近坑)。
穆氏明正德年间,穆长元从临安迁居穆川(今木料坪)。
邬氏明正德年间,迁居坳上(今伏岭乡凹上)。
昌氏明代中期,昌社孙从歙县迁居杨滩。
喻氏明代中期,喻智从鄱阳迁居兰川(今南坑)。
吕氏明代中期,吕聪二从旌德迁居七都高旁上。后裔迁阳川(今吕家碓)。
赵氏明代中期,迁居临溪。后分迁门正坞。
成氏明代后期迁居伏岭上村。
殷氏清初,殷明琪从歙县上里迁居坎头。
孙氏清初,孙益振从歙县坑口迁居永祥坑(今隐川)。后裔于嘉庆五年(1800)迁荆州石园(今石桥头)。分支居孙家。
钱氏清雍正年间,钱必廷从昌化源头迁入荆州。今钱姓居沙坝、老屋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