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微州文化—徽州戏曲—徽州戏曲历史渊源与现状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81
转发:0
评论:0
微州文化—徽州戏曲—徽州戏曲历史渊源与现状,徽州戏曲产生的渊源,背景十分复杂。以商业为纽带,明代徽州东连浙江,西结江赣,

  徽州戏曲产生的渊源,背景十分复杂。以商业为纽带, 明代徽州东连浙江,西结江赣,北通两京,南系闽粤,经济地位十分重要。在这条商业交通线上,徽州联系着余姚、海盐、弋阳、苏州等著名的戏曲剧种发源地,约在明正德年间产生的弋阳腔,至嘉靖就被徽州艺人吸收、发展成为名噪一时的徽池雅调。万历中期,吴中徽州 班演出的昆剧,竟然超越正宗昆剧班之上, 冠绝一时。明代徽州不单是时新戏曲的继承者,而且是新兴戏曲艺术的热情支持者和传播者。 汪道昆《太函集》载:当时徽州六邑,及临近各县,每借祭祀仪礼,婚丧喜庆之际, 聚众演戏已成习俗。其中,目连戏、傩戏、傀儡戏、跳钟馗等都是常演的剧舞。
  徽剧:为一古老、悠久、艺术遗产十分丰富的剧种。起始阶段流行于徽州及安庆、池州、太平一带。 对许多剧种产生过巨大影响。 它的剧目很丰富,共约有传统剧目1404个,其内容从列国纷争、宫廷大事、神仙鬼怪到民间生活故事,应有尽有。徽剧的音乐、唱腔优美完整。主要可分为青阳腔、四平腔、吹腔、拨子、皮簧等九类。徽剧的表演艺术更是丰富多彩,技艺精湛。文戏以载歌载舞、委婉细腻为其特点;武戏以粗犷、炽热、功夫精深、 善于高台扑跌而震惊观众。舞台画面多姿多彩,具有雕塑美。徽剧是一个包罗万象、五彩缤纷的艺术宝库,是新安古文化灿烂篇章的重要一页。
  徽州乐舞:徽州民间歌舞,广为流传,丰富多彩。徽州民歌有山歌、舞歌、号 子、小调和新民歌等。音调具有鲜明的江南色彩,古朴、典雅、委婉、高亢。流行在太平县、黟县青弋江流域的《放排 上滩号子》,是放排工人的集体创作;徽州风俗小调尤具特色,如民间婚礼中的《哭轿》歌、《接房》歌、《敬酒》歌等,与婚礼仪式紧密配合,成套演唱,饶有兴趣。徽州民间舞蹈素来盛行,建国前一直沿袭傩舞、跑马赶庙会、起舞庆元宵等习俗,流传至今的还有仗鼓舞、扑蝶舞、狮子舞、蚌壳舞、龙凤舞、麒麟舞等民间舞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微州文化—徽州戏曲—徽派戏曲
徽州人善歌舞,东晋时新安歌舞就已蜚声海内。明代徽州人对戏剧的嗜好尤甚,各地族社每借祭祀仪礼、婚丧喜庆之际,聚众演戏,甚至在诉讼之后也有罚戏的习俗。徽州在外埠的富商,常以声伎相随,列歌舞、宴宾客。由于徽州戏剧活动较为普遍,观众主要是村镇平民,艺人在演出时,对曲词中那些高深典雅的戏文,往往予以改造,力求通俗。因而,逐步形成徽州戏剧独有的特征。明嘉靖间,徽州艺人在吸收弋阳腔的基础上,形成徽州腔,是为徽剧的先声。徽州腔在寓意较深的曲词中,增加了大量的解释曲文,联缀曲辞,发挥剧情的“滚唱”,形成通俗易懂的“新体曲文”。并注意增加便于理解曲词的道白,如净丑间的戏谑语,彼此的设问、对答等,给观众以更多的戏剧性,扩大和增强原作表现生活的能力。明万历间,徽州、旌阳戏班上演目连戏,把民间杂要融入剧中,蹬桌、翻梯、飞叉、滚打、走索、跑圈、窜火、窜剑等,成为表演武戏的特殊招式,并运用火彩、幻术等特技,逐步形成徽剧...
· 微州文化—徽州戏曲—徽州叠罗汉
流行于歙县叶村的一种民间游艺。表演时演员下穿红彩裤,上身赤膊光膀,面部绘有脸谱。演员均为男性,表演浑朴粗犷。演出前要举行祭台仪式,焚纸烧香、罗汉扫堂,然后从演员相继登台或在广场上表演。演员不说不唱,在大鼓敲击的简单节奏下,分别表演童子拜观音、斜角旗、仙人桥、石猴出山、六柱牌坊、凉心水阁、水帘洞、刘海红金蟾等造型。表演时先易后难,特别是水帘洞中演员的筋斗及六柱牌坊20余位演员叠成的六层造型,最为精彩。表演时先易后难,特别是水帘洞中演员的筋斗及六柱牌坊20余位演员叠成的六层造型,最为精彩。
· 微州文化—徽州戏曲—徽州戏曲的演变及部分剧种
徽剧是一个古老、悠久、艺术遗产十分丰富的剧种。起始阶段流行于徽州及安庆、池州、太平一带,的在南方亦流传甚广,对许多剧种产生过巨大影响。它的剧目很丰富,共约有传统剧目1404个,能见到的本即有753个。其内容从列国纷争、宫迁大事、神仙鬼怪到民间生活故事,应有尽有。徽剧的音乐、唱腔优美、完整。主要可分青阳腔、四平腔、徽昆、吹腔、拨子、二簧、西皮、花腔小调共九类。而以吹腔、拨子、皮簧为主要声腔。吹腔轻柔委婉,情意绵绵;拨子高亢激昂,苍劲豪迈;皮簧则比较通俗流畅,与京剧的皮簧相近但更粗犷、古朴。徽剧的表演艺术更是丰富多彩,技艺精湛。文戏以载歌载舞、委婉细腻其特点;武戏以粗犷、炽热、功夫精深、善于高台跌扑而震惊观众。生活小戏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风趣、诙谐和语言吸引着观众。舞台画面多采多姿,具有雕塑造型美。清初,徽剧盛行于安徽及江浙一带,在南方流布甚广;清中期,风靡全国。清乾隆年间,"三庆"、"春台"、...
· 微州文化—徽州戏曲—庐剧
庐剧,旧称“倒七戏”,解放后改今名。以大别山民歌和江淮之间的歌舞为基础,吸收了端公戏、嗨子戏、门歌发展而成,约有二百年历史。流行于安徽淮河以南和长江两岸。以皖西、皖中、皖东三个地区分为上、中、下三路,各具有不同的艺术特色。解放前有些职业班社曾先后和徽剧、京剧合班演出,在剧目和表演上受过这两个剧种的影响。唱腔分“花腔”,演唱上有“帮腔”、“吆台”形式。剧目分小戏、折戏、本戏三类,约二百多个。解放后整理演出了《借罗衣》、《讨学钱》、《打芦花》、《休丁香》等剧。
· 微州文化—徽州戏曲—青阳腔
青阳腔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1573-1620)产生于中外闻名的佛教胜地九华山下的青阳县,流行于池州一带的一种戏曲声腔,又称“池州调”。它是在博采余姚腔、弋阳腔及当地佛乐、民曲、土戏之精华的基础上,形成的戏曲声腔。曾以其行云流水的“滚调”优势,风靡于大江南北,更借石台、太平梨园班社的传播,足迹遍及赣、鄂、湘、川、黔、鲁、闽等省,享有“南北时尚,徽池雅调”之美誉。在中国戏曲史上有重要位置。清代咸丰以后,受战争影响,青阳腔在本土上逐渐绝响,仅有部分剧目声腔幸存于傩戏、目连戏以及本省的岳西高腔、江西的湖口高腔等地方戏中。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