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微州文化—徽州戏曲—目莲戏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31
转发:0
评论:0
微州文化—徽州戏曲—目莲戏,徽州一古老剧种,流传于黄山市各地及邻县,尤其盛行于祁门、石台一带。该戏剧

  徽州一古老剧种,流传于黄山市各地及邻县,尤其盛行于祁门、石台一带。

  该戏剧本《目莲救母劝善戏文》,为明你祁门郑之珍编撰而成,分上中下三卷(100折),故事主要写傅相之妻刘青提,亵渎神明,被打入地狱,其子傅罗卜救母心切,遍历地狱十殿,终于母子团圆。

  旧时每逢夏历闰月之年,徽州民间多演此戏,以求驱避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微州文化—徽州戏曲—古徽戏目莲戏
目连戏,戏曲剧种。一称“还愿戏”,源于唐代目连变文,以“目连救母”故事为主要情节。明、清时流行于皖南等地。九华山及青阳、石台、贵池一带均为其流行地,且极为兴盛。明万历年间,徽州祁门人、剧作家郑之珍(1518-1595)根据民间流传的变文和说唱“目连僧(俗名‘傅罗卡’)冥间救母”的故事编写出《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简称《劝善记》),分上、中、下3卷,计108折(出),历叙傅相之妻刘青亵渎神明,被打入地狱,其子傅罗卡救母心切,遍历十殿地狱,终于母子团圆的过程。剧中吸收了许多民间传说和故事,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演出中将“唱、做、念、打”融为一体,穿插以筋斗、跳索、蹬坛等杂技表演,在戏曲表演艺术上独树一帜,对其他剧种产生较大影响。剧中集儒、释、道三教思想为一体,融会贯通,流布广泛,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相传,今石台县“大演”(乡)地名,即因明末吴应箕回故里见目连戏演出盛况,当即书下“大演...
· 微州文化—徽州戏曲—泗州戏
泗州戏旧称“拉魂腔”。安徽四大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安徽、苏北及鲁南等地区,约有200多年历史。据传与江苏、山东的柳琴戏同出一源。因其艺术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时期在泗州<今泗县>,解放后为体现剧种的地方特色,故改名泗州戏。泗州戏是由民间说唱以展起来的比较典型的板腔体唱腔剧种。其唱腔南、北方风格交融,《海云花》剧照婉约与豪放并蓄。尤其是女声唱腔,婉转揉情、优美动人。被群众称誉为“有拉魂的魅力”。泗州戏的艺术表演以“压花场”为基础,分“单压”和“双压”两种,具有明快爽朗、粗犷有力的鲜明特色。泗州戏剧目丰富,如传统剧目《大出观》、《三踡寒桥》、《樊梨花点兵》、《走娘家》、《拾棉花》、《喝面叶》等长期盛演不衰。解放后本县作者创作和整理改编的剧目50多个,其中《有心人》、《海云花》、《借纱帽》等10多个剧目在省地汇演中获奖。本县演员马方元主演的《打干棒》1957年在北京怀仁堂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
· 微州文化—徽州戏曲—黄梅戏
中国是个戏曲大国,早在东周、秦、汉时期,就有歌、舞、百戏,经数千年流布,繁衍,现有剧种三百多个,剧目数以万计。孕育生发于长江中游安庆的黄梅戏,乃戏曲“大家族”中佼佼者,是中华大地戏曲百花丛中一株婷婷玉立的初放鲜花。黄梅戏源于黄梅《女驸马》剧照采茶调。清乾隆五十年(1785)左右,在安徽、湖北、江西毗邻农村流行采茶歌(亦称采茶调),因民间社会交往,流传于安庆地区,与多种民间艺术结合,形成民间小戏。清咸丰时期(1851一1861),黄梅戏开始演出“本戏”(大型剧目)。辛亥革命后,黄梅戏在京剧鼻祖程长庚故里、素享“戏曲之乡”美名的安庆府怀宁县一带植根,汲收了京剧、徽调的营养,受到当地风土、人情、语言的影响,使她得到了丰富和升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安徽省境内,由政府组建了省、专区、市、县专业黄梅戏剧团,保护、启用和培养了一批文艺人才,黄梅戏即成为安徽的主要地方戏剧种。生长在安庆桐城县的,已...
· 微州文化—徽州戏曲—徽剧武戏
是注重武打场面和武术表演的徽剧剧目。徽剧演员擅长武打表演,具有传统性的武打功夫。他们融传统武术、民间杂耍于戏剧表演中,发展成徽剧武戏的特殊招式。明清以来,徽州武戏盛行,《七擒孟获》、《八阵图》、《水淹七军》、《齐王点兵》、《反昭关》、《战长沙》、《古城会》、《百花赠剑》、《淤泥河》等,就是著名的徽州传统武戏剧目。直至近代徽戏大名家王鸿寿,人称“活关公”。即是因擅演关公戏而著称。万历年至明末,在安徽境内演出的武戏,见于曲选者,有《古城记》、《金貂记》、《金锏记》、《调弓记》、《千金记》、《白袍记》等,在曲选目录中占有显著地位。徽剧演员以其特有的武戏表演技艺,具体形象地表现此类剧目中古代战争的场面与特征,给观众以很好的艺术享受。
· 微州文化—徽州戏曲—皖南花鼓戏
皖南花鼓戏,流行于安徽宣城、广德、宁国、郎溪等地。原由湖北东路子花鼓与河南灯曲随移民进入皖南,同当地民间歌舞合流演唱,后又吸收了徽剧等艺术营养,经过百余年的演化发展而形成。有传统大戏三十七本,小戏八十七出,内容多反映农民及手工业者的生活。唱腔分主腔和花腔,主腔分淘腔、四平、北扭子、悲腔,称四大主腔;花腔多为民歌小调,依附于歌舞小戏中。表演保存了灯会时期的民间歌舞,较多使用扇子、手巾,并有特定的步法身段,载歌载舞。解放后整理演出了《打瓜园》、《假报喜》、《当茶园》等剧。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