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微州文化—徽州戏曲—青阳腔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35
转发:0
评论:0
微州文化—徽州戏曲—青阳腔,青阳腔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1573-1620)产生于中外闻名的佛教胜地九华

  青阳腔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1573-1620) 产生于中外闻名的佛教胜地九华山下的青阳县,流行于池州一带的一种戏曲声腔,又称“池州调”。它是在博采余姚腔、弋阳腔及当地佛乐、民曲、土 戏之精华的基础上,形成的戏曲声腔。
  曾以其行云流水的“滚调”优势,风靡于大江南北,更借石台、太平梨园班社的传播,足迹遍及赣、鄂、湘、川、黔、鲁、闽等省,享有“南北时尚,徽池雅调”之美誉。在中国戏曲史上有重要位置。清代咸丰以后,受战争影响,青阳腔在本土上逐渐绝响,仅有部分剧目声腔幸存于傩戏、目连戏以及本省的岳西高腔、江西的湖口高腔等地方戏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微州文化—徽州戏曲—岳西高腔
岳西高腔属地方古老剧种,承袭于明代青明腔,其戏曲文学、戏曲音乐、表演艺术及其活动形式自成体系,风格独特,对中国戏曲的变革与发展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在中国戏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刻、广泛的影响。众多的后继地方剧种中,明显带有岳西高腔所承袭的明代青阳腔的艺术基因。如今,在日本及欧洲多国的国家图书馆中仍珍藏有明代青阳腔刊本,从世界民族文化认同的层面见证了岳西高腔承袭的明代青阳腔所具有的极高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岳西高腔的形成有着三百多年的兴衰历史。史载:青阳腔产生至明万历年间红遍中国,明末清初,由文人商儒溯潜水、长河传入岳西,在乡士文人集中的私塾教习高腔,并组班结社,活跃于民众之中。至清光绪廿五年,全面融入境内各民间灯会,与本士民俗文化相结合,孕育成岳西高腔的鼎盛期。建国后,岳西县政府组建专业高腔剧团,专事传承和研究。陆续收集和珍藏大量的宝贵史料,并依托现代科技和现代传媒手段,大力拓展岳西高腔...
· 微州文化—徽州戏曲—徽派戏曲
徽州人善歌舞,东晋时新安歌舞就已蜚声海内。明代徽州人对戏剧的嗜好尤甚,各地族社每借祭祀仪礼、婚丧喜庆之际,聚众演戏,甚至在诉讼之后也有罚戏的习俗。徽州在外埠的富商,常以声伎相随,列歌舞、宴宾客。由于徽州戏剧活动较为普遍,观众主要是村镇平民,艺人在演出时,对曲词中那些高深典雅的戏文,往往予以改造,力求通俗。因而,逐步形成徽州戏剧独有的特征。明嘉靖间,徽州艺人在吸收弋阳腔的基础上,形成徽州腔,是为徽剧的先声。徽州腔在寓意较深的曲词中,增加了大量的解释曲文,联缀曲辞,发挥剧情的“滚唱”,形成通俗易懂的“新体曲文”。并注意增加便于理解曲词的道白,如净丑间的戏谑语,彼此的设问、对答等,给观众以更多的戏剧性,扩大和增强原作表现生活的能力。明万历间,徽州、旌阳戏班上演目连戏,把民间杂要融入剧中,蹬桌、翻梯、飞叉、滚打、走索、跑圈、窜火、窜剑等,成为表演武戏的特殊招式,并运用火彩、幻术等特技,逐步形成徽剧...
· 微州文化—徽州戏曲—徽州叠罗汉
流行于歙县叶村的一种民间游艺。表演时演员下穿红彩裤,上身赤膊光膀,面部绘有脸谱。演员均为男性,表演浑朴粗犷。演出前要举行祭台仪式,焚纸烧香、罗汉扫堂,然后从演员相继登台或在广场上表演。演员不说不唱,在大鼓敲击的简单节奏下,分别表演童子拜观音、斜角旗、仙人桥、石猴出山、六柱牌坊、凉心水阁、水帘洞、刘海红金蟾等造型。表演时先易后难,特别是水帘洞中演员的筋斗及六柱牌坊20余位演员叠成的六层造型,最为精彩。表演时先易后难,特别是水帘洞中演员的筋斗及六柱牌坊20余位演员叠成的六层造型,最为精彩。
· 微州文化—徽州戏曲—庐剧
庐剧,旧称“倒七戏”,解放后改今名。以大别山民歌和江淮之间的歌舞为基础,吸收了端公戏、嗨子戏、门歌发展而成,约有二百年历史。流行于安徽淮河以南和长江两岸。以皖西、皖中、皖东三个地区分为上、中、下三路,各具有不同的艺术特色。解放前有些职业班社曾先后和徽剧、京剧合班演出,在剧目和表演上受过这两个剧种的影响。唱腔分“花腔”,演唱上有“帮腔”、“吆台”形式。剧目分小戏、折戏、本戏三类,约二百多个。解放后整理演出了《借罗衣》、《讨学钱》、《打芦花》、《休丁香》等剧。
· 微州文化—徽州戏曲—徽州戏曲历史渊源与现状
徽州戏曲产生的渊源,背景十分复杂。以商业为纽带,明代徽州东连浙江,西结江赣,北通两京,南系闽粤,经济地位十分重要。在这条商业交通线上,徽州联系着余姚、海盐、弋阳、苏州等著名的戏曲剧种发源地,约在明正德年间产生的弋阳腔,至嘉靖就被徽州艺人吸收、发展成为名噪一时的徽池雅调。万历中期,吴中徽州班演出的昆剧,竟然超越正宗昆剧班之上,冠绝一时。明代徽州不单是时新戏曲的继承者,而且是新兴戏曲艺术的热情支持者和传播者。汪道昆《太函集》载:当时徽州六邑,及临近各县,每借祭祀仪礼,婚丧喜庆之际,聚众演戏已成习俗。其中,目连戏、傩戏、傀儡戏、跳钟馗等都是常演的剧舞。徽剧:为一古老、悠久、艺术遗产十分丰富的剧种。起始阶段流行于徽州及安庆、池州、太平一带。对许多剧种产生过巨大影响。它的剧目很丰富,共约有传统剧目1404个,其内容从列国纷争、宫廷大事、神仙鬼怪到民间生活故事,应有尽有。徽剧的音乐、唱腔优美完整。主要...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