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微州文化—徽州文学—徽学漫议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57
转发:0
评论:0
微州文化—徽州文学—徽学漫议,在本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随着"科学的春天"的到来,学术园地百花齐放,异
在本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随着"科学的春天"的到来,学术园地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其中,"徽学"也在群芳争妍中绽开了蓓蕾,成为地域文化中的一枝新秀。在海内外学人的共同努力下,徽学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已经掀起的"徽学热",大有"升温"之势。
  什么是徽学?徽学即徽州学,或曰徽州文化。它是在原徽州(府)下属六县(歙、黟、休宁、祁门、绩溪、婺源)所出现的既有普遍性又有典型性并且具有一定学术含量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整合。它植根于
本土,伸展于各地,即是由"小徽州"和"大徽州"文化融合形成的内容丰富、品位较高的一座文化宝藏。
  其实,在徽州文献中,"徽学"一词早已有之,所谓"文公为徽学真传",即是其例。不过,以往文献中的"徽学",是指以朱熹为开山祖的新安理学,和今天所称"徽学"的概念及涵盖的内容不一样。
前一"徽学"是单一的学科,属于学术史;后一"徽学",包含了多指学科,属于地域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的徽学,其主要内容有: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文献、新安画派、新安宗族、新安商人(徽州
在晋代为新安郡,后人常沿用这一郡名),以及徽州书院、方言、礼俗、戏剧、民居、谱牒、土地制度、佃仆制度、契约文书以及徽派朴学、版画、篆刻、建筑、盆景,乃至徽墨、徽砚、徽笔、徽纸……等。
这些以"新安"或"徽"为标志的文化"特产",反映了当日的徽州是商成帮、学成派,并由此而构筑了"徽学"这座地域文化大厦。
  徽州这个"山限壤隔"、"地狭人稠"的偏僻山区,为什么竟能形成如此斑斓驳杂的地域文化?考其缘由,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中原文化是徽学形成的"基因";第二、徽州商帮是"徽学"发展的 "催化剂"。下面,拟就此略作阐述。
  关于"徽学"形成的"基因",其来有自。从社会史的角度考察,昔日的徽州大体是一个移民的社会,其移民多是来自中原地区。古代的中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也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与此同时,
她又是战乱频率最高的地带。历史上改朝换代的战争,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军阀割据之间的战争,民族矛盾引发的战争,农民革命的战争,经常发生于这一地域。每一次较大的战乱,都促使中原
人口被迫南逃。其流徙的走向,大多是越过黄淮平原,渡过长江,而徽州这个"川谷崎岖,峰峦掩映"的"四塞之地",恰似"世外桃源",这正是南迁人口避难的理想之境。据方志载,徽州"各大族,半皆由
北迁南,略举其时,则晋、宋两南渡及唐末避黄巢之乱,此三朝为最盛"。此外,也还有在各个历史时期星散的由中原直接南来或辗转迁移到这里的,人数也还不少。他?quot;又半皆官于此土,爱其山水清淑,
遂久居之,以长子孙焉"(民国《歙县志》卷1)。据明代嘉靖时人程尚宽纂修的《新安名族志》所载:到明代中期,新安"名族"共84个,追本溯源,大约有80%以上是来自中原地区。这些移民,与由中原迁徙到闽、粤、赣山区"客家人"的民系大抵相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微州文化—徽州文学—微州文化—徽州文学—(2)
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更趋火热,逐渐形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地方学--"徽学",被誉为是并列与敦煌学和藏学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徽州位于黄山脚下,古称新安,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建徽州府,遂得名。范围包括今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及黄山区的一部分,以及现属于安徽省宣州地区的绩溪县、属于江西省的婺源县。徽州社会和文化是在南宋以后崛起,明清时达到鼎盛与繁荣,清末以后衰退的。历史上有纷呈的学派与流派,内容几乎涵括文化的所有领域。其文风昌盛、教育发达、人才辈出,自宋至清,徽州共建有书院、精舍等260多所;社学明初有462所,...
· 微州文化—徽州文学—徽州行
着五月的湿润,一路青山绿水,我们乘汽车从江南名城芜湖出发,沿皖赣线南下,开始了我们的徽州古道行。车行约四小时,皖南山城绩溪便出现在我们面前。在这里,我们参观了位于绩溪县上庄村的胡适故居。毗邻不多远处的旺川乡,有保存完好的太平军壁画,金戈铁马,气势恢宏的壮丽史诗。距县城十余公里处,便是明朝胡适祖孙两代尚书牌坊,和大坑口古民居建筑胡氏宗祠。古朴遗风,人文荟萃,无怪当年大诗人苏澈在绩溪任县令三年流连不肯离去。然而,我们的朋友,绩溪宾馆邵观杰经理却对我们说:“这里才算跨入徽州的大门”。恍如一幅淋漓尽致的山水画展现眼前:歙县位于新安江上游,始于秦,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歙州的州治所在地。后被宋徽宗以自己的帝号改为徽州,一直沿用至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以及著名画家渐江大师和黄宾虹先生都出生于此地。具有一定影响的新安画派、新安医学、歙派篆刻、徽派园林,以及中国京剧的前身――徽戏等源出于徽州,如滔滔奔...
· 微州文化—徽州文学—天上徽州
一滩复一滩,一滩高十丈,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清乾隆时著名诗人黄仲则这首诗中的“新安”,即为高处于钱塘江源头山地的徽州。诗句写出了徽州特殊的地理环境,也道出了人们心目中对这片神奇土地——“天上徽州”的崇仰与向往。地处中国东南,今皖、浙、赣三省交界处的徽州地域,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从歙县、祁门等地出土的文物表明,这里早在旧石器时期就已有先民生活。而在新石器时代,这里的先民们已创造了原始土著文化。这应是分布于新安江上游地区的一种新的文化类型。这种文化既显示出较鲜明的个性,其时代与风格又接近于距今5300~4000年之间的良渚文化。1959年至1975年,屯溪西郊先后发现8座土墩墓,出土了一批精美的青铜器和原始瓷器等物品,说明在西周时期,这里的土著文化已颇为发达。这里春秋属吴国。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吴灭属越国。战国前期属越。周显王十四年(公元前355年)楚灭越,又成为楚国的领地...
· 微州文化—徽州文学—古徽州的婺源民居
婺源1949年划归江西,理由是婺源与歙县屯溪之间横亘着浙岭,这边属于新安江水系,那边属于鄱阳湖水系,解放前国民政府曾动议将之划归江西,由于胡适等人根据它历史上一直属于徽州,同承理学滋润的徽学一脉力争,才不了了之。正是由于文化上的“同”,故而民居每一构件的意蕴都有强烈的伦理色彩,外墙上透着喜鹊图案的窗户,门窗上都有小檐,天井仍是四水归堂,供桌上摆着“终生平静”;村庄的总体布局上也强调“天人合一”,西递缘自溪水自东向西而流,宏村牛形,呈坎八卦状,而婺源延村则整个呈一“火”字,五条街道在村中间汇聚,在这样一个聚族而居人口宅院稠密的大村落,“火”一旦缺乏克制,从形式上着起来如何了得,于是在核心处便挖了一口井,既是形式上的可能扑救,又是阴阳二气的相生相克、更是一种精神信念,蓬勃的繁盛需要深厚不竭的源泉,每天早晨,每家每户纷纷来到这儿担水,更像是朝拜。三百多年来,村人精心地维护着它,道光年间又在上面用...
· 微州文化—徽州文学—徽商对徽州文化的影响
徽州文化是中国文化系统中的一种地域文化。徽州文化涵盖很广,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并存,半个多世纪以来,日益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任何文化的形成发展都基于一定的环境,这种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本文探讨徽州文化形成发展的社会经济因素之一——徽商对徽州文化的影响。徽商是中国明清时期十大商帮之一。徽州人的商业活动起始久远,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明嘉靖至清乾隆、嘉庆年间达到鼎盛。虽然各种徽州文化现象肇始早晚不一,但其极盛期却同徽商鼎盛期基本吻合:新安理学始于南宋,元代、明代中前期最盛[1];新安医学启自东晋,盛于明清[2];徽派朴学始于明末清初,清乾隆年间达到顶峰[3];新安画派始于元代,明末清初独具风格[4]明万历年间,徽派版画登峰造极[5];明清时期,徽派建筑最为兴盛;徽派盆景始自五代十国,明清时期达到高潮[6];徽菜始于南宋,明清时期自成体系;明万历年间,徽剧形...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