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州文化—徽州文学—徽州人在芜湖
我由芜湖调往徽州,到徽州又常住芜湖,就像当年当兵由徽州而芜湖一样,成了与我有缘的两地。在乐意地为两地发展牵线、联姻而彼此奔波中,让我想起了许多徽州与芜湖的历史联系。
徽商为代表的徽州人沿着水系,首先是由新安江而杭州、嘉兴、扬州而临清、北京;而沿着青弋江进长江,通往全国各地,穿川疆以致海逾洋。后者,芜湖是第一立足点、第一发祥地。芜湖,东接勾吴,南连荆楚,扼中江之险,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又是物资集散中心,故有"江东首邑"之称。所以,徽商的盐商、缫丝印织、典铺银号、茶叶药材、文房四宝、酱业徽菜等都在芜湖占有重要地盘,也为芜湖商埠的充实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第一个给芜湖带来了"光明"的是徽州人。吴兴周于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创办了"明代电灯股份公司",建电厂一座,装125千瓦发电机两台,两年后发电,供大马路(中山路)和长街一带商号居民照明,并安装了白炽灯为路灯,从此结束了芜湖煤油灯照明的历史。他还创办了建平(郎溪)的明星电灯公司、电话局、火柴厂、食品厂、汽车运输公司、银行等十余家企业。我的这位绩溪老乡,也因此通过无记名投票被推选为芜湖商会会长。在此五年前,另一个绩溪老乡汪孟邹就在芜湖长街的徽州码头,创办了安徽省第一家书店--芜湖科学图书社,出售新书与文具。对有各种出版社,包括家庭出版社的徽州人来讲,此种文化经商是非常高雅的,既传播先进思想也保证了行业的效益。以后,在陈独秀建议下,他又在上海创办亚东图书馆。这里,也成为上海徽州人的集中地,1947年我随父亲去上海为皖南游击队购买急西药,还走房过。"亚东",特别是成为进步文人的聚集处。胡适曾说过,汪孟邹"为文化做了二十年媒婆"。歙人鲍实是民国《芜湖县志》主纂。其他如鼎鼎有名的保持徽派特点的铁画创始人的汤天池,通草画家谢礼泉都是徽州人。在芜湖寓居多年,因"留发不留头"而削发为僧的新安画派始祖浙江,更是生在徽州、葬在徽州。在安徽最早兴办师范教育的,也是徽州人在芜湖这个水陆码头开创的:1905年在徽州公馆建徽州公学,教授初级师范生,以后又曾建安徽女子公学,培养了一批批男女人才。
十里长街,雕梁画栋,晚清加上了飞翠流丹,十分繁华堂皇。"财通四海,抻达三江 ""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商界用语,处处可见。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辟芜湖 为通商口岸后,1877年建海关。芜湖是一个被迫开放又应该开放的城市,早具有商埠特点。全国各地,能人荟萃于此,资本入侵的影响也很大。五洋遍地,洋旗飘空。洋火、洋纱、洋皂、洋油、洋烟,都走进了芜湖人的生活。徽州人作为芜湖人的部分,也参与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展开-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