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微州文化—徽州文学—从苏州潘姓谈起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23
转发:0
评论:0
微州文化—徽州文学—从苏州潘姓谈起,苏州潘姓朋友问及祖籍,安徽社会科学院老院欧远方同志作介绍,要我来回答。其实,苏州

苏州潘姓朋友问及祖籍,安徽社会科学院老院欧远方同志作介绍,要我来回答。其实,苏州的徽州人,不少人当时就加入吴县、常熟、苏州等地籍,许多徽州人也因此正式列入当地地方志的人物志的人物传。这在水系能够通往的各地,都是屡见不鲜的。如两淮的程家,扬州的江家,湖州的张家,北京的吴家,金华的宋家,上海的胡家,如此这般,不胜枚举。但提起苏州的潘家,倒是赫赫有名的。徽商是儒商结合、官商一体。徽商做生意,靠一步一个脚印发展起来。潘家是苏州官宦之家,但发展酱业倒不遗余力。当年苏州有个说法: "苏州两个潘,占城一大半。"潘世恩,祖籍歙县大阜,乾隆五十八年状元,历任礼部、兵 部、户部、吏部待郎及工部、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 官登极品,一人之下。儿子也多有官衔,孙子潘祖荫,兵部、工部尚书,太子太保,卒后还赠太子太傅。潘家在官界地位极其显赫,但秉承徽商传统,地处太湖沿岸,江南繁荣地,物资交换与人民生活的需求,把持酱业,比官位影响也不小。徽帮苏州两个潘,即潘岁可与潘世恩。潘岁可,人称南石子潘,设有潘万成等九家酱园;潘世恩,人称庙巷潘,设有潘所宜、瑞泰信等十二家酱园。资本雄厚,是苏州著名的富商缙绅。潘所宜生产的豆腐干成为苏州珍品,是苏喻户晓的特产。当时的官酱、官盐,使许多白丁也被授?quot;五品衔"。而苏州的 徽商酱业又往往是"纱帽头店",油盐酱酒以及大的垄断财团。徽州酱业联带了缸甏,又大 力发展发陶瓷业,也是一大特点。
  苏州为"五方杂处百货聚汇,乃商贾通贩要津",成为东南著名商品集散中心。当时,"阊胥两门夙称万商云集,客货到埠,均投行出售","远方贾人,挟资以谋厚利,若枫桥之米豆,南濠之鱼盐药材,与西汇之木牌,云委山积"。阊门被喻为"天下第一码头" ,还有"吴丝衣天下"之说,可见之昌盛。其中与晋商潮客角逐的徽商产不甘落后的。如当年的布商就以徽商最大:徽商汪益美布号"计一年销布约百万疋","增息二十万贯",以驴刂朴镁己捅呔趁巢迹恢钡绞湎蛭鞣健H纾保福保材甓《裙炯窃厥淙攵蝰?中,两万疋运去英国,一时苏布名盖四方。客米,安徽为重要方向,茶叶则主要购自徽州。苏州成花茶之首,珠兰花、茉莉花等也是歙茶抵苏州而加工制作的。其中有徽商沟通彼此,并因地制宜再生产的一份功劳。消耗品的烟业,也几乎为徽州人所控制,仅徽人王德钦所办王万泰烟铺就雇匠工近百人,开办了六家烟铺,占全市烟业三分之一。作为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当年在苏州有八大家:万福楼、万源馆、聚成楼、六宜楼、添新楼,大成场口的丹凤 楼与观面的易和园更有名气。其中,如丹凤楼的"滑丝高丽肉",添新楼的"红烧甩水",都是公众认定的名菜。小羊面、凤爪面、锅面,都是保持徽州小吃特点,特别是大宴席至今还保持八盆四菜,十大碗六小碟的徽菜传统筵席的风格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微州文化—徽州文学—微州文化—徽州文学—(2)
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更趋火热,逐渐形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地方学--"徽学",被誉为是并列与敦煌学和藏学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徽州位于黄山脚下,古称新安,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建徽州府,遂得名。范围包括今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及黄山区的一部分,以及现属于安徽省宣州地区的绩溪县、属于江西省的婺源县。徽州社会和文化是在南宋以后崛起,明清时达到鼎盛与繁荣,清末以后衰退的。历史上有纷呈的学派与流派,内容几乎涵括文化的所有领域。其文风昌盛、教育发达、人才辈出,自宋至清,徽州共建有书院、精舍等260多所;社学明初有462所,...
· 微州文化—徽州文学—徽州行
着五月的湿润,一路青山绿水,我们乘汽车从江南名城芜湖出发,沿皖赣线南下,开始了我们的徽州古道行。车行约四小时,皖南山城绩溪便出现在我们面前。在这里,我们参观了位于绩溪县上庄村的胡适故居。毗邻不多远处的旺川乡,有保存完好的太平军壁画,金戈铁马,气势恢宏的壮丽史诗。距县城十余公里处,便是明朝胡适祖孙两代尚书牌坊,和大坑口古民居建筑胡氏宗祠。古朴遗风,人文荟萃,无怪当年大诗人苏澈在绩溪任县令三年流连不肯离去。然而,我们的朋友,绩溪宾馆邵观杰经理却对我们说:“这里才算跨入徽州的大门”。恍如一幅淋漓尽致的山水画展现眼前:歙县位于新安江上游,始于秦,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歙州的州治所在地。后被宋徽宗以自己的帝号改为徽州,一直沿用至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以及著名画家渐江大师和黄宾虹先生都出生于此地。具有一定影响的新安画派、新安医学、歙派篆刻、徽派园林,以及中国京剧的前身――徽戏等源出于徽州,如滔滔奔...
· 微州文化—徽州文学—天上徽州
一滩复一滩,一滩高十丈,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清乾隆时著名诗人黄仲则这首诗中的“新安”,即为高处于钱塘江源头山地的徽州。诗句写出了徽州特殊的地理环境,也道出了人们心目中对这片神奇土地——“天上徽州”的崇仰与向往。地处中国东南,今皖、浙、赣三省交界处的徽州地域,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从歙县、祁门等地出土的文物表明,这里早在旧石器时期就已有先民生活。而在新石器时代,这里的先民们已创造了原始土著文化。这应是分布于新安江上游地区的一种新的文化类型。这种文化既显示出较鲜明的个性,其时代与风格又接近于距今5300~4000年之间的良渚文化。1959年至1975年,屯溪西郊先后发现8座土墩墓,出土了一批精美的青铜器和原始瓷器等物品,说明在西周时期,这里的土著文化已颇为发达。这里春秋属吴国。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吴灭属越国。战国前期属越。周显王十四年(公元前355年)楚灭越,又成为楚国的领地...
· 微州文化—徽州文学—古徽州的婺源民居
婺源1949年划归江西,理由是婺源与歙县屯溪之间横亘着浙岭,这边属于新安江水系,那边属于鄱阳湖水系,解放前国民政府曾动议将之划归江西,由于胡适等人根据它历史上一直属于徽州,同承理学滋润的徽学一脉力争,才不了了之。正是由于文化上的“同”,故而民居每一构件的意蕴都有强烈的伦理色彩,外墙上透着喜鹊图案的窗户,门窗上都有小檐,天井仍是四水归堂,供桌上摆着“终生平静”;村庄的总体布局上也强调“天人合一”,西递缘自溪水自东向西而流,宏村牛形,呈坎八卦状,而婺源延村则整个呈一“火”字,五条街道在村中间汇聚,在这样一个聚族而居人口宅院稠密的大村落,“火”一旦缺乏克制,从形式上着起来如何了得,于是在核心处便挖了一口井,既是形式上的可能扑救,又是阴阳二气的相生相克、更是一种精神信念,蓬勃的繁盛需要深厚不竭的源泉,每天早晨,每家每户纷纷来到这儿担水,更像是朝拜。三百多年来,村人精心地维护着它,道光年间又在上面用...
· 微州文化—徽州文学—“扬州江姓与徽州江村”初探
扬州江姓多次寄信至徽州江村寻根。江村在徽州(今黄山市)几各县都有,歙县江村、旌德江村、婺源江村,都是名门望族浑然大家。赫赫四十本宗谱,完整无损的记载,倒是个最好的昭示。我偶然发现江家如此珍藏也觉得十分有益。徽州人大部来自中原,由于朝廷更迭、战争频繁,许多大家族举家南迁,看徽州四面环山,关山阻隔,信息易断,又山青水秀气候适中,民风淳朴,就择地定居下来求得发展。汪家、胡家、周家、崔家、张家以及金家等等都来自中原。江氏,谱称"济阳江氏"。济阳一世是汉封齐相江革,而为现存"统宗世谱"之始祖,但开宗江族中重要历史人物尚有十世晋太子洗马江统,十六世宋金紫光禄大夫江淹,之后突出的是宋理宗时的江万里。皇帝以手书孝经赐臣万里,"臣昧死言臣不肖备位宰辅,玩岁惕日,无所云补",说明位至丞相。因处于贾似道知扬州后不断加官进级,位登极品,独揽大权、肆夺的阶段,与另一个徽州人位至丞相的程元凤一样,任期不到一年的就下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