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微州文化—微派建筑—徽州民居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20
转发:0
评论:0
微州文化—微派建筑—徽州民居,徽州民居在徽州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一提起徽州文化,人们就很自然地联想到高高
徽州民居在徽州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一提起徽州文化,人们就很自然地联想到高高的马头墙,青色的蝴蝶瓦。许多人,包括不少海外人士都想来徽州看看。因此,来徽州的人一年比一年多,而这些观光旅游者一到徽州,便蜂拥到古民居比较集中的某几个地方,一批接一批,很是热闹。但是,这种情形也有它的不好处。由于人们熙来攘往,指指点点,把小村本来幽静典雅的气氛冲淡了,那些原本应当感受到的东西无法完全感受到了,常常留下遗憾。
  如果你有时间,如果你想真正感受徽州民居的文化韵味,那就请沿着古道,沿着河边,去看看散落在山间河畔那些不起眼的民居吧。  
  徽州古民居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分布广泛。在包括婺源、绩溪在内的徽州地界里的千数以上的大村小庄里,几乎每个村庄都有古民居。据专家说,明代民居数以千计,而清代民居则数以万计。徽州古民居的数量之多,建筑风格之美,任何一个地区都无法相比。它将民居建筑推到了极至,在中国有史以来的民居建筑中,徽州民居是一座高峰。  
  徽州民居建筑,无论是古民居还是近代的仿古式民居,都有一种强烈的、优美的韵律感。走进徽州,就走进了一座巨大的园林。这里的每一个村落都依山傍水,十里苍翠入眼,四周山色连天。但这村落里却大都极少有树,即便有,也是一些供观赏的灌木或花草,古木大树往往在村外较远的路口或山脚,并不影响村中的视线。从远处看,一堵堵翘角的白墙被灰色的小瓦勾勒出一幢幢民居的轮廓,像一幅幅酣畅淋漓的水墨画,又像一幅幅高调处理的艺术照片。人在山中走,如在画中行,随时随地都能领略迷人的画意,随时随地都能感到醉人的诗情。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风流才子郁达夫被徽州的风光感染,写了一首《屯溪夜泊》的诗。诗中写道:“新安江水碧悠悠,两岸人家散若舟。几夜屯溪桥下梦,断肠春色似扬州。”徽州民居的外貌是恬淡而清秀的,有着独特的审美趣味。如果你再带着闲淡的心境走进村里,踏着青青的石板小路,静静地穿过几条小巷,再走进几户人家看看,你会有由恬淡进入醇浓的感觉。浓重的文化气氛紧紧包围着你,时时催促你去不停地观看,还觉得眼睛不够用。只要你抬脚迈进一家大门,就会迎面看到厅堂中间挂着的巨幅中堂,接着便会看到中堂下面佛龛上的自鸣钟及其两边摆放着的各种瓷瓶、瓷筒,属于古董类的艺术品,抬眼可以看到,随手可以摸着。  
  在徽州,木、石、砖三雕最为出名,人称“徽州三绝”,这“三绝”几乎在每家每户都可能看到。那些门坊、门罩、漏窗上的雕刻,一户之内少有雷同,窗槛、裙板、窗扇、斜撑等处,雕刻更为精美。在西递村,有一户人家天井中的十二个门扇上雕刻着二十四孝图,非常精细,虽然封建伦理观念较为浓重,却极有文化研究价值。  
  初到徽州的人看民居,满眼都是高大的马头墙灰黑的鱼鳞瓦,以及露了本色的木窗门板等这些居住的地方的景物。其实,徽州民居远不是单纯住人的房子,它是包括祠堂、家庙等建筑在内的整体概念,没有了祠堂也就没有了民居。徽州从外地迁来的富家大户极多,为了巩固他们自己的地位,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聚族而居,形成了极强的宗法观念和极严密的宗族组织。“社则有屋,宗则有祠”。宗祠是他们住宅不可或缺的配套工程,通过它来凝聚宗族里的人心。  
  在明代以前,民间是不准祭祀始祖的,到了明代嘉靖年间,政府开始允许民间祭祀自己的始祖,从这时起,徽州宗祠才大量涌现。最有典型意义的是绩溪龙川胡氏宗祠。它后枕龙山前伏狮山和象山,一条古道横陈前门,道外的龙川溪水环宗祠流过,注入新安江。站在小溪南岸往北看,宗祠中轴线上的影壁、平台、门厅、正厅、前后天井,寝厅和特祭祠等建筑物,均衡而对称地排列着,纵深84米。加上东、西、北三堵无一窗口的高墙,十多米的三重檐门楼以及从平台到寝厅逐步上升的地平、门楼、正厅屋脊和寝厅屋脊又在空中形成三个高峰,这种深邃、高大和宽阔的比例关系,造成了宗祠的雄伟气势,心中渐渐升起一种沉重的肃穆和浩渺的压抑。  
  徽州宗祠,没有一句话,没有一处说教,无声无息地立在那里;但当你走近它,继而进入它的腹地,就会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包围着你,激动着你,感染着你,使你不由自主地就接受了这种感染,接受了这种思想,哪怕是一种暂时的感觉,这种感觉也会永远地留在你的记忆里。这是古人的文明。现在再来看看徽州民居,与其说是一种文化,不如说是一种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微州文化—微派建筑—徽州建筑
南宋迁都临安,大兴土木,筑宫殿,建园林,不仅刺激了徽商从事竹、木、漆经营,也培养了大批徽州工匠。徽州是“文化之邦”,徽商致富还乡,也争相在家乡建住宅、园林,修祠堂,立牌坊,兴道观、寺庙,从而开始和形成有徽州特色的建筑风格。本县现存的古村落雄村、江村、许等地的明清民宅,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徽州建筑风格。古村落选址一般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周密地观察自然和利用自然,以臻天时、地利、人和和诸吉咸备,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一般依山傍水,住宅多面临街巷,粉墙黛瓦,鳞次栉比,散落在山麓或丛林之间,浓绿与黑白相映,形成特色的风格。同时有大量的文化建筑,如书院、楼阁、祠堂、牌坊、古塔和园林杂陈其间,使得整个环境富有文化气息和园林情趣。站在高外望村落,只见白墙青瓦,层层叠叠,跌宕起伏,借落有致。在民居的外部造型上,层层跌落的马头墙高出屋脊,有的中间高两头低,微见屋脊坡顶,半掩半映,半藏半露,黑白分明;有的上端...
· 微州文化—微派建筑—徽州民居:遗世独立的旧梦
洁白的粉墙、黝黑的屋瓦、飞挑的檐角、鳞次栉比的兽脊斗拱以及高低错落、层层昂起的马头墙,绵亘着一幅宗族生息繁衍的历史长卷,穿行其间,思绪随着青石板巷步移景异,遥远的历史记忆渐渐复苏……作为极具个性特征的文化现象,徽州的老房子是在特定的自然和文化环境中形成的。“胸中小五岳,足底大九州”的徽州人,他们服贾四方,或成巨富荣归故里,将域外更高层次的文化引入境内,穷极土木,广侈华丽以明得志,构筑起一幢幢精巧别致的民居建筑。故此,早在晚明时期,“入歙、休之境而遥望高墙白屋”就成为徽州村落的独特景观。与“五岳朝天”并称的“四水归堂”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徽州老房子多是以天井采光、通风及与外界沟通。外墙很少开窗,因此老房子总给人一种幽暗凄迷的感觉。我真正领略徽派建筑是在西递村。这是一个被现代社会遗忘的旧梦。现代的阳光还没有照耀在它青灰的屋瓦上,在都市的喧哗这之外,它抱残守缺,在皖南的清澈中向我们呈现了一...
· 微州文化—微派建筑—留梦徽州徽州古建筑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是著名的戏剧家汤显祖对于徽州发出的艳羡之声,因为徽州有的不仅仅是象黄山这样天下奇绝的胜景,更有闻名于世的徽商,以及徽商的兴盛所带来的文化艺术的繁荣。文房四宝中徽州就独占了徽墨与歙砚两项,在绘画、戏剧、医学、建筑等诸多领域都占据着重要一席。徽州人还有很强的故土观念,纵然是外地发达,也多会回到家乡。所以徽州几乎是县县有古村,村村有古宅了。古祠堂、古民居、古牌坊被誉为古徽州建筑三绝。因为受到封建等级制度的限制以及地理因素的影响,徽州的民居很少会建很大的规模,然而,富商巨贾们的斗富心理又使得他们不可能仅仅修建一个简陋的居舍,正因为如此徽州的建筑中石雕、砖雕、木雕都十分的考究精美,特别是木雕,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祠堂-呈坎宝纶阁我们最先到到达的古村落是位于歙县的呈坎,宋代理学家朱熹曾有诗云“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整个村子按照“阴(呈)阳(坎)二气统一,天人和一”的...
· 微州文化—微派建筑—徽州木雕的由来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徽州位于皖、浙、赣三省交界安徽省一侧“徽州”之称始于宋宣和三年(1121年)之前与唐时均称为歙州。明、清时,领有休宁、歙县、黟县、绩溪、祁门、婺源(今划归江西省)六县,这里盛产竹、木、茶和文房四宝,天然风光异常秀丽。明清时期这里经济、文化非常发达,万历年间著名的戏曲家汤显祖,就写过这样的一首诗:“欲织金银气,多从黄山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表达了明人对徽州的艳羡。在汤氏看来,徽州不仅有藏镪百万富商巨贾,以豪富天下著称,而且有驰名中外的黄山、白岳山水。他五十九岁时〔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还是如愿到了徽州访友游览。留句“予尝闻海阳之地,松罗奇秀,不让匡庐、九嶷、巫峡,心窃慕之,戊申秋偕陈子伯书裹粮履杖其间。”金石书画与剑学歌叹当然徽州迷人之处还不止于此,特别是古文化发达,“以才入仕,以文垂世者”很多,达官显贵代不乏人。徽州乃为程朱理学之发源地,琴棋书画,篆刻金...
· 微州文化—微派建筑—徽州桥名的由来
徽州古桥不仅数量多,类型繁,而且古桥的名称也妙趣横生。一是以人或姓命名。这类古桥大多为纪念桥梁的建造者,或因某姓聚居地而命名。比如,歙县牌头的永宁桥,系由清朝康熙二十四年(1685)桂林洪永宁捐资兴建。于是,人们为了纪念他的不朽功德,遂以其名“永宁”而命名之。同为歙县的宋村郑翁桥,也是因为桥乃郑闇、郑武相、郑风相等创建,因而得名“郑翁”。再如休宁古城山下旧市的赵公桥,婺源汪口的曹公桥,其名也都是取之于该桥的建造者之姓氏。像赵公桥为赵廷贤所出资建造,而曹公桥则自唐代就已经为曹氏先人曹仲泽所创建,其后历经明清两代,该桥虽时为洪水所冲圮,但曹仲泽的后人曹珏、曹俊、曹鸣远皆及时捐资或动员族人捐输给予兴复和重建,以承祖志。至于歙县和祁门的4座高阳桥,一看桥名,我们即会脱口而出,这一定是许姓人氏兴建的桥梁。果然不出所料,从歙县许村、唐模、西坡,到祁门的高阳桥,无一例外地是由许姓聚居村落或许姓人氏出资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