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微州文化—微州印象—铁路、王陵谁为先?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51
转发:0
评论:0
微州文化—微州印象—铁路、王陵谁为先?,一边是国家重点工程高速铁路建设,事关经济发展大局;一边是西汉时期诸侯王大墓以及完

一边是国家重点工程高速铁路建设,事关经济发展大局;一边是西汉时期诸侯王大墓以及完整的诸侯国王陵墓葬区,罕见而不可再生。是铁路让行,还是文物搬迁?日前,安徽省六安市三十铺镇双墩村境内一座西汉时期“六安王”大墓的前途命运引起了人们的担忧。 

      虽然从小就听大人们讲,自家村子这个地方很特别,“土山”多,是个很有灵气的地方,但是,当亲眼见到静卧于村子坟地中央的一座“土山”被削平、挖出深坑,露出巨大的王陵墓葬时,82岁的张传余老汉还是惊呆了,连称“想不到”。 

      张传余老汉是地道的双墩村人,可是他跟祖祖辈辈的村民一样,对于脚下的这片土地埋藏的千年秘密浑然不觉。直到2006年年初,为配合国家重点工程合(肥)武(汉)高速铁路的建设,安徽省考古队在铁路工程沿线例行考古勘探,行至双墩村,才发现沉睡千年的“双墩”其实是并列的两座西汉时期大墓。从今年3月开始,考古工作人员对南向的一号大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目前,此座大墓的封土已经全部揭开,外藏室的清理工作正在紧张进行,近期将开启主棺。 

      记者在现场看到,所谓的“双墩”即南北向并列的两座突出地面的“土墩”,其中,南边的“墩”已经被“削平”,一圈篱笆墙围起了一个巨大的“土坑”,深达11米。坑的底部静卧着方形的墓葬,中间是主棺,包括木椁、石椁和双层木套棺;其南、西、北三面被顺序堆起来的黑色木头成“凹”字形包围。 

      据专家介绍,这样的墓室结构叫做“黄肠题凑”,三面的木头材质一般为柏木,就这座墓葬来看,根据鉴定为栎木,可能是在大别山就地取材。取黄色栎木心加工成大小相同的木料,按树心朝向墓室的方向在墓室三面依次堆积,形成长9.1米、宽7米、净空2.5米的“题凑”。经过几千年的地下岁月,这些木头已经炭化成黑色,却依然平整结实。据悉,此前进行发掘的时候,椁室上面还有4层椁盖,盖板的每根木柱都长达9米,重量在一吨以上,考古工作人员启用了吊车才将其揭开。 

      墓室东面为门,与三面“题凑”相连接,正对长22米、宽7米的前墓道。“题凑”之外还有一圈外藏室,各种立柱、横梁、穿榫和半榫等精巧的木结构将外藏室分割成一间间的分区,各类随葬品即按分区有序放置。 

      据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发掘现场负责人汪景辉介绍,虽然这座汉墓在唐代就曾被盗掘,盗墓者已进入主室棺椁内,石椁、木椁均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室内随葬品已经遭受盗掘和损坏,但外藏室保存完好,随葬品丰富,仅在后室就已发现20件铜壶以及木车、木马、木俑等。 

      从已经出土的文物来看,主要有漆木器残片、五铢钱、玉器、金箔、银箔、封泥和植物种子、果实等。值得一提的是,不少植物种子、果实等有机物在经历了千年地下岁月之后,出土时仍然保存较为完好,比较少见。汪景辉从内层衣服口袋中掏出一个白纸包,小心翼翼地摊开捧在手心,里面是带着泥土的几颗灰白色不起眼小颗粒。“这些是瓜子,竟然还是白色的,没有发黑变蔫。还有红枣,虽然果肉已经没有了,但是皮和核都还清晰可见;而我们也发现了谷子,出土时还是金黄色的,跟新鲜的一样。难以想像经历了两千多年,这些东西还能这么完整鲜活地保存下来。”汪景辉说。 

     “这样的考古发现在古代是要更改年号普天同庆的” 

     “古代曾有地方官将当地发现的商周青铜器逐级上报呈献皇帝,皇帝为此龙颜大悦,改年号为‘宝鼎元年’普天同庆以示纪念。双墩一号汉墓的发现如果放在古代,也是一件值得更改年号的大事。”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在双墩亲身考察之后这样说道。 

      根据文献记载,六安西汉时为六安国封地,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封胶东康王少子庆为六安王(共王),历五代,王莽时绝。根据目前的考古发掘情况以及综合各种资料分析,专家们认为,此墓为西汉“六安国”王陵,而墓主极有可能是第一任“六安王”刘庆。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双墩一号汉墓考古发掘工作领队杨立新告诉记者,“黄肠题凑”属于西汉诸侯王陵特有的葬制,目前这类墓葬仅在北京、河北石家庄、江苏扬州、湖南长沙等地有发现,均为诸侯王或王后的陵墓,在安徽尚属首次发现。这说明墓主的等级很高,属于当时诸侯王一级的人物。同时,出土的铜器、玉器、漆木器等文物做工精湛,精美奢华:有的漆木器镶嵌着银釦和玉石,有的贴有金箔或银箔质的飞禽走兽图案,造型生动,甚至能分辨出鸟雀的根根羽毛;铜壶风格古拙,有的采用了错金银技术;而出土的龙形玉佩、玉彘等则精雕细琢,光洁温润,“非常人能够使用”。最重要的是,第一批出土的20件铜壶中,其中三件上就有关于“共府”的铭文,而出土的封泥上模印有“六安(飠+人)丞”的文字。据悉,“六安(飠+人)丞”为六安国负责膳食的官员,“共府”则与六安国第一代王--共王刘庆对应,这些出土文字也与《史记》《汉书》等文献中有关六安国的历史记载相吻合。 

     “这些保存完好的资料信息十分重要,在全国也比较少见,对研究汉代诸侯王一级的墓葬建构以及当时的工艺技术水平有着重要价值。同时,此墓对研究六安国历史和汉代的历史文化、工艺技术也意义重大。”安徽省文化厅副厅长李修松说。 

      然而,双墩一号汉墓的重要意义还绝不仅仅在于此。据专家们透露,一号汉墓可能只是西汉“六安国”五位诸侯王王陵墓葬区的冰山一角;如果王陵区域真实完整地存在,在汉代考古史上的意义将非同寻常。 

      据了解,从第一任“六安王”刘庆开始“立五代”,到公元11年共经历132年,“因此,六安东郊双墩一带应该有一个六安王的家族墓葬群,也应该有一个范围相当大的地面建筑用以祭祀、守墓之用。” 中国先秦史学会皋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历史学会理事姚治中介绍说。 

      对此,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高崇文教授、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焦南峰等专家表示,由于西汉时期的诸侯王与帝王葬制一致,只是级别和等级不同,规模大小、葬具多少存在差异,因此,“六安王”大墓的现世,将为研究西汉帝王陵及墓葬制度提供重要参考,“随着对整个王陵区域的深入研究,将会有一系列更重大的发现产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微州文化—微州印象—无梦到微州
游过山,玩过水,看过牌坊和祠堂,这才算到过安徽。安徽的山水拳头产品是“两山一湖”,除了刚与丹霞山结成兄弟山的黄山外,黄山的情人太平湖,全国保留着最多千年古刹的九华山,都是赏心悦目的入诗入画之地。山水之外,徽州古民居是谋杀摄影发烧友胶卷的首席“元凶”,宏村还评上了“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景区亮点:虽然这条线路的降价幅度只有100元左右,算不上什么。但是,安徽是一个无处不渗透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旅游圣地,老子、庄周、曹操、包拯,朱元璋、胡适、华佗、周瑜等英雄的故事数也数不完;流淌过英雄血的垓下、淝水,怎可不去凭吊?还唱遍大江南北的,一代徽商胡雪岩的传奇,怎能不去听?古旧的徽州“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无论是有意或无意地曲解了汤显祖的原意,这句诗已成为到徽州旅游的大招牌。在安徽省南部的黟县和歙县附近,散布着许多明清古村落,随处可见百年以上的老宅。徽州的文化,当然不是一座老房子就能代表得了的。马头墙...
· 微州文化—微州印象—徽州唐模村
徽州唐模村游记“徽州”,这个似乎带着历史沧桑味道和乡土气息的字眼,很久很久以前就在我的心灵中跃动,梦幻中理理模糊的思路脉络,探其究,主要缘于那里独有的那种正在淡去的古老文明的余味,有着现今保存完好的传统民间文化,有着千百年来“徽州”人不断营造的独特乡土,有着一种让后人受用至今的生存理念……。而“徽州”的唐模村就是其中的典范。“徽州”的唐模村地处安徽的南部,为歙县所辖。传说中是唐朝中国农村的文明模范村。村中以水街、古树、古桥等人文自然景观闻名于世。去过徽州唐模村旅游,无不被古徽水街上那恬淡自得的人们,被那“枯塍、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景所吸引。终于有了一天,深秋时节,几个驴友、色友共同商议,AA制,去探访一下这千百年来蕴育着神奇色彩的古村落。从浙江到歙县约800里程,我们赶忙驱车前往,定下GPS线路,大家轮流驾驶,一路奔波,好是辛苦,约八个小时的时间我们终于来到了这个让人牵魂挂肚的...
· 微州文化—微州印象—徽州女人
耍猴的徽州人眼睛像冰块一样寒冷而晶莹,他的刀把子般的长脸呈现出灰暗的菜色,微微仰着,看小站候车室顶上的水泥字块。他看见龙家湾三个字都是向后倒下去的,旁边加固的铁丝被风吹得飒飒地响。秋风凉了,徽州人在站台上打了个寒噤。看来他是沿着铁路流浪到这里的,从皖南走过来不知要走多长时间。徽州人挑着担子,一只箩筐里是棉被和干粮,另一只箩筐里装的他的小棕猴。引人注目的就是那只猴子,它的毛茸茸的脖颈处套着一个银项圈,闪出圆圆的光晕来。猴子的模样有点怪,额际上长着一撮白毛,像黑土地里的孤独的雪堆。候车室里有河南女人把头探出窗外,朝月台上张望,她们看见那个徽州人把猴子抱在腿上,正在给它穿一条花布小褂。猴子很安静,猴子的花布小褂已经脏得不能再脏了。猴子在徽州人怀里猛地一窜,女人便咦咦呀呀地叫起来,一边就涌出了候车室的玻璃门。“耍呀,耍呀,耍起来呀。”很快有一群人把徽州人和他的猴子围起来了。徽州人抬起头,有点惊慌地...
· 微州文化—微州印象—徽商理念
一、谋生·学徒·创业精神地处皖南山区的古徽州,一方面大山阻隔,历经数朝代变迁中的战乱而不受骚扰,人口急剧膨胀,山多地少,难以谋生;另一方面,异常丰富的山区物资和土特向徽州人展现了一条现实的出路:走出大山,以商代耕。人们被迫将经商作为谋生的主要手段。“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的民谚,恐怕就是这种经商原因和习惯的真实写照。古徽州人为谋生而去经商,找到了比务农更有出路的行当和发展空间。为谋生而当学徒,但决不仅仅是为当学徒或伙计,获得了经验,便自立门户,开始自己创业,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日本、新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各宗族十分推崇和支持族人外出经商,由此便看出古徽州人创业精神。近看如今安徽,人口大省,农业经济为主,由于地理和自然的原因,“非涝即旱”,近总人口1/6的青壮年在外打工,还有不少老人、妇女或儿童在全国各地乞讨为生为业。古今之比,我们不能不追忆徽商、寻找徽商精...
· 微州文化—微州印象—地域·文化·商性·个性
商业的个性,商人的个性,或者某个地域的商业个性、商人个性,我们不妨统言之“商性”。对“商性”的研究,我相信一定会成为工商时代人们的一大兴趣。因为研究“商性”,有利于洞察人性,从而驾驭商业。而对人性的洞察,又有利于深化我们对“商性”的理解,从而更好地铺陈商业。在最新一期的《科学投资》上,我饶有兴致地读到了陈冠任《中国商人必胜宝典——各地商人性格深度剖析》这样一篇探讨“商性”的妙文,并激发诸多的联想与思考。关于“个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所谓“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各种各样的个性故事,我们从《水浒》、《三国演义》以及《红楼梦》等文学作品以及日常生活中多有领教。我个人印象极深的是《世说新语》中讲到过的一个叫王蓝田的人。这伙计有一次吃鸡蛋,用筷子去扎,没扎住,就气急败坏地拿起鸡蛋扔到了地上。结果鸡蛋在地上骨骨碌碌转个不停,把他气得从坐床上跳下来,穿上木屐用屐齿去踩它,可是偏没踩着。王蓝田恼极...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