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微州文化—微州印象—迎江寺和天柱山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75
转发:0
评论:0
微州文化—微州印象—迎江寺和天柱山,迎江寺:位于安庆市东门,濒临长江,占地3万余平方米,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

  迎江寺:位于安庆市东门,濒临长江,占地3万余平方米,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光宗曾亲书匾额“护国永昌禅寺”,清顺治七年(1650年)敕改“迎江禅寺”乾隆帝赐“善狮子吼”额,光绪八年(1882年)题匾“迎江寺”,慈禧太后赐额“妙明圆镜”。寺内建筑,以四进殿堂及一塔为主体。此外还有宜园(放生池)、大士阁、慈云阁、迎江楼等建筑,结构崇宏辉煌。
  天柱山:位于安徽省潜山、岳西两县境内,其主峰海拔1751米,高耸挺立,如巨柱擎天,因而称为天柱峰,山也就称为天柱山。天柱山有42座山峰,山上遍布苍松、翠竹、怪石、奇洞、飞瀑、深潭。可见其自然景色奇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微州文化—微州印象—无梦到微州
游过山,玩过水,看过牌坊和祠堂,这才算到过安徽。安徽的山水拳头产品是“两山一湖”,除了刚与丹霞山结成兄弟山的黄山外,黄山的情人太平湖,全国保留着最多千年古刹的九华山,都是赏心悦目的入诗入画之地。山水之外,徽州古民居是谋杀摄影发烧友胶卷的首席“元凶”,宏村还评上了“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景区亮点:虽然这条线路的降价幅度只有100元左右,算不上什么。但是,安徽是一个无处不渗透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旅游圣地,老子、庄周、曹操、包拯,朱元璋、胡适、华佗、周瑜等英雄的故事数也数不完;流淌过英雄血的垓下、淝水,怎可不去凭吊?还唱遍大江南北的,一代徽商胡雪岩的传奇,怎能不去听?古旧的徽州“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无论是有意或无意地曲解了汤显祖的原意,这句诗已成为到徽州旅游的大招牌。在安徽省南部的黟县和歙县附近,散布着许多明清古村落,随处可见百年以上的老宅。徽州的文化,当然不是一座老房子就能代表得了的。马头墙...
· 微州文化—微州印象—徽州唐模村
徽州唐模村游记“徽州”,这个似乎带着历史沧桑味道和乡土气息的字眼,很久很久以前就在我的心灵中跃动,梦幻中理理模糊的思路脉络,探其究,主要缘于那里独有的那种正在淡去的古老文明的余味,有着现今保存完好的传统民间文化,有着千百年来“徽州”人不断营造的独特乡土,有着一种让后人受用至今的生存理念……。而“徽州”的唐模村就是其中的典范。“徽州”的唐模村地处安徽的南部,为歙县所辖。传说中是唐朝中国农村的文明模范村。村中以水街、古树、古桥等人文自然景观闻名于世。去过徽州唐模村旅游,无不被古徽水街上那恬淡自得的人们,被那“枯塍、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景所吸引。终于有了一天,深秋时节,几个驴友、色友共同商议,AA制,去探访一下这千百年来蕴育着神奇色彩的古村落。从浙江到歙县约800里程,我们赶忙驱车前往,定下GPS线路,大家轮流驾驶,一路奔波,好是辛苦,约八个小时的时间我们终于来到了这个让人牵魂挂肚的...
· 微州文化—微州印象—徽州女人
耍猴的徽州人眼睛像冰块一样寒冷而晶莹,他的刀把子般的长脸呈现出灰暗的菜色,微微仰着,看小站候车室顶上的水泥字块。他看见龙家湾三个字都是向后倒下去的,旁边加固的铁丝被风吹得飒飒地响。秋风凉了,徽州人在站台上打了个寒噤。看来他是沿着铁路流浪到这里的,从皖南走过来不知要走多长时间。徽州人挑着担子,一只箩筐里是棉被和干粮,另一只箩筐里装的他的小棕猴。引人注目的就是那只猴子,它的毛茸茸的脖颈处套着一个银项圈,闪出圆圆的光晕来。猴子的模样有点怪,额际上长着一撮白毛,像黑土地里的孤独的雪堆。候车室里有河南女人把头探出窗外,朝月台上张望,她们看见那个徽州人把猴子抱在腿上,正在给它穿一条花布小褂。猴子很安静,猴子的花布小褂已经脏得不能再脏了。猴子在徽州人怀里猛地一窜,女人便咦咦呀呀地叫起来,一边就涌出了候车室的玻璃门。“耍呀,耍呀,耍起来呀。”很快有一群人把徽州人和他的猴子围起来了。徽州人抬起头,有点惊慌地...
· 微州文化—微州印象—徽商理念
一、谋生·学徒·创业精神地处皖南山区的古徽州,一方面大山阻隔,历经数朝代变迁中的战乱而不受骚扰,人口急剧膨胀,山多地少,难以谋生;另一方面,异常丰富的山区物资和土特向徽州人展现了一条现实的出路:走出大山,以商代耕。人们被迫将经商作为谋生的主要手段。“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的民谚,恐怕就是这种经商原因和习惯的真实写照。古徽州人为谋生而去经商,找到了比务农更有出路的行当和发展空间。为谋生而当学徒,但决不仅仅是为当学徒或伙计,获得了经验,便自立门户,开始自己创业,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日本、新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各宗族十分推崇和支持族人外出经商,由此便看出古徽州人创业精神。近看如今安徽,人口大省,农业经济为主,由于地理和自然的原因,“非涝即旱”,近总人口1/6的青壮年在外打工,还有不少老人、妇女或儿童在全国各地乞讨为生为业。古今之比,我们不能不追忆徽商、寻找徽商精...
· 微州文化—微州印象—马鞍山采石矶和太白楼
采石矶:位于马鞍山市区西南约5公里的翠螺山麓,古称牛渚矶,它与岳阳城陵矶、南京燕子矶合称“长江三矶”;以山势险峻,风光绮丽,古迹众多而列三矶之首,素有“千古一秀”之誉。采石矶突兀江中,绝壁临空,扼据大江要冲,水流湍急,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太白楼:太白楼面临长江,背连翠螺,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古建筑,与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合称为江南著名的“三楼一阁”。太白楼是为纪念唐代诗人李白而建造的,始建于唐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原名谪仙楼,距今已有1100余年历史。太白楼高18米,长34米,宽17米,采用我国传统的古建筑式样,主楼三层,一层为厅,二层为楼,三层为阁。前后分两院,前为太白楼,后为太白祠,由回廊相连,二、三楼阁檐下置郭沫若书写的“太白楼”和张恺帆书写的“谪仙楼”匾额。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