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微州文化—民风民俗—婚礼活动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21
转发:0
评论:0
微州文化—民风民俗—婚礼活动,辞家礼。旧俗由男方备办礼品于结婚前一日(或两日)送至女家祭祖辞行。   送嫁

  辞家礼。旧俗由男方备办礼品于结婚前一日(或两日)送至女家祭祖辞行。
    送嫁妆。俗语称“上等人陪钱嫁女,一般人随钱嫁女,下等人落钱嫁女。”一般嫁妆有衣被、箱柜、盆桶与金银手饰等,重礼如田产、房屋、山林、牛羊等。今俗已有家电、房屋等项赠送。 

 
  
绞脸与哭嫁。出嫁日,女家礼请有“福寿”的妇女为女儿“开脸”,即用白线纹去汗毛以打扮新娘。上轿前,亲友女眷及同村好姐妹均来陪伴出嫁女哭嫁,称为“越哭越发。”
    迎亲与闹房。结婚必布置新房,张灯结彩,堂上点红烛,门房贴喜联,铺床缝被各有讲究。迎接新娘多以花轿相抬,简便的用独轮车、毛驴、马车迎娶,80年代后农村有用拖拉机、卡车、客用汽车,城镇则用小轿车迎接新娘。桐城书香人家讲究在花轿门上贴对联作唱和,男方出上联,女方对下联,并抬童男童女—对前去迎亲,叫做“暖轿”。新娘下轿时,男家用两条布袋铺地,轮番移传,让新娘踏袋前行,称为“传袋”(传代),傧相人等在旁高声唱诵:“传一代,喜气洋洋;传二代,子孙满堂;传三代,荣华富贵;传四代,四代世同堂;传五代,五子登科……”等等,以求吉利。
    拜堂与入洞房。传统拜堂仪式有的在家中堂厅进行,有的在宗族祠堂进行,大致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公婆,最后是夫妻对拜。新娘自上轿至拜堂各环节均以红绸盖头遮面,入洞房后始由新郎持秤杆挑盖头,傧相在旁亦唱顺口溜作祝福。如“秤杆挑起,公婆欢喜”、“盖头挑在床沿上,一生一个状元郎”等。接着是众亲友开展“闹新房”活动,号称“新房三日无大小”,出难题拿一对新人作乐。夜深客散,新郎再到厨房端来酒菜二人同吃,称喝“交杯酒”,食物有红枣、桂圆、莲子、鸡蛋等,意含吉庆之义。少数青年人也乘新人熟睡后入房偷得衣物一件为证,于次日向主人家索要“喜果”吃,称“偷新房”。
    三朝与蜜月。新婚次日或第三日,新郎带领新娘来堂前拜见公婆与家人,即“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所描述的风俗。唐诗《新嫁娘》亦称:“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今日农村传存“下厨”项目,仅叫新娘象征性添柴烧一把火而己。三朝“回门”,古称“归宁”,又称“省亲”。一般只回娘家吃一餐饭即归,因为俗例“新婚一月不空房”,称为度“蜜月”。待满月时,方才正式回娘家或亲友家走动、留住等。80年代后城镇青年风行旅行度蜜月活动,又称“旅行结婚”,由两人选定风景名胜线路,乘新婚假期出外旅游一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微州文化—民风民俗—新型婚礼
文明结婚。20世纪30年代全省各县城以上均流行“文明结婚”仪式。新婚之日,主人借公共场所举办婚礼,婚礼请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和来宾致贺词,新人双双致答谢词并交换结婚戒指,在结婚证上签名用印等。共和国成立后,在酒家办婚宴,致祝词项目仍有保留。集体婚礼。民国24年(1935)2月16日,省城安庆举行了首次集体婚礼,报界称“集团结婚”,参加婚礼者有4对新人。共和国成立后,一些大型企事业单位,或由团委、妇联、媒体及婚姻介绍机构主持集体婚礼,主旨在移风易俗,倡导新风尚。
· 微州文化—民风民俗—中秋
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又称仲秋、八月节、团圆节等。民间有家人团聚,饮酒、赏月、吃月饼的传统风尚。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五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中秋又有“嫦娥奔月”的故事传说。战国时《归藏》书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唐李商隐诗称:“云母屏风独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相传嫦娥偷药升天后变成了蟾蜍,故月宫就有了“蟾宫”的别称;又称月宫生桂树,天帝命吴刚伐桂成仙等等,有一系列传说故事。中秋吃月饼赏月,则是流传至今的一大习俗。
· 微州文化—民风民俗—重阳
古人以奇数为阳,九为个位阳数之极而成为阳的总代表,故九月九日为重阳日。民俗尚登高望远、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传统。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民间过重阳节要做黑糍粑吃,称为“穿虎皮袄”,表示秋天将尽,天气变冷了,俗语称“过了重阳无时节,不是雨就是雪。”旨在提醒人们要注意冬冷保养。1989年,国务院规定重阳节为中国的“敬老节”。城镇各组织、团体、单位要购买补品、水果上门慰问老职工,或组织离退休老人旅游观光,形成敬老、爱老的风尚。
· 微州文化—民风民俗—清明
清明扫墓为传统习俗,俗称“做清明”。旧时同姓聚族而居,划定专门的祖坟山,届时要集中全族男丁抬着全猪全羊等祭品去祖坟前祭拜;称为“做大清明。”外出远居经年不回故乡者,于此节日也要抽出时间专程回来祭祖。今俗仍存简化的扫墓习俗。
· 微州文化—民风民俗—立春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以“立春”日为新年到来的标志,俗称“新春大如年”。民家要在大门头上张贴红幅“迎春大吉”、“迎春接福”等吉庆词语。届时燃放鞭炮以迎接立春时分的来临。封建时代州府郡县长官例定到城门东郊举行“鞭春牛”仪式(也叫“鞭春礼”),并象征性犁耕一圈土地为示范。民家习惯在此日牵出刚成熟的牛犊去教习犁耕,并着手筹备春耕生产。由于农历闰年为一个整月(30天或29天)的规则,日期推移,即出现正月与腊月各有立春日的现象(如2001年正月十二日与十二月二十三日),俗称“担挑春”,主喜庆;有的年份如2002年无立春节气,则称“黑春年”,“无春年”,旧俗认为这是“寡妇年”,不利于年轻人结婚办喜事。共和国成立后已无人信奉此俗。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