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州文化—民风民俗—洗三朝
微州文化—民风民俗—洗三朝,古称“汤饼会”,俗称“做三朝”。即小孩出生的第三天要用艾水洗浴一番,水中放上
古称“汤饼会”,俗称“做三朝”。即小孩出生的第三天要用艾水一番,水中放上秤砣、铜钱等物,有的还用染红的鸡蛋搓滚婴儿的全身,称为“洗三朝”。其祝词如“滚滚头,有人求;滚滚手,样样有;滚滚腰,步步高……”等等。孩子的至亲长辈于此时递上红纸包贺礼,称“百岁钱”。主人向亲戚和友邻散发糕点、果品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微州文化—民风民俗—中秋
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又称仲秋、八月节、团圆节等。民间有家人团聚,饮酒、赏月、吃月饼的传统风尚。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五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中秋又有“嫦娥奔月”的故事传说。战国时《归藏》书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唐李商隐诗称:“云母屏风独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相传嫦娥偷药升天后变成了蟾蜍,故月宫就有了“蟾宫”的别称;又称月宫生桂树,天帝命吴刚伐桂成仙等等,有一系列传说故事。中秋吃月饼赏月,则是流传至今的一大习俗。
· 微州文化—民风民俗—重阳
古人以奇数为阳,九为个位阳数之极而成为阳的总代表,故九月九日为重阳日。民俗尚登高望远、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传统。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民间过重阳节要做黑糍粑吃,称为“穿虎皮袄”,表示秋天将尽,天气变冷了,俗语称“过了重阳无时节,不是雨就是雪。”旨在提醒人们要注意冬冷保养。1989年,国务院规定重阳节为中国的“敬老节”。城镇各组织、团体、单位要购买补品、水果上门慰问老职工,或组织离退休老人旅游观光,形成敬老、爱老的风尚。
· 微州文化—民风民俗—清明
清明扫墓为传统习俗,俗称“做清明”。旧时同姓聚族而居,划定专门的祖坟山,届时要集中全族男丁抬着全猪全羊等祭品去祖坟前祭拜;称为“做大清明。”外出远居经年不回故乡者,于此节日也要抽出时间专程回来祭祖。今俗仍存简化的扫墓习俗。
· 微州文化—民风民俗—立春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以“立春”日为新年到来的标志,俗称“新春大如年”。民家要在大门头上张贴红幅“迎春大吉”、“迎春接福”等吉庆词语。届时燃放鞭炮以迎接立春时分的来临。封建时代州府郡县长官例定到城门东郊举行“鞭春牛”仪式(也叫“鞭春礼”),并象征性犁耕一圈土地为示范。民家习惯在此日牵出刚成熟的牛犊去教习犁耕,并着手筹备春耕生产。由于农历闰年为一个整月(30天或29天)的规则,日期推移,即出现正月与腊月各有立春日的现象(如2001年正月十二日与十二月二十三日),俗称“担挑春”,主喜庆;有的年份如2002年无立春节气,则称“黑春年”,“无春年”,旧俗认为这是“寡妇年”,不利于年轻人结婚办喜事。共和国成立后已无人信奉此俗。
· 微州文化—民风民俗—除夕
又叫年关,此为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旧俗外出谋事的人都要赶在除夕之夜回家过年,与家人团聚;民家要于太阳落山前在大门上贴上春联、门神,门头上方悬挂大红灯笼,张灯结彩,以示吉庆。日常手工匠人的赊欠工钱与农业、商事账目往来均有在年底结账的习惯,但上门要债结账者,讲究在民家贴春联前结算完毕,否则就必须等到年节过后再提债务。所以,旧时穷困无力还清债务的人多在除夕日出门“躲债主”,等扛过这“一关”后,等黑夜时再回家过年。至共和国成立后,农村仍存年关结算账务的习俗。除夕日,民家要到祖坟地烧香祭拜,叫“辞岁”;有远离祖籍乡关路遥者也必于家门外遥望祖坟地祭拜,以表怀乡之念。除夕夜,全家团聚吃年饭,又称吃年宴、年席等,酒菜丰盛,鸣放烟花炮竹烘托热闹气氛。家长还包红纸包即“压岁钱”给小孩以供新年里自主使用。热闹欢乐吃用丰足,最符合儿童们的心意,故俗语有“大人望插田,小孩望过年”的说法流传。除夕“守岁”也是一种普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