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微州文化—民风民俗—新安理学与历史上的徽州民俗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93
转发:0
评论:0
微州文化—民风民俗—新安理学与历史上的徽州民俗,新安理学对徽州的影响几乎无所不在,最具说服力的当是徽州民风民俗。历史上,徽州

  新安理学对徽州的影响几乎无所不在,最具说服力的当是徽州民风民俗。历史上,徽州民俗区别于其他郡府的特质在于“邹鲁之风”,即具有浓厚的儒教化特征。作为徽州文化活的见证,徽州民俗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理学存在的社会基础是宗法伦理关系,而聚族而居是徽州特别普遍的风俗。“父老尝谓,新安有数种风俗胜于他邑,千年之冢,不动一”;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系,丝豪不紊;主仆之严,虽数世而不改,宵小不敢肆焉。”(康熙《徽州府志》卷1《风俗》)这些材料说明,徽州人聚居具有严格的传承,其指导思想是以家庭伦理观念为中心,严于上下之别,具有强烈的宗法伦理色彩。历史上宗族聚居好处很多:首先是重宗谊,修世好,岁时合族以祭,使“贫民亦安土怀生”,这是保证社会稳定的一个有效手段;歙地有“千百年祖墓,千百丁祠宇,千百户乡村”,所以能保证经商外出者的故乡观念。同时也因为聚族而居,乡村城市诸姓皆无错乱,各有段落,如此则“主教堂,礼拜之寺无从建焉”,所以“徽州独无教门”,不尚佛老,以至“求其崇宏壮丽所谓浮屠老子之宫,绝无有焉”。凡此等等都说明了族居这一徽州普遍的民俗所体现的是一种稳定的社会状态。《歙事闲谈》的作者许承尧认为,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理学的教化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聚族而居的民俗是受新安理学的直接影响而产生的,它标示的是一种稳定有序的社会状态,同时也强化了作为封建伦理纲常的理学的地位,二者是相互促进的。  
  理学精神最显之处就是“存天理,灭人欲”,倡导“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现在依旧竖立在徽地的贞洁牌坊即是证据。理学以“天理”为念,要求人们致身国事,孝慈亲友,也强调对人欲的节制,所以要求妇人守节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作为程朱理学渊源的徽州此风尤盛,对于节烈的提倡更是不遗余力。《休宁碎语》卷一说:“新安节烈最多,一邑当他省之半”。婺源县城有一处牌坊记载的烈妇自宋以至于光绪年间共有5800人之多,民国修订的《歙县志》16本当中就有4本是《烈女传》,其他未见于史料者便可想而知了。究其原因,乃在于广大妇女深受理学教化的影响,耳濡目染,渐成观念。以理学的价值观念为指导的族居形式也强化了这一信念,族居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维持纲常名教不可动摇的权威,以至于诸姓之间绝无错乱;妇人若是改嫁,也就破坏了这一稳固的社会状态。质言之,守节与族居虽有形式上的差异,但二者在维持封建伦理纲常方面是一致的,并且在这一原则之下,二者也是互相联系的。  
  总之,历史上徽州民俗与新安理学具有这样的关系:新安理学反映的是封建伦理纲常的需要,徽州民俗则以新安理学为价值指南,从而与封建伦理纲常相一致,并进而互为强化;在此基础上,徽州民俗也是一个内部要素之间相互联结、互为因果的稳定系统,这一系统所承担的职能就是在百姓的人伦日用之中强化理学作为封建统治者的意识形态的无上地位,举凡布局严谨的民居、俭中求细的饮食等日用风尚莫不如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微州文化—民风民俗—徽州服饰
徽州服饰明代以前,徽州以自织麻布为衣,多为黑、白、兰三色,衣制长期不变。宋代,深山老百姓还有以纸为衣的。清代,男着大襟长衫或对襟短衫,女穿大襟中长褂,男女均穿大腰折叠式筒裤。女装样式稍有不同。休宁、歙县近浙江,祁门、黟县近江西,绩溪、旌德、太平近宣州,石台近安庆。百姓习尚简朴,富商偏于奢侈。民国后期,城镇富家男子始穿衬衣,西裤和中山装,女子时兴旗袍和短裙。建国后,长衫逐渐消失,衬衣、西裤和中山装流行。乡村年长者仍习惯男着对襟短褂,女穿右开襟衫褂。近年来衣着已日趋多样化。长袍马褂:旧时徽州男子服饰习俗。长袍与马褂均为盘领、窄袖。长袍为大襟。马褂是对襟,大都有马蹄袖。马褂以直筒呢、黑花绸缎为多,与蓝色、朱青色、灰色长袍配套,显得庄重大方。也有马褂、长袍相连的“两接头”形式,这种形式的长袍只有下半截,用扣子扣在马褂的下摆内,酷似战国时流行的“战衣”。端午衣:每年端午节,徽州家家户户都要为小孩子制...
· 微州文化—民风民俗—徽州宅居
徽州宅居旧时徽州城乡住宅多为砖木结构的楼房。明代以楼上宽敞为特征。清代以后,多为一明(厅堂)两暗(左右卧室)的三间屋和一明四暗的四合屋。一屋多进。大门饰以山水人物石雕砖刻。门楼重檐飞角,各进皆开天井,通风透光,雨水通过水枧流入阴沟。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财不外流”。各进之间有隔间墙,四周高筑防火墙(马头墙),远远望去,犹如古城堡。一般是一个家庭之系住一进,中门关闭,各家独户过日子。中门打开,一个大门进出祭奠先人。徽州山区气候湿润,人们一般把楼上作为日常生活的主要栖息之处,保留土著山越人“巢居”的遗风。楼上厅屋一般都比较宽敞,有厅堂、卧室和厢房,沿天井还设有“美人靠”。朝北居:假如不是地形特殊,住屋的最佳朝向,当选择坐北朝南,但徽州明清时期所建民居,却大多是大门朝北。原来古徽人的居住习惯有许多禁忌。汉代就流行着“商家门不宜南向,征家门不宜北向”的说法。究其原因,据五行说法:商属金,南方属火...
· 微州文化—民风民俗—徽州婚嫁
旧时,徽州婚嫁严格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有九道程序:说媒、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说媒者一般为年长女性,称“媒婆”。行聘俗称“送担”,女方接礼后当天回礼,婚事即定。迎亲当天,由姑妈或舅妈用两根丝线把新娘额头的汗毛绞去,谓之“开脸”,亦称“拉面”。接着便是迎亲,拜堂、闹洞房。婚后第三天,新郎陪同新娘回拜父母,谓之“回门”。此为“明媒正娶”。另有童婚、纳妾、换亲、抢亲、入赘、冲喜、灵前婚等特殊形式。20世纪50年代后,父母包办婚姻逐渐被自由恋爱代替,婚事简办。80年代后,有采取旅游结婚和集体婚礼形式的。
· 微州文化—民风民俗—徽州饮食
徽州饮食徽州人主食为大米,喜籼米不喜大米。山居农户多以小麦、玉米为食,辅以大米、山芋,毛豆、茄子、扁豆、丝瓜、南瓜、荠菜、韭菜等为小菜,腊月家家杀猪,腌制火腿,春上户户晒咸肉。春茶季节,咸肉烧春笋为农家之美味。臭鳜鱼、臭豆腐、毛豆腐为人们喜食的风味菜。过年时,农家喜欢将米粉用木模做成各种动物、花卉形状的米馃,用水浸在缸里,随吃随取。同时家家做冻米糖、芝麻糖、炒年糕等为糕点。徽州人习惯喝绿茶,来客敬上一杯,夏天喜欢喝绿豆汤,有的地方还喜欢吃“凉粉”等等。一日三餐:徽州人的一日三餐,城乡有别,城里人习惯早、晚吃稀饭,中午吃干饭,是因为徽州是缺粮之地,长期养成了节约粮食的习惯。农村则因为一日之计在于晨,早上吃的硬些。八碗八:千百年来,徽州人家不论是结婚、寿庆、还是招待亲朋嘉宾,宴席上都得来个“八碗八”,记载每张餐桌上均摆出八盘徽州土特产和八碗徽州传统菜。吃新食:每年大暑前后,新谷登场时,农户家家...
· 微州文化—民风民俗—徽州民俗节令(岁时)习俗
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因农历十二月称“腊月”,故名。“腊八”一过,春节临近,家家户户要从腊八这天起,清扫屋宇灰尘。当天要吃腊八粥,黟县、休宁县北乡一带还晒干豆腐,称“腊八豆腐”。腊八过后,家家开始宰年猪,互相请吃杀猪酒,裹糯米粽,做米馃,煎油豆腐,炒花生、蚕豆,做芝麻糖、冻米糖等。还要人家将婚嫁活动安排在这一天举行,故有民谣曰:“腊八腊八日子好,多少大姑改大嫂”。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四,俗称“小年夜”。前一天深夜,家家户户祭灶,供送“九田东厨司命灶君”上天奏事,俗称“送灶”。祈求灶君在玉皇大帝跟前多说好话,保佑一家人畜平安。小年这一天,家家堂前挂祖宗画,画上记载历代祖先名讳,或绘制祖先遗像。设烛台香案,置贡品,接祖宗来家过年。从这天起,家家户户家具,拆洗被褥,扫除尘埃,干干净净迎接新年。除夕:谚云“赶忙三十夜,清闲初一朝”。吃个年夜饭,午夜放个炮竹什么的,这与外地的畋鸬故遣淮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