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越文化—绍兴文化—长庆寺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65
转发:0
评论:0
越文化—绍兴文化—长庆寺,  鲁迅说:“我生在周氏是长男,‘物以希为贵’父亲怕我有出息,因此养不大,不到一

   鲁迅说:“我生在周氏是长男,‘物以希为贵’父亲怕我有出息,因此养不大,不到一岁,便领到长庆寺里去,拜了一个和尚为师了。”
    在离鲁迅故居不到一里的西北面,有一坐西朝东、赫墙黑瓦、红色山门的寺院,这便是鲁迅拜过师父的长庆寺。
长庆寺是绍兴的古刹之一,它与开元寺、大善寺、圆通寺、戒珠寺、能仁寺、禹迹寺、镜清寺被同称为绍兴的八大寺院。
   长庆寺始建于公元651年,公元841-846年曾一度圮废,到公元958年又重建。据《道光会稽县志稿》记载:“(长庆寺)在府东南一里二百二十八步,唐永徽二年建,本晋尚书陈嚣竹园,因号竹园寺,唐会昌废,周显德五年僧德钦重建,号广济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改称长庆院”。长庆寺还有一个与其他寺院不同的地方,即在清代,寺内设有“僧纲司”。所谓“僧纲司”,是指“凡属绍兴府内的僧尼,犯了法规的,山阴、会稽县衙门概不受理,要送交长庆寺内的‘僧纲司’审讯处理。”这项佛门法权,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后才废除。
   清末时的长庆寺,有二、三十间房屋,可供斋主膳宿。一进门,是头殿,原有一尊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弥勒菩萨。主殿分为前殿和后殿。前殿有一尊高达丈余的如来佛和十八尊罗汉。殿内石柱上刻有两副楹联:“九品莲台狮吼象鸣登法座,三尊金相龙吟虎啸出天台”,“炳惠照于卤天教开两汉,荫慈灵于中土恩普十方”。后殿是一尊千手观音,据说是用樟木雕刻的。这尊观音有十多尺高,腰围有五六人合抱那样大。鲁迅也说过:“我的确早看见寺里有丈余的大佛,有数尺或数寸的小菩萨”。鲁迅出生时长庆寺还有二十多个和尚,住持和尚是龙祖,人称“龙师父”。他是个颇有叛逆性格的人,一般和尚是不娶妻子的,而龙师父不仅自己有妻室,也希望寺内的和尚也都能娶妻子。龙师父对人和气,还挂牌行医,将行医所得的钱作为长庆寺的收入之一,但为穷苦人看病却从不收钱。同时,他还要求长庆寺的和尚,从小学乐艺,并请来乐师教授技艺,使他们成为“吹敲和尚”,以依靠自己的技艺来维持生活。这种不求人而靠自己的思想,实属难能可贵。
    鲁迅虽然自幼拜龙师父为师,但却很少到长庆寺里去。只是在做水陆道场时,才偶尔跑进寺里去看看。但尽管这样,龙师父给鲁迅的印象还是很深的。他不但把龙师父尊为他的“第一位师父”,而且把龙师父曾经给他取的法名“长根”谐音为“长庚”(“常庚”、“庚”)作为自己的笔名。
    现在的长庆寺,殿内的泥塑木雕已经不复存在,只有殿中石柱上的楹联仍依稀可辨。作为一个与鲁迅有关的场所,有关部门已把它作为鲁迅故里的组成部分,不日将向游人开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越文化—绍兴文化—越瓷
【越瓷】绍兴是中国青瓷的发源地,成熟于东汉,兴盛于唐。唐宋时期,越瓷品类丰富,制作精湛,有"类玉"、"类冰"之誉。唐朝将大批越瓷从明州(今宁波)港运销亚、非、欧20多个国家或地区,开辟了海上"陶瓷之路"。北宋中期渐趋衰落。1949年后,越瓷又重放异彩。1954年投产的绍兴瓷厂,继承传统瓷艺,研究试制成功了500多个花式品种,年产量5000万件左右,畅销国内,远销30多个国家或地区。1980年试制成功的变色釉瓷器,能变幻14种颜色,1981年获全国轻工业重大科技成果奖。
· 越文化—绍兴文化—绍兴花边
【绍兴花边】用细纱编织而成。原名"万里斯",源于意大利威尼斯。清末传入绍兴,逐渐成为农村妇女的一种家庭副业,是融国外工艺与中国民族文化于一体的手工艺品。1949年,成立花边社(后易名花边厂),主产品有万缕丝花边、辫子万缕丝、镶边大套、锭织花边、机织网扣花边等。"万缕丝"和"镶边大套"先后在国内获奖。出口欧美、日本、港澳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有少量内销。
· 越文化—绍兴文化—绍兴三乌
又称“三乌文化”,这一名称由来己久。它是绍兴地方特色的一种产物,具体所指的三乌即:乌干菜、乌毡帽、乌篷船1、乌干菜——乌干莱又叫霉干菜,因其色黑故称乌干菜。一般用芥菜,尚未抽苔的白菜和油菜等腌制后晒干而成。此菜味道鲜美、吃了开胃,夏天用它做汤佐餐,还有消暑防痧之效,据说多年陈的干菜效果更佳。乌干菜加淡笋,经过加工,称为“干菜笋”,亦有的称“笋干菜”的,用它蒸猪肉,是一道典型的绍兴家乡菜——“霉干菜蒸肉”,当地人则称为“干菜毗猪肉”。此菜肉血红亮、油而不腻,菜含肉油,肉沾菜香,越蒸越糯,其味甚鲜。据传此菜系明代徐文长所首创。2、乌毡帽——该帽因色黑、顶圆、有卷边而得名。用的原料是纯羊毛、染色、干燥、修整等工艺比较讲究,生产过程较复杂,先后要经过三十几道工序。它有隔热、保暖、御寒、避雨、遮阴、当坐垫、防止外伤、不易受潮等多种用途。过去小城镇及农村的男子人人头上都爱戴此帽,夏天戴了凉,冬天戴了热...
· 越文化—绍兴文化—绍兴的桥
绍兴境内水道纵横,有“水乡”、“水城”之誉。因水而有桥,因桥必有景,美名“桥乡”。据1893年绘制的《绍兴府城衢路图》所示,当时城内有桥梁229座,城市面积7.4平方公里,平均每0.0231平方公里就有桥一座,与世界文明的水城意大利威尼斯相比较,为该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站前的桥梁密度的45倍(该城面积为567平方面积,当时有桥378座,现仅存桥76座),为清末时苏州城内桥梁密度的2倍(苏州城内面积21平方公里,清末有桥310座),石桥连街接巷,五步一登,十步一跨,真可谓是“无桥不成市,无桥不成路,无桥不成村”。绍兴桥梁量多面广,据1993年底统计,全市有桥10610座,誉为“万桥市”。在这众多桥梁中,古桥占有很大比例,是国内保存古桥品类、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自适应于小江小河的木梁桥、木拱桥,到适应于大江大河的浮桥,继而发展到梁桥、三边形桥、五边形桥、七边形桥、半圆形石拱桥、马蹄形石拱桥、椭圆...
· 越文化—绍兴文化—绍兴的灶头
江南比较重视灶间。灶间里的灶头,体量大,功能也比较复杂,一般做得十分考究。其中绍兴民居中的灶头尤为讲究。绍兴家宅中的灶头,分“灶上”和“灶下”两部分,炒菜时须两个人合作,掌勺的在“灶上”,副手则在“灶下”烧火。灶台高约一米余,一般规模的人家用两口锅,叫双眼灶,长度大约一米半。大家会有三口锅,叫三眼灶,长度则可达两米许。这种灶往往在两只锅之间,一前一后有两口很小的锅,叫“汤锅”,烧热水用来洗脸洗碗。但汤锅不用特意去烧。烧饭做菜时的热量就够了。绍兴人有句谚语:“镬里不滚,汤锅里先滚。”意思是说锅里的水未开,汤锅里的水先开了,借意是当事人不说,边上人先开口帮腔,有爱管闲事之意。绍兴人比较节俭,平时往往不特意炒菜,多是烧饭带蒸菜。锅里烧饭,锅上放“饭架”(用竹或木做成的架子),可以把一碗碗的鱼、虾、蔬菜、豆制品之类都放在上面蒸。饭烧好了,菜也熟了。有的用两层饭架,菜碗上再放饭架,上面再放菜碗,堆得...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