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越文化—绍兴文化—石文化的杰作:羊山大佛与柯山大佛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95
转发:0
评论:0
越文化—绍兴文化—石文化的杰作:羊山大佛与柯山大佛,  绍兴是水乡,也是石乡,采石历史悠久。历代匠人在此开山采石以为修桥铺路、造房建

   绍兴是水乡,也是石乡,采石历史悠久。历代匠人在此开山采石以为修桥铺路、造房建墓、筑亭竖碑之材,同时还匠心独运,因地制宜,巧妙设想,把采石后的残山剩水雕琢打扮成独特的景观,如东湖、吼山、柯岩等,成为中国园林中绝无仅有的“孤目”。更有佛之心萌动者,一时技痒,面对奇岩巨石,雕凿不止,假以时日,化为神奇。于是一佛出世,举世倾动。绍兴羊山石佛、柯山石佛,就是这样的石文化杰作,与新昌大佛、杭州宝石山石佛并称为浙江四大石佛。
羊山大佛在绍兴城北15公里外的齐贤镇下方桥羊山石佛寺内。
据《吴越备史》载,隋开皇年间,越国公杨素镇守越州,为巩固城防,组织人工开采羊山之石以筑罗城 。待到罗城竣工,便在羊山留下了一座孤岩。岩高十余丈,临潭壁立,上有二峰。后人就在其中一峰顶部开凿出一个高十余米、宽十米的石窟,并利用石窟内的天然岩体凿成石佛一尊。相传这尊石佛是石匠们经过七代人的精雕细琢才完工的。像成之日,有雄鹫盘旋其上,人们以为是祥瑞之兆,就依岩建造灵鹫禅院,用来供奉石佛。这就是现在所见的石佛寺。那临潭而立的孤岩因而得“灵鹫峰”之名。
羊山石佛高10米,为全跏趺米勒佛坐像,披通肩袈裟,坐于莲花宝座上。造像体态匀称,脸形丰满,面目慈祥,左手抚膝,右手半举,中指与拇指相掐,作擘画状。此种造像为国内罕见,可见当年石雕艺术之高超。后人有联赞曰:“片石偶留,雕出庄严色相;三生石成,浪传开凿神奇。”佛像前岩壁上有窗台,供大佛临窗远眺湖山秀色。
柯山大佛在绍兴城西15里公里的柯山。据明万历《绍兴府志》记载:柯山“山皆石,其下有水。山有览胜亭,今废。东有佛像,高十余丈。”清康熙《绍兴府志》(俞志)载:“(柯山)山产石,为民所采成岩洞,巧匠琢为佛。唐以来创寺覆之……石佛高五丈余,俱饰以金。”这里所说的“创寺覆之”的寺,就是柯山寺,明万历年间更名普照寺。普照寺依岩而筑,屡建屡废,代有修茸,进已不存在,唯柯山大佛依然。
柯山大佛雕凿于高30余米的一座孤岩上,俗大佛岩,与拔地而起的“云骨”岩东西对峙。大佛像头部有螺形发髻身着袈裟,慈眉善目,两耳垂肩,法相庄严, 为跏趺弥勒佛坐像。造像左手扶膝,右手屈举作讲经法姿态。清悔堂老人《越中杂识》谓,柯山大佛“指如小床,人卧其中,绰然有余”,可见大佛之大。可惜经过“文革”浩劫,大佛左手已失,右手拇指、中指亦遭毁。
柯山大佛的雕琢构思有其独到之处。这座弥勒佛造像与佛龛、华盖、佛殿的柱础石级以及殿前香炉,解救皆就地为之,由同一块巨岩凿就,这在国内极为罕见。柯山大佛的佛身与佛龛不相连,系全立体的圆雕佛像,与国内诸多石佛采用浮雕或半圆雕迥然不同。尤其奇妙的是大佛原来两耳相同,中间可容人往来,堪称绍兴一绝。拒说大佛岩上原先凿有石级通往佛顶,石级现已不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越文化—绍兴文化—绍兴的桥
绍兴境内水道纵横,有“水乡”、“水城”之誉。因水而有桥,因桥必有景,美名“桥乡”。据1893年绘制的《绍兴府城衢路图》所示,当时城内有桥梁229座,城市面积7.4平方公里,平均每0.0231平方公里就有桥一座,与世界文明的水城意大利威尼斯相比较,为该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站前的桥梁密度的45倍(该城面积为567平方面积,当时有桥378座,现仅存桥76座),为清末时苏州城内桥梁密度的2倍(苏州城内面积21平方公里,清末有桥310座),石桥连街接巷,五步一登,十步一跨,真可谓是“无桥不成市,无桥不成路,无桥不成村”。绍兴桥梁量多面广,据1993年底统计,全市有桥10610座,誉为“万桥市”。在这众多桥梁中,古桥占有很大比例,是国内保存古桥品类、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自适应于小江小河的木梁桥、木拱桥,到适应于大江大河的浮桥,继而发展到梁桥、三边形桥、五边形桥、七边形桥、半圆形石拱桥、马蹄形石拱桥、椭圆...
· 越文化—绍兴文化—绍兴的灶头
江南比较重视灶间。灶间里的灶头,体量大,功能也比较复杂,一般做得十分考究。其中绍兴民居中的灶头尤为讲究。绍兴家宅中的灶头,分“灶上”和“灶下”两部分,炒菜时须两个人合作,掌勺的在“灶上”,副手则在“灶下”烧火。灶台高约一米余,一般规模的人家用两口锅,叫双眼灶,长度大约一米半。大家会有三口锅,叫三眼灶,长度则可达两米许。这种灶往往在两只锅之间,一前一后有两口很小的锅,叫“汤锅”,烧热水用来洗脸洗碗。但汤锅不用特意去烧。烧饭做菜时的热量就够了。绍兴人有句谚语:“镬里不滚,汤锅里先滚。”意思是说锅里的水未开,汤锅里的水先开了,借意是当事人不说,边上人先开口帮腔,有爱管闲事之意。绍兴人比较节俭,平时往往不特意炒菜,多是烧饭带蒸菜。锅里烧饭,锅上放“饭架”(用竹或木做成的架子),可以把一碗碗的鱼、虾、蔬菜、豆制品之类都放在上面蒸。饭烧好了,菜也熟了。有的用两层饭架,菜碗上再放饭架,上面再放菜碗,堆得...
· 越文化—绍兴文化—越瓷
【越瓷】绍兴是中国青瓷的发源地,成熟于东汉,兴盛于唐。唐宋时期,越瓷品类丰富,制作精湛,有"类玉"、"类冰"之誉。唐朝将大批越瓷从明州(今宁波)港运销亚、非、欧20多个国家或地区,开辟了海上"陶瓷之路"。北宋中期渐趋衰落。1949年后,越瓷又重放异彩。1954年投产的绍兴瓷厂,继承传统瓷艺,研究试制成功了500多个花式品种,年产量5000万件左右,畅销国内,远销30多个国家或地区。1980年试制成功的变色釉瓷器,能变幻14种颜色,1981年获全国轻工业重大科技成果奖。
· 越文化—绍兴文化—绍兴花边
【绍兴花边】用细纱编织而成。原名"万里斯",源于意大利威尼斯。清末传入绍兴,逐渐成为农村妇女的一种家庭副业,是融国外工艺与中国民族文化于一体的手工艺品。1949年,成立花边社(后易名花边厂),主产品有万缕丝花边、辫子万缕丝、镶边大套、锭织花边、机织网扣花边等。"万缕丝"和"镶边大套"先后在国内获奖。出口欧美、日本、港澳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有少量内销。
· 蒙山大佛消失之谜大佛为何突然消失600年?
蒙山大佛论高度,是世界第二大佛,论年代则是世界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蒙山大佛生于北齐551年,1千5百多岁,比四川乐山大佛早162年,它高66米,比已炸毁的西方公认“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高,时间还要久远100多年。就这么一尊大佛却从人们的视野中神秘消失600年。蒙山大佛为何会神秘“”600年?佛像哪去了?蒙山大佛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区西南二十多公里的蒙山。据史籍载蒙山大佛建成于北齐时的公元551年,是我国最早的露天摩崖石刻大佛。元代以后,蒙山大佛神秘“”。直至六百多年后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才被山西太原当地一个叫王剑霓的老人发现。网络配图佛像全高六十多米,至今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比已炸毁的西方公认“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高,时间还要久远100多年,比四川乐山大佛低,但比其建造时间早162年,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露天摩崖石刻大佛。在《北齐书》“幼主恒纪”中记载着“凿晋阳西山为大佛...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