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文化—绍兴文化—秦会稽刻石述闻
绍兴文化积淀深厚,遗存大量历代刻石与碑版,成为今人研究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情况的珍贵史料。其中存世最早的当首推秦始皇东巡时所立的会稽刻石。
秦始皇帝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王嬴政巡游江南时,曾上会稽,祭大禹,登上秦望山(原名天柱峰),以望东海。为了宣扬他统一中国的公德,乃命丞相李斯手书铭文,刻石记功,立碑石于秦望山(一说鹅鼻山、何山)之巅。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会稽刻石”。由于系由李斯撰并书,故俗称“李斯碑”。碑文三句一韵,每字四寸见方,以秦篆书写,凡289字,其内容主要称颂秦王统一中国的业绩及秦王朝奉行的大政方针。后司马迁将此全文载入《史记•秦始皇本纪》。
会稽刻石历来受人重视,各种史书多有记述。东汉《越绝书》谓,“(秦始皇)东汉之会稽……取钱塘浙江岑石。石长丈四尺,南北面广尺六寸,刻丈六于越东山上”。北魏《水经注》云:“秦始皇簦会稽山,刻石纪功尚在山侧。”《南史•范云传》载:“会稽秦望山有始皇刻石,文皆大篆,人多不识”。南朝《会稽记》称:“昔秦始皇登此,使李斯刻石,其碑见在。”可见直至南梁,此碑尚在,文亦无恙。
但由于长期暴露山野,经历风雨剥蚀,至南宋绍兴年间,刻石虽存,而字迹已磨灭殆尽。
现存的会稽刻石已非原物,几经复制。元至正元年(1341),绍兴路总管府推官申屠駉以家藏旧本摹刻成碑,勒于府学宫稽古阁,并在碑阴面增勒另一秦篆“峄山碑”。清康熙年间,碑阳会稽刻石被石工磨损,而碑阴峄山碑文仍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绍兴知府李亨特嘱钱泳以申屠氏本双钩上石,由刘征重刻,立于府学宫原处,文后有李亨特自跋及清代学者翁方纲、阮元、陈焯等题记。
此碑于1987年由原府学宫(今绍兴稽山中学)以置于大禹陵碑廊内。碑高2.2米,宽1米,上刻小篆12行,每行24字。铭文内容与《史记》所载个别文字有所不同,并以隶书书有题记3行,计60字。虽几经复摹,就中尚可一窥秦篆的神韵。
秦会稽刻石引起日本国学人关注。早在清光绪十一年(1885),日人以高规千叶所藏双钩本在日本重刻;光绪二十七年(1901),又以钱泳本再度翻刻于焦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