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越文化—绍兴文化—绍兴台门的前世今生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380
转发:0
评论:0
越文化—绍兴文化—绍兴台门的前世今生,  打开一扇门,走近历史深处…… 关于台门的几个时段概念过去:赚钱回乡

   打开一扇门,走近历史深处……      关于台门的几个时段概念   过去:赚钱回乡盖台门  生活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绍兴人对台门印象很深。   白墙黑瓦,一进连着一进,稠密和热闹。台门斗、天井、弄堂,漆成黑褐色的大门木窗,以及天井内长满了青苔的老井。听长辈们说,旧时绍兴城内台门比比皆是。因为绍兴人在外面赚了钱,衣锦还乡,都会在老家造房来光宗耀祖  现在:重点台门受保护   随着岁月变迁和旧城改造,当年大量的台门建筑渐趋式微。经过沧桑变迁,有的因家道中落,有的因屋主易人,许多封闭式大台门逐渐成为普通人家杂居之地,犹如北京的四合院。如今一个台门里面住着七八户人家,多的甚至有十多户。目前,绍兴城区仍保存较好的明代台门尚有桥直街的高家台门、府山直街的何家台门、延安路的谢家台门等;清代台门尚有下大路的杜家台门、周家新老台门等。在绍兴的一些古镇例如安昌,也有一些台门建筑留存。绍兴到底有多少老台门,谁也说不清楚。目前,仅仓桥直街就有63个台门。现在全市有30多个台门被列入绍兴市级文物保护点,还有好几个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如鲁迅故里、吕府等。   未来:老台门要修旧如旧   据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公室李波主任介绍,对老台门的整治修缮中,“修旧如旧”是人们对古建筑修复后所期望达到的目标。改造,是为了改善原住居民的生活。有关部门根据这些老台门的实际状况,或原汁原味保持原有的格局风貌,或是在原有结构的基础上,重新划分每户的住房,增加厨房、卫生间等设施,在提高居住功能水平的基础上,兼具观赏性和历史价值。  2001年7月出台的《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市区台门的保护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如鲁迅路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中,保护鲁迅故里、周家老台门、百草园,保护西咸欢河沿及两侧传统台门,保护三味书屋和寿家台门、鲁迅故里,陈家台门与余家花园三处台门建筑。在西小路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中,保护吕府十三厅、南大通学堂、古越藏书楼、刘宗周故居等。在蕺山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中,保护蔡元培故居、探花台门、太平天国壁画、解元台门、施家台门等。在新河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中,保护马家台门、宋家台门、钱家台门、陈家台门和沈永和台门等。在石门槛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中,保护莫家台门、章家台门等.  始终:明代及明代以前的台门一个都不能少   对于目前绍兴老台门的保护,市文物局局长宣传中强调,绍兴的台门建筑是以土木混合结构为主的,如果不及时维修,很快就会毁坏无存。它们不可能像西洋古建筑那样即便残损了也能长时间地保存。正是由于建筑材料的物理特性,绍兴这座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城市中,明代以前的完整建筑基本不复存在,明代的建筑也已经很少了,清代的建筑也不多了。市区延安路上建于明代的谢家台门就是从推土机边上抢救下来的。现在我们很严格地规定,明代的建筑一个也不能缺少。比如,现在谢家台门周围几乎都是崭新气派的建筑,但这个老台门肯定不会因为任何理由把它拆除。宣局长说,绍兴的名人故居几乎都是完整的珍贵的老台门,鲁迅故里最有看头的也是台门,它几乎成了绍兴的符号。从这个角度看,保护名人故居,就是保护台门的体现;保护台门,就是保护名人文化  今后,绍兴将加强保护力度,加大研究力度,在此基础上对这些资源加以有效利用。对明代以前的老台门不惜一切力量死保,文保单位(点)要从文物保护的角度,依法加以保护。当然,在政府起主导作用的同时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保护台门值得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要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台门保护,逐渐形成全社会共同承担保护老台门的格局。  关于台门的几个关键词   台门:   是指平面规整,纵向展开的院落式组合的一个独立宅院,一般由天井、堂屋、侧厢、座楼、团地等组成。   天井:   过了台门斗,是一个露天活动场所。   进数:  台门的面宽和进深各有不同,宽有三间开、五间开、七间开不等,深有二进、三进、五进、七进之别。台门的进深和面宽,一般根据主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和人丁状况而定,普通台门以三间为多,二进至五进不等,而绍兴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台门则有九间十三进。目前位于市区西北部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吕府,主人为明代的礼部尚书,原先就是一处大型台门建筑,但目前只有正厅“永恩堂”尚保存完整。鲁迅故居的周家新台门共六进,每进七至九间不等,周家老台门则为四进,每进也是七至九间不等。  关于台门的保护原则和模式   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人类可持续发展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要工作之一。如今绍兴保存着许多有地方特色的老台门,老台门作为绍兴的一种特色文化,老台门的保护,对于传递历史信息,展现历史风貌,提高城市品位,改善台门居民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它的保护工作既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任务。  历史街区“修旧如旧,风貌协调”的保护原则,有关部门提出了保护、改善、恢复、保留、整饬、拆除等六种保护模式,主要是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点严格保护。此外,根据规划在8.32平方公里的老城区内划定了五大片两小片历史街区,即:越文化保护区、西小河水乡风貌保护区、八字桥、水街桥保护区、鲁迅笔下风土人情保护区、书圣故里居民街坊保户区,新和弄历史街区、石门槛历史街区,里面的台门,都将得到保护。如2001年3月,市历史街区保护管理办公室对仓桥直街历史街区和书圣故里历史街区的一部分街坊进行了保护和修缮。仓桥直街的63个老台门都得到了很好的修缮和保护,使得老台门的风貌完整统一,居住在老台门里的老百姓生活得到了改善.  绍兴台门特色比一比   绍兴的台门一般都是坐北朝南,临街或临河而建,屋宇高大,石箍门框,石级台阶,黑漆大门,青砖黛瓦粉墙,外观庄严厚重。据了解,由于居住者的身份不同,加上习惯于沿袭使用,所以宅院的建筑规模、气势、风格各不相同. 商贾宅院:一般居住和经商两用,建筑呈敞开式进堂布置,前进经商,中间洽谈生意,后进为住房。   文人宅院:建筑风格比较内向,环境宁静,院内一般种有许多花花草草,有的还建有假山、鱼池。   官宦宅院:一般规模比较大,用材讲究,装饰比较精细。有以官职为名,如翰林台门、探花台门、状元台门、举人台门等;有的聚族而居,以屋主的姓氏命名,如周家台门、陈家台门、杜家台门、朱家台门等;也有在官职前面加上姓氏,以区别于别家宅院,如张状元台门等;有的以所从事的行业命名,如药店台门、胭脂台门、轿店台门、当店台门等;有的以方位和门斗形式命名,如漏底台门、朝北台门等;甚至有以台门门框的颜色、材质来命名,如黑漆台门、竹丝台门等.  绍兴特色台门看一看   吕府   吕府(位于市区新河弄西端)是江南罕见的明代大型官宅建筑。吕府台门整体外观庄重,每座院落均用高墙环围,硬山屋顶。围墙正中辟门,建有门楼。梁架都是硕大的材料,同时加工十分精细而工整。它坐北朝南,平面呈三条纵轴、五条横轴线布局,交织成十三座封闭的院落,故称“吕府十三厅”。原本中轴线建筑依次有轿厅、大厅、中厅、后厅、座楼,可惜轿厅和后厅早年已经毁坏,现在仅能看到残存的阶条石。东西两轴线依中轴对称排列,依次为牌楼、前厅、中厅、后厅、后楼,但其中的许多间房子也已经被毁坏。值得一提的是,吕府的建筑群内交通非常便利,大厅后有一条石板铺地的通道,东西贯通,俗称“马弄”,那里也是许多民居台门的集中地。相邻两纵横之间有一条南北贯通的长弄,俗称“水弄”。另外还有西小河、新河提供水上交通的方便。据悉,近期曾有一位文物界泰斗级人物参观吕府后留下了“北有故宫,南有吕府”的赞誉。  秋瑾故居   秋瑾故居(位于市区解放路和畅堂口)是清代台门建筑,坐北朝南,共有五进。第一进为四开间平屋,门厅楣额悬何香凝题写的“秋瑾故居”匾。第二进是四开间,东首有一角小楼,楼下为卧室,卧室后壁有小密室。第二进中间是悬有“和畅堂”匾额的堂屋。西首是一间会客室。第三、四进均为三开间平屋,而第五进的三间小屋是灶间,庭中有一口水井.  周恩来祖居   周恩来祖居(位于市区劳动路369号)因康熙年间浙江巡抚曾授“百岁寿母之门”匾又称“百岁堂”,是一处具有明清风格的台门建筑。整个台门坐北朝南,平面呈三条轴线布局。中轴线三间三进,第一进门厅,悬挂着“百岁寿母之门”匾和“莲溪绵世泽,沂国振家声”联。第二进大厅,是以前周氏族人进行祭祖、婚娶等重大礼仪活动的场所。第三进是座楼.  蔡元培故居   蔡元培故居(位于市区笔飞弄13号)也是三间三进的台门建筑,建造时间与周恩来祖居相差无几,这里不作详述  鲁迅祖居   鲁迅故里会聚着众多经典台门,花园式的朱家台门本报已整版作过介绍。这里以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为代表。周家老台门,在鲁迅故居以东约七八十米,坐北朝南,前临东昌坊口,后通咸欢河,占地3087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封建士大夫住宅。老台门共分四进,第一进俗称“台门斗”,仪门上方悬挂着鲁迅祖父的“翰林”匾,反映出这是官员的台门宅院。第二进为德寿堂,俗称“大堂前”,是周氏族人的公共活动场所,以作喜庆、祝福和宴会宾客之用。德寿堂左右侧厢为主人客厅和客人餐厅。第三进是香火堂前,作祭祀祖宗之用。香火堂左边为主人卧室和老爷书房,右边为佛堂和餐厅。第四进为座楼,均为居住之用,有小姐书房、小堂前和小姐卧室。在第一进至第四进的左右,均建有对称的侧厢、楼房,房与屋之间都有廊屋贯通,以避日晒雨淋。两侧天井点缀若干假山、石池等小景,雅而不俗。整座周家老台门布局周密、严谨,极富绍兴地方特色,远远望去,白墙黑瓦,黑白分明,富有韵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越文化—绍兴文化—绍兴的桥
绍兴境内水道纵横,有“水乡”、“水城”之誉。因水而有桥,因桥必有景,美名“桥乡”。据1893年绘制的《绍兴府城衢路图》所示,当时城内有桥梁229座,城市面积7.4平方公里,平均每0.0231平方公里就有桥一座,与世界文明的水城意大利威尼斯相比较,为该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站前的桥梁密度的45倍(该城面积为567平方面积,当时有桥378座,现仅存桥76座),为清末时苏州城内桥梁密度的2倍(苏州城内面积21平方公里,清末有桥310座),石桥连街接巷,五步一登,十步一跨,真可谓是“无桥不成市,无桥不成路,无桥不成村”。绍兴桥梁量多面广,据1993年底统计,全市有桥10610座,誉为“万桥市”。在这众多桥梁中,古桥占有很大比例,是国内保存古桥品类、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自适应于小江小河的木梁桥、木拱桥,到适应于大江大河的浮桥,继而发展到梁桥、三边形桥、五边形桥、七边形桥、半圆形石拱桥、马蹄形石拱桥、椭圆...
· 越文化—绍兴文化—绍兴的灶头
江南比较重视灶间。灶间里的灶头,体量大,功能也比较复杂,一般做得十分考究。其中绍兴民居中的灶头尤为讲究。绍兴家宅中的灶头,分“灶上”和“灶下”两部分,炒菜时须两个人合作,掌勺的在“灶上”,副手则在“灶下”烧火。灶台高约一米余,一般规模的人家用两口锅,叫双眼灶,长度大约一米半。大家会有三口锅,叫三眼灶,长度则可达两米许。这种灶往往在两只锅之间,一前一后有两口很小的锅,叫“汤锅”,烧热水用来洗脸洗碗。但汤锅不用特意去烧。烧饭做菜时的热量就够了。绍兴人有句谚语:“镬里不滚,汤锅里先滚。”意思是说锅里的水未开,汤锅里的水先开了,借意是当事人不说,边上人先开口帮腔,有爱管闲事之意。绍兴人比较节俭,平时往往不特意炒菜,多是烧饭带蒸菜。锅里烧饭,锅上放“饭架”(用竹或木做成的架子),可以把一碗碗的鱼、虾、蔬菜、豆制品之类都放在上面蒸。饭烧好了,菜也熟了。有的用两层饭架,菜碗上再放饭架,上面再放菜碗,堆得...
· 越文化—绍兴文化—绍兴花边
【绍兴花边】用细纱编织而成。原名"万里斯",源于意大利威尼斯。清末传入绍兴,逐渐成为农村妇女的一种家庭副业,是融国外工艺与中国民族文化于一体的手工艺品。1949年,成立花边社(后易名花边厂),主产品有万缕丝花边、辫子万缕丝、镶边大套、锭织花边、机织网扣花边等。"万缕丝"和"镶边大套"先后在国内获奖。出口欧美、日本、港澳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有少量内销。
· 越文化—绍兴文化—绍兴的茶馆
绍兴也是著名的“茶乡”,南部山区盛产茶叶,平水珠茶更是全国闻名,还曾作为贡品。绍兴人喜欢喝茶,因此茶馆(茶店)遍及城乡。绍兴最常见的茶馆(店),一般设在较为冷僻的地方,也有开在临河的街头,尤其是船埠头,以招徕过往行人。绍兴茶店的格局大同小异,在靠近门口的地方,放有两张桌子,俗称“马头桌”。那些声望高、说话算数的高辈分或有背景的人,才有资格坐马头桌,普通茶客是不会去坐的,茶店中间是一条通路,板桌、板凳放置在两旁,一端紧靠墙壁,这种茶店、茶客多是处于生活底层的人,有城内的苦力、脚夫,有上城的农民,也有空闲在家的老头,当然,在绍兴城内,也有一些档次上规模的茶馆,如清末民初的“适庐”、“镜花缘”、“第一楼”等,就是比较高雅的场所。绍兴的茶店,主要是喝茶的场所,人们一边喝茶、抽烟,一边海阔天空地谈山海经。为了吸引茶客,茶店便请来了说书和唱莲花落的人,特别是晚上,各个茶店几乎都有艺人的演出,空闲的人,...
· 越文化—绍兴文化—绍兴三乌
又称“三乌文化”,这一名称由来己久。它是绍兴地方特色的一种产物,具体所指的三乌即:乌干菜、乌毡帽、乌篷船1、乌干菜——乌干莱又叫霉干菜,因其色黑故称乌干菜。一般用芥菜,尚未抽苔的白菜和油菜等腌制后晒干而成。此菜味道鲜美、吃了开胃,夏天用它做汤佐餐,还有消暑防痧之效,据说多年陈的干菜效果更佳。乌干菜加淡笋,经过加工,称为“干菜笋”,亦有的称“笋干菜”的,用它蒸猪肉,是一道典型的绍兴家乡菜——“霉干菜蒸肉”,当地人则称为“干菜毗猪肉”。此菜肉血红亮、油而不腻,菜含肉油,肉沾菜香,越蒸越糯,其味甚鲜。据传此菜系明代徐文长所首创。2、乌毡帽——该帽因色黑、顶圆、有卷边而得名。用的原料是纯羊毛、染色、干燥、修整等工艺比较讲究,生产过程较复杂,先后要经过三十几道工序。它有隔热、保暖、御寒、避雨、遮阴、当坐垫、防止外伤、不易受潮等多种用途。过去小城镇及农村的男子人人头上都爱戴此帽,夏天戴了凉,冬天戴了热...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