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越文化—绍兴文化—绍兴十大名产绍兴老酒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82
转发:0
评论:0
越文化—绍兴文化—绍兴十大名产绍兴老酒,绍兴十大名产绍兴老酒绍兴腐乳绍兴香糕绍兴霉干菜绍兴平水珠茶绍兴贡瓜绍兴越鸡绍兴麻

绍兴十大名产

绍兴老酒 绍兴腐乳 绍兴香糕 绍兴霉干菜 绍兴平水珠茶
绍兴贡瓜 绍兴越鸡 绍兴麻鸭 茶油鱼干 十全大补酒

[绍兴老酒]
    提起绍兴名产,首推绍兴老酒,可称得上遐迩闻名。绍兴酒的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时期,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多年历史,兴起于残唐五代,钱#统治吴越时;而作为贡品,则是南北朝时就已变成了定制;南宋建都临安,绍兴近在京畿,绍兴酒已发达到了“城中酒垆千百所”的程度;明、清两代,已远销国外。按《山阴县志》记载:清嘉庆时,绍兴老酒被评为全国十大名酒;宣统年间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获金牌奖;以后又在全国性或世界性展览会上多次获奖。解放后,1952年,绍兴加饭酒列为全国八大名酒之一,近年来,历次评酒会上,被评为“国家名酒”,获国家质量金质奖章。现在畅销欧美、日本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绍兴老酒营养丰富,据分析,每升酒含各种氨基酸达廿一种;含高级及低沸点脂也有十多种;含以葡萄糖为主的糖类如麦芽糖,乳糖、什糖等八九种以含琥珀酸为主的有机酸达十多种。而酒精含量则只为百分之十五至二十,所以刺激性小,适量常饮,有兴奋精神,促进食欲,生津补血,解除疲劳的功效。绍兴老酒兼饮料、药用、调料于一身,具有酸、甜、苦、辣、鲜五味一体的特别风味和兼备香、醇、柔、绵、爽的综合风格,被誉为举世无双的“东方名酒”,出现在许多国家的“国宴”及大型宴会席上。

    绍兴酒品种按配方和风味分有

    元红酒:人称状元红,以酒坛外原涂有朱红色而得名。此酒酒色橙黄,透明发亮,味甘爽微苦,酒精含量16——17%,饮时宜加微温。制成“黑枣浸酒”,则会带有枣香甜味,并有健脾开胃的功效。

    加饭酒:是在元红酒基础上加料精制而成,品质优厚,风味醇美,酒色黄中带红,味带甜鲜,酒精含量为18——19%,为绍兴老酒中之上品,屡获金质奖章。可泡浸各种药材用来治病,饮用如加微温,则芳香醇口,为嗜酒者最爱喝的品种,也最畅销。

    善酿酒:它是以元红酒作为酿成的“双套酒”,酿成后还得贮藏三年方出厂销售,所以醇厚甘冽、风味奇绝,号称“美酒”,酒呈深黄色,其香芳郁,质地特浓,酒精含量为15——16%,含糖6——7%,是绍兴老酒中的珍品,赠送亲友的佳馈。

    香雪酒:此酒先用糯米饭酿成甜酒酿,拌入少量麦曲后,再用黄酒糟蒸馏出的白酒代水发酵酿成,贮藏一段时间后才应市。酒味芬芳幽香,醇和鲜甜,呈琥珀色,贮藏一段时间后才应市。酒味芬芳幽香,醇和鲜甜,呈琥珀色,浓度较大,酒精和糖的含量均在18——20%,属绍兴老酒中的高档品种。饮时不宜加温,而宜以汽水兑饮,则醇甜可口。

    鲜酿酒:是一种陈元加少量浆水和上清液配制成和甜味酒,酒精含量约15%左右,易醉易醒,为初饮酒者或不常饮者喜饮的品种,但嗜酒者嫌其甜度太大,不过瘾。所以产量少,市场上不易买到。

    竹叶青酒:这种酒以元红酒为底,加入用高度糟烧白酒浸取嫩竹叶的色素配制而成,呈淡青色,有特殊清香,味鲜爽而微苦,含酒精15——16%,宜冷饮,夏天如冰镇后饮则凉爽适口,如用鲜鱼作酒肴则更饶风味。北方人最爱吃这种酒。

    绍兴老酒按花色分则有:

    福橘酒:以橘子浸泡而得名。

    花红酒:以花红果浸泡而得名。

    桂子酒:以桂花浸泡而得名。

    枣子酒:以黑枣浸泡而得名。

    荔枝酒:以荔枝浸泡而得名。

    鲫鱼酒:以鲫鱼浸泡而得名。

………………………………
    这种花色酒,将各种果品、鱼鲜浸泡于高度糟烧白酒中,月余后取其浸液,在元红酒灌坛时加入其中,泥封贮藏。各浸泡物的香鲜气味溶于酒液内,形成各种特色风味。有的则直接洗净沥干浸入酒中,有各种健脾开胃之功能,绍兴人多用来自饮,市场上一般无售。

    除上述品种外,还有一种花雕酒。这是从古代“女儿酒”演变而来。《投荒杂录》中有一段关于女儿酒的记载:“南人有女数岁,即大酿酒,……候女将嫁,取供贺客,谓之女酒。”《浪迹续谈》中则记有:最佳者名女儿酒。相传富家养女,初弥月,即开酿数坛,直至此女出门,即以此酒陪嫁。其坛常以彩绘,名曰“花雕”。目前,花雕是一种别具一格的装璜,坛壁画有五彩缤纷的山水,栩栩如生的人物、花鸟或民间神话故事,如八仙过海、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嫦娥奔月、貂婵拜月、昭君出塞、西施浣纱等,也有用石膏塑成而加彩色的,图案富丽堂皇、烂灿夺目,惹人喜爱。古进花雕多装大坛,有五十公斤和二十五公斤等的,现在规格则有十、五、一公斤三种,多远销海外,作为上等礼品,喜庆宴会、陈列宣传所用。而玻璃瓶一市斤装的花雕,则只有商标图案了。不论哪种装磺,内贮的都是陈加饭酒而已。

    从包装角度和销路分析,则有:
    市酒:指在本地出售的绍兴老酒,各色品种都有,只是花色酒除外。而即酿即酒卖的还有一种未经煎过着色的酒叫“新酒”,酒精度很低,鲜甜可口,而不易醉,属应急或家庭小酿食用的,价格便宜,初者最宜饮之。由于过去酿酒原料糯米不足,试用粳米酿制,这种酒叫土造酒,也只供本地销售,价格低于元红酒。、

    路庄酒:即远销外埠的元红、加饭等酒,可以而久储藏、运输。

    京装:行销北方的酒。有五公斤装的“小京装”和十六公斤装的“行使”两种。

    建装:行销南方的酒。分九公斤装的“放样”和十六公斤装的“大京装”。

    加大:22.5公斤至30公斤装叫加大。

    宕大:32.5公斤以上装的老酒。

    绍兴的各种习俗,统统离不开酒,包括四时八节、婚丧喜庆,名目多达三四十种,如寿酒、喜酒、剃头酒、满月酒、周岁酒、三朝酒、上坟酒、清明酒、中秋酒、中秋酒、重阳酒、插秧酒、丰收酒、端午酒、分红酒、洗尘酒、饯行酒、团园酒、元宵酒、正月酒等等,即使平日无事,也有互访互请的“邀聚酒”等,可称得上名目繁多,无酒不行。

    因为“越酒甲天下,游人醉不归”,所以绍兴男女老少,几乎都会喝上一盅半盏,以至城乡内外,酒肆如林。大都设有曲尺柜台,板桌长凳,店面简朴,风格独特。一般酒肆外面墙上有斗大“酒”字,屋檐下悬挂“酒牌”,室内则有直的青龙匾,上写“太白遗风”或“闻香下马”“刘伶停车”等,考究的还在壁上挂有山水、人物画卷或书法条幅。盛酒器皿有用锡制酒壶或白铁皮做成的“窜筒”。半斤加饭酒,一碟茴香豆,或者三五人小聚,烫上三五斤元红、加饭,摆上七八碟兰花豆、五香豆腐干、兰花豆腐干、炒花生或花生米、咸煮笋、醺鱼、酱鸭、猪头肉、白斩鸡,还有的在饭馆中炒几个热菜下酒。从清晨到夜半,酒客无处不可以找到酒店。行路人等,在乡间村落的小酒店中,还可以立在柜台外,舀一碗酒,买一点下酒物,乐支支地呷着。现在,鲁迅路上咸亨酒店,中外游客,宾至如归,还可租顶乌毡帽,借件蓝大衫,装成“七斤”“阿Q”“孔乙已”,喝酒照相,留一个别开生面的纪念。诸如酒楼菜馆,不外乎同心楼、沈永如、荣禄春、兰香馆,冷盘热炒,各色齐全,喜庆筵席,也可包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越文化—绍兴文化—绍兴花边
【绍兴花边】用细纱编织而成。原名"万里斯",源于意大利威尼斯。清末传入绍兴,逐渐成为农村妇女的一种家庭副业,是融国外工艺与中国民族文化于一体的手工艺品。1949年,成立花边社(后易名花边厂),主产品有万缕丝花边、辫子万缕丝、镶边大套、锭织花边、机织网扣花边等。"万缕丝"和"镶边大套"先后在国内获奖。出口欧美、日本、港澳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有少量内销。
· 越文化—绍兴文化—绍兴三乌
又称“三乌文化”,这一名称由来己久。它是绍兴地方特色的一种产物,具体所指的三乌即:乌干菜、乌毡帽、乌篷船1、乌干菜——乌干莱又叫霉干菜,因其色黑故称乌干菜。一般用芥菜,尚未抽苔的白菜和油菜等腌制后晒干而成。此菜味道鲜美、吃了开胃,夏天用它做汤佐餐,还有消暑防痧之效,据说多年陈的干菜效果更佳。乌干菜加淡笋,经过加工,称为“干菜笋”,亦有的称“笋干菜”的,用它蒸猪肉,是一道典型的绍兴家乡菜——“霉干菜蒸肉”,当地人则称为“干菜毗猪肉”。此菜肉血红亮、油而不腻,菜含肉油,肉沾菜香,越蒸越糯,其味甚鲜。据传此菜系明代徐文长所首创。2、乌毡帽——该帽因色黑、顶圆、有卷边而得名。用的原料是纯羊毛、染色、干燥、修整等工艺比较讲究,生产过程较复杂,先后要经过三十几道工序。它有隔热、保暖、御寒、避雨、遮阴、当坐垫、防止外伤、不易受潮等多种用途。过去小城镇及农村的男子人人头上都爱戴此帽,夏天戴了凉,冬天戴了热...
· 越文化—绍兴文化—绍兴的桥
绍兴境内水道纵横,有“水乡”、“水城”之誉。因水而有桥,因桥必有景,美名“桥乡”。据1893年绘制的《绍兴府城衢路图》所示,当时城内有桥梁229座,城市面积7.4平方公里,平均每0.0231平方公里就有桥一座,与世界文明的水城意大利威尼斯相比较,为该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站前的桥梁密度的45倍(该城面积为567平方面积,当时有桥378座,现仅存桥76座),为清末时苏州城内桥梁密度的2倍(苏州城内面积21平方公里,清末有桥310座),石桥连街接巷,五步一登,十步一跨,真可谓是“无桥不成市,无桥不成路,无桥不成村”。绍兴桥梁量多面广,据1993年底统计,全市有桥10610座,誉为“万桥市”。在这众多桥梁中,古桥占有很大比例,是国内保存古桥品类、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自适应于小江小河的木梁桥、木拱桥,到适应于大江大河的浮桥,继而发展到梁桥、三边形桥、五边形桥、七边形桥、半圆形石拱桥、马蹄形石拱桥、椭圆...
· 越文化—绍兴文化—绍兴的灶头
江南比较重视灶间。灶间里的灶头,体量大,功能也比较复杂,一般做得十分考究。其中绍兴民居中的灶头尤为讲究。绍兴家宅中的灶头,分“灶上”和“灶下”两部分,炒菜时须两个人合作,掌勺的在“灶上”,副手则在“灶下”烧火。灶台高约一米余,一般规模的人家用两口锅,叫双眼灶,长度大约一米半。大家会有三口锅,叫三眼灶,长度则可达两米许。这种灶往往在两只锅之间,一前一后有两口很小的锅,叫“汤锅”,烧热水用来洗脸洗碗。但汤锅不用特意去烧。烧饭做菜时的热量就够了。绍兴人有句谚语:“镬里不滚,汤锅里先滚。”意思是说锅里的水未开,汤锅里的水先开了,借意是当事人不说,边上人先开口帮腔,有爱管闲事之意。绍兴人比较节俭,平时往往不特意炒菜,多是烧饭带蒸菜。锅里烧饭,锅上放“饭架”(用竹或木做成的架子),可以把一碗碗的鱼、虾、蔬菜、豆制品之类都放在上面蒸。饭烧好了,菜也熟了。有的用两层饭架,菜碗上再放饭架,上面再放菜碗,堆得...
· 越文化—绍兴文化—绍兴锡箔
【绍兴锡箔】俗称?箔。据传始于明初洪武年间,先由"罪人"制造。故旧时箔铺门前均系木栅,上钉竹片,并串有铁链,形同牢门。后逐渐成为绍兴民间的一大产业。箔业发展甚快,至民国时期,绍兴城内几乎半数人从事此业,故有"锡半城"之称。1949年后,城内箔庄、箔坊相继停业。1979年,为适应外贸需要,复建绍兴箔庄。产品除少量内销外,多由香港转销日本、新加坡和美国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