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文化—绍兴文化—新昌调腔
新昌调腔,又名“新昌高腔”。调腔一名最早见于明末清初绍兴人张岱《陶庵梦忆》:“朱楚生,女戏耳,调腔戏耳。”“女戏”,是指唱调腔的女戏子。调腔,绍兴人称为高腔,以其“不托管弦、徒歌干唱、人声帮接、锣鼓伴奏”为其演唱特点。明末至清中叶,调腔与昆腔一起在绍兴盛行。清末,昆腔趋向衰落,而调腔独受宁、绍、温、台一带观众欢迎。李慈铭《越缦堂日记》载,咸丰、同治间,绍兴城里有“群玉班”,新昌先后有“老凤台”、“凤舞台”、“大通元”,俗称有“十二副半”调腔班,从业人员达200人。至抗日战争开始,兵荒马乱,绍兴调腔趋向衰落,调腔演员加入乱弹班演出,而新昌调腔一枝独秀。建国后,新昌成立了高腔剧团,虽历经曲折,但仍活跃于当今舞台。
调腔演出剧目丰富,约有150多个传统剧目,分“古戏”和“时戏”两类。“古戏”包括早期南戏如《琵琶记》、《拜月亭》等,也有承袭元杂剧、明清传奇和民间流行的剧本,如《汉宫秋》、《单刀赴会》、《牡丹亭》、《玉簪记》、《昭君出塞》等;时戏大多由乱弹剧目改编,剧目有《龙凤图》、《闹九江》、《双狮图》等。新昌调腔音乐可分为剧唱音乐和场面音乐两部分。剧唱音乐由文(唱辞)乐(唱腔)两者构成。剧唱的文体以曲牌为基本结构单位,今存有曲牌近300支。曲牌有“律曲”和“俚曲”两类,“律曲”曲牌名目见于词曲谱,即有词曲曲牌,如[点绛唇][风人松]等,又有曲曲牌如[喜适莺]、[新水令)等,也有南曲曲牌的[一江风]、[桂枝香)和[六么梧桐]、[玉山颓]等。在浙江各路调腔曲牌中,新昌调腔曲牌最为丰富。新昌调腔角色行当分为三堂:白脸堂有正生、老生、小生、副末四种角色;花脸堂有大花脸(净)、二花脸(副净)、小花脸(丑)3种角色;旦堂有正旦、贴旦、小旦、老旦、五旦等五种角色,俗称12类角色,分工细密。调腔剧种古老,却少有文字记载,多数艺人生平不详,其中著名演员有生角的王培海、净角的潘、丑角的杨庆贤和旦角的潘奎柱等。
新昌调腔表演有丰富的程式技巧,即使表演现代生活,也具有一定的活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