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文化—浙江九千年—跨湖桥文化(序)
2004年12月17日下午,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教授、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严文明代表参加“跨湖桥遗址考古学术研究会”的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8所大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等11家权威的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机构的35位专家学者,宣布跨湖桥遗址所代表的文化类型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一种独立考古学文化——跨湖桥文化。
这意味着“跨湖桥文化”作为一个全新概念,成了中国考古界的一个共识,与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马家浜文化等全国数十个考古文化概念并驾齐驱。浙江文明史因此前移1000年,杭州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而将浙江先民的文明史推进到8000年前。
跨湖桥文化中最神秘的一点,就是它作为文化的独特性,与河姆渡文化等有没有传承关系?这些浙江人的先祖从哪里来?遭遇海侵后又去了哪里?
湘湖地区的考古发掘中,以釜、钵、圈足盘、罐为代表的陶器群,不见于江南其他新石器遗址的特殊性器物如线轮等,都说明了跨湖桥文化类型的独特性。其土的陶器,甚至比晚了1000年的河姆渡更为先进。它所在的萧山湘湖地区,与河姆渡文化只有百里之遥,但两处文化偏偏没有传承关系,这超出了原有对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文明的理性期待。
下孙,真的让浙江文明早了1000年。它还透出隐约的信息告诉我们,人类文明的秘密,将是一个难以预测的话题。
钱塘江南岸,有名邑萧山,属古越地。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建县,称余暨,东吴黄武年间改为永兴。相传越王为强吴所迫,只剩少数兵卒驻留在县西一里的西山上,四顾萧然,所以称该山为萧山,又叫萧然山。唐以山名号邑,萧山县名由此而来。
萧山中部,有一个著名的湖泊,叫湘湖。湘湖地处两列西南、东北走向的山系之间,东列曰石岩山、萧山,西列曰石檀山、东山头、美女山、城山。其迹始载于《水经注》,又叫西城湖。湘湖的南、北部还有相互通连两个湖泊,为临浦和渔浦。三湖南承浦阳江之泻泄,北有杭州湾海潮侵袭,人类在此生存繁衍,治水防涝为必用之功。万历《绍兴府志》载,这一带的堤塘“从古有之,不知其始”,盛唐诗人称临浦为“陂泽”,即其一证。湘湖曾为低洼农田,但经常受浸,史称北宋政和二年二年(公元1112年)围堤成湖,仅可视作一次确凿可靠的记载,凡此几度,不可考也。
跨湖桥遗址发现于湘湖湖底,从叠压在遗址之上数米厚的湖相淤积层判断,遗址直接因水淹而废弃。前面我们对千余年以来这一带的环境变迁作了大致梳理,其中的水文特征或可推至新石器时代,这对我们了解跨湖桥遗址是有益的。
人事沧桑,大千变幻。当明人张岱来到僻处萧然、舟楫罕至的湘湖,惊叹其“腼腆羞涩,犹及见未嫁之处子”时,这位意气隽永的读书人大约不会想到湖底沉埋着一处远古遗址,否则肯定不会生出如此风雅之思,倒有可能诞生另一部《桃花源记》了。
那么,让我们开始跨湖桥的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