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越文化—浙江九千年—跨湖桥文化·发现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79
转发:0
评论:0
越文化—浙江九千年—跨湖桥文化·发现,  跨湖桥为上湘湖与下湘湖之间的葫芦颈地带一座跨连东西两岸的古桥,桥头是湘湖村。

   跨湖桥为上湘湖与下湘湖之间的葫芦颈地带一座跨连东西两岸的古桥,桥头是湘湖村。
  进入公元二十世纪后,湘湖已名存实亡。有趣的是,古湘湖湖底千百年来形成的淤泥,成为制造砖块的优质原料。上世纪五十年代,这里建有杭州砖瓦厂,成为一家效益不错的国营企业。当然,副产品是挖出了一个个巨大的取土坑。这些连片的大坑灌水后,给人一种“前度湘湖又重来”的遐想,但在厂房与烟囱的挤攘下,再也觅不到张岱眼中的“处子”之态了。
  1970年前后的某一天,湘湖村的村民听到一个消息:杭州砖瓦厂要在冷饭滩附近设立一个新的取土点。消息一传开,湘湖村民连夜突击,就地围堤抽水,抢占阵地。这则传奇式的故事至少说明一个事实,当时冷饭滩一带属于无法正常耕种的沼泽地带,取土的第一步必须围堤抽水。与后来我们找到的一张民国十六年的湘湖图比较,半个多世纪的环境地貌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这是旧湘湖存在过的影子。
  那一晚,一家新的砖瓦厂诞生了,这就是后来的萧山城厢砖瓦厂。三十年中,它见证了跨湖桥遗址的发现、发掘,见证了历史与现实矛盾冲突,见证了文明社会的价值趋向,最后因跨湖桥遗址而废弃。
  最早走近跨湖桥遗址的是杭州砖瓦厂的一位厂医,名叫陈中缄。没人考证过陈医生什么时候成为一位业余的文物爱好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的夫人与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牟永抗先生的夫人一道供职于萧山临浦医院,彼此有过交往。
  一个秋天的傍晚--这里只能通过虚拟--陈医生走出医务室,在夕阳的余辉里,登上跨湖桥向南眺望,看见一个工人拉着一车砖坯突地从地平线上冒了出来,他一惊,才记起已有较长时间未去那家新开的砖瓦厂,没想到挖得这么深了!他决定过去看看。--陈医生多年来养成了一种习惯,那就是巡视湘湖一带砖瓦厂取土坑,饶有兴致地寻找着一样东西,路人视作破烂,他称为文物。--他远远看到土坑深处的黑泥层里有一个发光体,走近一看,是一片表面锃亮的黑陶片,但他很快发现旁边更吸引人的东西,一件完整的石器。他断定这些东西是黑土层里出的,然后瞄瞄上面厚厚的灰色淤土,直觉到年代的久远。他可能已从牟先生那里知道石器时代的概念了,不过那时习惯叫原始社会。他兴奋地感到自己又有了新的发现。
  从此陈医生一有空暇,就过去转转,几乎必有所得。
  三十年后,陈医生的儿子带领我们爬过荆棘丛生的土墙、翻进他们那座荒弃多年的旧宅,在一个靠墙的布满蛛网的木架子上,看到了数十件当年采集的石器和骨角器。据说更多的已经散失,其中包括一件刻有双鸟图纹的骨器。
  陈医生已经去世多年。从他儿子那儿得知,发现的当初,向县文物部门报告过,没有回应。我们不可能去追究那个时代,有兴趣回味这段插曲,实在是因为设使发现的当初就对跨湖桥遗址进行发掘,那就很可能掩过河姆渡遗址的光芒,东南地区的史前历史很可能是另一种写法了!
  湘湖底出古物的消息,毕竟还是在附近的村民中间慢慢传开。
  十年以后,一个叫郑苗的小学生,开始对这些出土物发生兴趣,看到一些精致奇特的,便拣回家里。作为放学以后习惯在砖瓦厂附近转悠玩耍的许多学生子中的一个,他很快发现这些东西似乎挖不完,每天都有新玩意出土。后来读中学、大学,他仍然关注着这个“谜”,有一次还看到过一只小木船……,直到他将他的发现告诉了一位老师。
  1990年5月30日,萧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接到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萧山分校巫灵霄老师打来的电话,告知有位学生在湘湖捡到了文物。文管办的倪秉章、施加农立刻赶到电大,通过班主任胡建功老师找到那位学生,也就是郑苗。看到郑苗出示的一些石器、骨器,倪、施两位当即约定去现场踏勘。
  第二天下午,倪秉章、施加农在郑苗的带领下来到城厢砖瓦厂的取土现场。现场一片狼籍,随处可以见到陶片、兽骨。凭着职业的敏感,他们马上发现挂在取土坑剖面上的文化层堆积。
  跨湖桥遗址在迟到近二十年后,终于被正式发现。
  1990年6月14日,接到遗址信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委派芮国耀、杨楠到萧山……
  这一年的冬天,跨湖桥遗址第一期发掘拉开了帷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越文化—浙江九千年—跨湖桥文化(序)
2004年12月17日下午,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教授、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严文明代表参加“跨湖桥遗址考古学术研究会”的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8所大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等11家权威的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机构的35位专家学者,宣布跨湖桥遗址所代表的文化类型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一种独立考古学文化——跨湖桥文化。这意味着“跨湖桥文化”作为一个全新概念,成了中国考古界的一个共识,与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马家浜文化等全国数十个考古文化概念并驾齐驱。浙江文明史因此前移1000年,杭州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而将浙江先民的文明史推进到8000年前。跨湖桥文化中最神秘的一点,就是它作为文化的独特性,与河姆渡文化等有没有传承关系?这些浙江人的先祖从哪里来?遭遇海侵后又去了哪里?湘湖地区的考古发掘中,以釜、钵、圈足盘、罐为代表的陶器群,不见于江南其他新石器遗址的特殊性器物如线...
· 越文化—浙江九千年—跨湖桥文化·未了的谜局
跨湖桥遗址最后毁于水灾,这一点是明确的。有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第二批碳十四测定标本的其中一个采自第②层,即遗址上部的淤泥中,具体位置离遗址层面不到0.5米,测定的年代相当于遗址晚期。由于淤泥层属于十分细腻的湖相沉积,可以肯定,这根木头是在水的作用下就地上浮起来的。距今7000年之际,浦阳江下游的环境明显恶化了。我们在湘湖周围地区观察了许多剖面,有的是主动性探掘,更多的是依靠现成的砖瓦厂取土坑,发现这层淤泥分布极广。这次大规模的水淹对跨湖桥文化的前途带来了根本性的影响。很显然,跨湖桥遗址的发现仅是一个开头,最终的结果有赖于两个问题的解答,第一,后续文化的去向?第二,同时期同类型其它遗址的分布。据地质水文资料载,全新世初期开始,东海大陆架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海侵,在距今1.2万年前后,海岸线处于现在的海拔–110米的位置上,到1.1万年前后上生到–60米,到了8000年前,海面更上升到–5米。这次...
· 越文化—浙江九千年—跨湖桥文化·余响与再生(一)
跨湖桥遗址如一支土笋,它被石墙压伏在地下,但偏要拱起头来。人们似乎缺少勇气去直面裂痕初露的现实,但忍不住要惦记着它。1994年河姆渡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王明达先生质疑河姆渡文化与宁绍平原的地域对应关系,认为应该将萧绍平原分离出来。其中的缘由,不能不说与跨湖桥遗址的有密切关系。1996年,贯穿浙江东西的交通大动脉——杭金衢高速公路列入建设计划,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沿线地下文物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在与萧山接壤地带发现诸暨楼家桥遗址。1999年春至2000年夏,楼家桥遗址连续举行三期发掘,发掘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这对一个并未有特殊发现的普通遗址,待遇可谓异乎寻常。这种执著与坚持的背后,就是一种跨湖桥情结。楼家桥遗址的下层的碳十四年代测定数据可达距今6500年,内涵包括河姆渡文化早期最典型的夹炭陶绳纹带脊釜,但炊器的主要形态是鼎,而且是浙江地区前所未见的带扉棱足鼎,地域特点十分明显。尽管与跨...
· 越文化—浙江九千年—跨湖桥文化·荡开的涟漪(一)
研讨会成熟的标志件是2001年11月初,北京大学文博学院碳十四实验室的第二批测定数据出来。检送标本为2001年出土的木块,数据排列是T0410湖Ⅲ层6585±90年;T0411湖Ⅲ层6970±100年;T0410⑧层6450±90年;T0511湖Ⅳ层66110年;T0410⑹层6180±90年;T0510②层6370±120年;经过树轮校正,年代大致在距今8000年至距今7200年间。同时,1990年H22出土、补送北京大学实验室的橡子标本的测定数据也已出来,为6800±170年,树轮校正后为距今8000年。这些数据虽稍晚于国家海洋局所做的第一批数据,但在整体上已经突破了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年的上限。当初对跨湖桥年代质疑的一个民间的、也许更具实质性的理由是国家海洋局二所实验室对考古实践缺乏知识,测定数据不准确。现在最具权威的北京大学复证了跨湖桥遗址的年代,大约再也没有猜忌的理由了!200...
· 越文化—浙江九千年—跨湖桥文化·余响与再生(二)
那一天是12月25日,大雾。蒋乐平乘16路公交车约在8∶30分在跨湖桥站下车,十步之外不辨人形。由于路生,只是根据大致方向寻找遗址,走叉了路,后来是凭高声叫喊与小夏呼应上的。后来想,这是不是跨湖桥遗址从云遮雾罩中重新登场的序曲呢?当天上午,王屹峰闻讯赶到现场。两人十分兴奋,找到砖瓦厂罗厂长,得知这块地方已列入冬天的取土计划。实际上,已转制为私营企业的城厢砖瓦厂在允许的征地范围内,主要也剩下这一块取土场了!两天后,蒋乐平、王屹峰与博物馆业务副馆长施加农一起来到遗址现场,正式向砖瓦厂交涉,三方约定第二年春夏之际进点发掘,发掘前停止取土。2001年5月23日,由蒋乐平、郑建明、孟国平、张海真、夏朝日、胡少波、张农、屈学芳组成的考古队从浦江上山遗址工地赶到萧山,进驻跨湖桥。萧山博物馆王屹峰亦参加进来。发掘原初布有10×10米探方五个。后来发现遗址在这一位置已显消失之势,便放弃东部探方的发掘,将重心...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