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越文化—浙江九千年—跨湖桥文化·余响与再生(二)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57
转发:0
评论:0
越文化—浙江九千年—跨湖桥文化·余响与再生(二),那一天是12月25日,大雾。蒋乐平乘16路公交车约在8∶30分在跨湖桥站下车

  那一天是12月25日,大雾。蒋乐平乘16路公交车约在8∶30分在跨湖桥站下车,十步之外不辨人形。由于路生,只是根据大致方向寻找遗址,走叉了路,后来是凭高声叫喊与小夏呼应上的。
  后来想,这是不是跨湖桥遗址从云遮雾罩中重新登场的序曲呢?
  当天上午,王屹峰闻讯赶到现场。两人十分兴奋,找到砖瓦厂罗厂长,得知这块地方已列入冬天的取土计划。实际上,已转制为私营企业的城厢砖瓦厂在允许的征地范围内,主要也剩下这一块取土场了!两天后,蒋乐平、王屹峰与博物馆业务副馆长施加农一起来到遗址现场,正式向砖瓦厂交涉,三方约定第二年春夏之际进点发掘,发掘前停止取土。
  2001年5月23日,由蒋乐平、郑建明、孟国平、张海真、夏朝日、胡少波、张农、屈学芳组成的考古队从浦江上山遗址工地赶到萧山,进驻跨湖桥。萧山博物馆王屹峰亦参加进来。
  发掘原初布有10×10米探方五个。后来发现遗址在这一位置已显消失之势,便放弃东部探方的发掘,将重心西移,但西侧已近砖瓦厂的取土坑,范围已十分狭窄。最后的实际发掘面积400平方米。
  遗址堆积分十一个层位,①层为表土;②层深厚的青灰色淤土,③~⑨及下面的湖相沉积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层。文化层的土色、土质淤黑肥沃,遗物极为丰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越文化—浙江九千年—跨湖桥文化·余响与再生(一)
跨湖桥遗址如一支土笋,它被石墙压伏在地下,但偏要拱起头来。人们似乎缺少勇气去直面裂痕初露的现实,但忍不住要惦记着它。1994年河姆渡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王明达先生质疑河姆渡文化与宁绍平原的地域对应关系,认为应该将萧绍平原分离出来。其中的缘由,不能不说与跨湖桥遗址的有密切关系。1996年,贯穿浙江东西的交通大动脉——杭金衢高速公路列入建设计划,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沿线地下文物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在与萧山接壤地带发现诸暨楼家桥遗址。1999年春至2000年夏,楼家桥遗址连续举行三期发掘,发掘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这对一个并未有特殊发现的普通遗址,待遇可谓异乎寻常。这种执著与坚持的背后,就是一种跨湖桥情结。楼家桥遗址的下层的碳十四年代测定数据可达距今6500年,内涵包括河姆渡文化早期最典型的夹炭陶绳纹带脊釜,但炊器的主要形态是鼎,而且是浙江地区前所未见的带扉棱足鼎,地域特点十分明显。尽管与跨...
· 越文化—浙江九千年—跨湖桥文化·余响与再生(五)
这个夏天的另一热是新闻媒体。由于跨湖桥遗址“8000年”的时间背景,报纸、电(视)台从一开始就给与了充分关注。这种抄作的好处,就是赢的地方政府特别的重视,特别是萧山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浙江第一”的无论在哪个领域都无法抗拒。但又有一种朦胧的感觉,这“第一新娘”尚未明媒正取,那么如何弥补这个不足呢?从考古发掘的角度讲,这次发掘最明显的收获是陶器方面。后来在整理过程中修复的陶器达一百五十余件,但在发掘现场,修复工作已初见成效,显露出比上次发掘更全面、完整的一面。在许多方面对发掘者产生认识上的震撼力。第一是陶器制作的精致程度。除器形规整匀薄外,主要指彩陶与黑光陶工艺。彩陶保存的鲜艳程度,可能比不上前次发掘,但由于发现的完整或较完整的器物较多,彩陶的分布位置及组合形态看得更分明了。彩的形态分为厚彩与薄彩两种,都施于均匀细腻的陶衣上。薄彩一般见于圈足盘(豆)的内壁,有红、黄、黑诸色,从口沿向内垂挂的...
· 越文化—浙江九千年—跨湖桥文化·余响与再生(三)
发掘进行中,考古队慢慢体味到发掘区的文化层堆积特性:(1)地层堆积虽也存在土色土质的变化,但基本呈深黑色;(2)没发现普通意义上的遗迹现象,如灰坑等;(3)江南地区史前遗址普遍存在依山面水的分布特点,跨湖桥遗址整体依托在西北山体向东南延伸的缓坡地带,这次发掘的位置在远山近水一侧。根据对楼家桥遗址观察的比较分析,地层土质淤黑,往往与低湿浸水的形成环境关系密切。因此作出了一种整体性的认识判断:遗址的居民保持一种向临水低湿一侧倾倒生活垃圾的习惯,这次发掘的位置恰巧就遇到了这个“垃圾区”。发掘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这一认识。地层中遗物十分丰富,动物遗骸总是成堆出现,层位现象也符合从西向东的堆积机理。如T0410⑧层发现大面积密集分布的橡子壳,橡子壳总是半瓣分开,数片叠合,有意思的是,橡子壳堆积的附近发现一件残破的簸箕,簸箕带边骨,篾编工艺相当成熟。乍一见,就会感觉到数千年的时间是静止的。簸箕与橡子壳——...
· 越文化—浙江九千年—跨湖桥文化·余响与再生(六)
黑光陶一般见于豆、罐两类器物,由于浙江晚期新石器时代有著名的良渚文化泥质黑皮陶,初见很容易相混,其实胎质完全不同,外露的光泽也是不一样的,但这种混淆至少说明在陶艺效果上不分仲伯。这种黑光的表面形态同样反映在一批外红内黑的器物上,如钵类器,内壁十分光亮,为江南其它考古学文化所不见,显然除了应用一般意义上的还原焰烧造技术外,还经过精心的打磨。器物上常见周正的弦纹、棱纹,分明使用了轮制技术,对于跨湖桥遗址所在的那个年代,接受这一事实至少是对旧有观念的一大挑战,因为以往的认识是在距今6000多年才有慢轮修正术。令人惊讶的是,在一件外红内黑的陶器的口沿部位发现用粘合剂进行修补的证据,粘合剂呈暗黄色,用料成分尚是一个谜。第二是完全陌生的陶器群组合。从器名上看,不外釜、罐、钵、豆(圈足盘)、甑几种,但形态完全是新的,如钵型釜、扁腹双耳罐、盅型钵、双腹豆。第三是纹饰的丰富与成熟。拍印的方格纹在浙江地区的新...
· 越文化—浙江九千年—跨湖桥文化·余响与再生(四)
遗址出土的石器很有特色,器形主要有斧、锛、凿,还见有极少量的镞、石片形刀、石杵、磨盘等。石质多为青灰色的硬质沉积岩,附近地区无法找到这种岩材,应该从远方交换得来。1990年发掘时,遗址曾出土许多外缘有一周凹槽的小陶饼,当时称它为网坠形器,有研究者认为它是一种耳铛,这次发现其外槽多缠绕有线圈,显然别有它用。T0411⑧层还发现一件稍有残缺的绳纹小陶釜,口径11.3厘米,高8.8厘米,外底有烟火熏焦痕,器内盛有一捆形相一致的植物茎枝,不间泥巴地粘连在一起,长度约5至8厘米,单根直径一般在0.3至0.8厘米间,共约三十余根,纹理结结节均很清晰,出土时头尾整齐地曲缩在釜底。从现象观察,当属因故(陶釜烧裂)丢弃的煎药。遗址还出土了极为丰富的动物骨头,动物群似比河姆渡遗址简单,计有鹿、猪、牛、狗、獾、鹰、鹈鹕、鳄和豚(鲸)等种属。猪、牛等动物的牙齿磨损度普遍较高,这是跨湖桥人肉食大多来自于狩猎的证据,...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