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越文化—浙江九千年—跨湖桥文化·荡开的涟漪(一)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05
转发:0
评论:0
越文化—浙江九千年—跨湖桥文化·荡开的涟漪(一),  研讨会成熟的标志性事件是2001年11月初,北京大学文博学院碳十四实验室的第

   研讨会成熟的标志件是2001年11月初,北京大学文博学院碳十四实验室的第二批测定数据出来。检送标本为2001年出土的木块,数据排列是T0410湖Ⅲ层6585±90年;T0411湖Ⅲ层6970±100年;T0410⑧层6450±90年;T0511湖Ⅳ层66110年;T0410⑹层6180±90年;T0510②层6370±120年;经过树轮校正,年代大致在距今8000年至距今7200年间。同时,1990年H22出土、补送北京大学实验室的橡子标本的测定数据也已出来,为6800±170年,树轮校正后为距今8000年。这些数据虽稍晚于国家海洋局所做的第一批数据,但在整体上已经突破了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年的上限。
  当初对跨湖桥年代质疑的一个民间的、也许更具实质性的理由是国家海洋局二所实验室对考古实践缺乏知识,测定数据不准确。现在最具权威的北京大学复证了跨湖桥遗址的年代,大约再也没有猜忌的理由了!
  2001年,跨湖桥遗址第二次发掘资料在萧山博物馆祗园寺进行整理工作。整理期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许多专家都应邀前来参观指导。这里有必要提及一种十分有趣的认识倾向,或者叫作一种感觉,就是大家有意无意忽略了遗址近千年延续关系,“主观性”地认定遗存内容早晚变化不大,同时把这种现象与封闭状态的文化环境联系起来。这种假设的意图很明显,就是为了解释跨湖桥遗址在延续近千年后没有或者很少对浙江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发生扩张性、后续性影响,成为一种孤独性的文化现象。
  2002年3月27日,北京大学、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民族大学、中国文物报、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苏省南京市文化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会聚萧山,为跨湖桥遗址把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越文化—浙江九千年—跨湖桥文化·荡开的涟漪(二)
会议的中心是是跨湖桥遗址出土遗物的展示现场。专家们显然都一时无法适应眼前的一切,只见先生站在按层位摆好文物架子前,一件件地看着修复好的陶器,长时间未置一词;严文明先生则坐在陶片堆中的小凳子上,神色极为凝重。从湖南来的裴安平先生是唯一一位除北京外不与浙江接壤的省区专家,他是作为跨湖桥遗址的“亲戚”专门请来的,因为洞庭湖地区的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因素与跨湖桥遗址具有一定的比较性,但裴先生显然有些懵:一句话,是似而非。考古学家被无情地置身于洞穿8000年的聚光灯下。讨论的焦点看似跨湖桥遗址的年代,问题的症结其实是因缺乏比较性而带来的陌生感。由于一些显而易见的偏早因素,如不见鼎足、平底器少见,放在江南的史前大环境中,年代的下限不可能晚于距今6300年。但许多专家都感觉到遗址内涵有些“杂”,有可与石门皂市等遗址相比较的早期因素,如双耳罐、指甲纹、彩陶等;也有一些似乎较晚的东西,如双腹豆、方格纹罐,特...
· 越文化—浙江九千年—跨湖桥文化·荡开的涟漪(四)
从总体上,各路专家、学者都充分肯定了跨湖桥遗址是一种崭新的发现,器物群基本组合、制陶技术、彩陶风格等,皆不同于浙江境内任何一支已知考古学文化。但专家者,知识之权威也,跨湖桥遗址中“未知”的成分居多,因此观点也大多偏于推理、猜测,态度十分谨慎。赵辉先生最后草就的一份纪要客观地反映会议的讨论意见,后来全文刊发于《中国文物报》。跨湖桥遗址最基本的收获总结为两点。第一点。跨湖桥这种面貌迥异的遗存出现在距离河姆渡遗址、马家浜遗址都很近的地方,充分说明浙江境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情况绝非以前认识的那么简单,应该有多个源流谱系。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将成为今后研究中一个重要课题。第二点。跨湖桥遗址的发现,第一次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考古学问题直接联系起来了,对日后整体上研究长江流域的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 越文化—浙江九千年—跨湖桥文化·荡开的涟漪(三)
但对跨湖桥遗址整体性的怀疑是显然缺乏科学的证据。跨湖桥遗址发掘两次,均确认了地层的原生性质,由于遗址埋没在深厚而纯净的湖相淤土层下,没有更早期或更晚期遗存的相互叠压。而且,这些所谓的晚期因素在附近地区根本不存在。至少在距今6000年后,浦阳江下游的史前文化在主体上已经纳入我国东南地区统一化的文明进程,物质文化的基本形态稳定下来,可以屏除例外的存在。从逻辑上讲,一个地方出现了奇特、陌生的文化现象,时间越早、越集中则合理,拖拉越长、越晚则悖理,因为文化融合、趋同是基本的发展方向。实际上,跨湖桥桥遗址的陶器如果抽去“方格纹”等抽象性概念,在制陶风格与陶胎特征上是非常统一的,例如,炊器陶质为夹炭含砂,其它器物均为风格极其一致的泥性夹炭陶。研讨会的主题逐渐从具体问题扩展为考古学发展一般问题。应该如何看待新发现?如何摆脱模糊的经验主义羁縻?吴汝祚先生回忆河姆渡遗址、裴李岗遗址发现的经过,当初也是疑虑、...
· 越文化—浙江九千年—跨湖桥文化(序)
2004年12月17日下午,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教授、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严文明代表参加“跨湖桥遗址考古学术研究会”的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8所大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等11家权威的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机构的35位专家学者,宣布跨湖桥遗址所代表的文化类型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一种独立考古学文化——跨湖桥文化。这意味着“跨湖桥文化”作为一个全新概念,成了中国考古界的一个共识,与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马家浜文化等全国数十个考古文化概念并驾齐驱。浙江文明史因此前移1000年,杭州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而将浙江先民的文明史推进到8000年前。跨湖桥文化中最神秘的一点,就是它作为文化的独特性,与河姆渡文化等有没有传承关系?这些浙江人的先祖从哪里来?遭遇海侵后又去了哪里?湘湖地区的考古发掘中,以釜、钵、圈足盘、罐为代表的陶器群,不见于江南其他新石器遗址的特殊性器物如线...
· 越文化—浙江九千年—跨湖桥文化·余响与再生(一)
跨湖桥遗址如一支土笋,它被石墙压伏在地下,但偏要拱起头来。人们似乎缺少勇气去直面裂痕初露的现实,但忍不住要惦记着它。1994年河姆渡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王明达先生质疑河姆渡文化与宁绍平原的地域对应关系,认为应该将萧绍平原分离出来。其中的缘由,不能不说与跨湖桥遗址的有密切关系。1996年,贯穿浙江东西的交通大动脉——杭金衢高速公路列入建设计划,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沿线地下文物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在与萧山接壤地带发现诸暨楼家桥遗址。1999年春至2000年夏,楼家桥遗址连续举行三期发掘,发掘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这对一个并未有特殊发现的普通遗址,待遇可谓异乎寻常。这种执著与坚持的背后,就是一种跨湖桥情结。楼家桥遗址的下层的碳十四年代测定数据可达距今6500年,内涵包括河姆渡文化早期最典型的夹炭陶绳纹带脊釜,但炊器的主要形态是鼎,而且是浙江地区前所未见的带扉棱足鼎,地域特点十分明显。尽管与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