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越文化—浙江九千年—跨湖桥文化·未了的谜局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77
转发:0
评论:0
越文化—浙江九千年—跨湖桥文化·未了的谜局,  跨湖桥遗址最后毁于水灾,这一点是明确的。有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第二批碳十四测定

   跨湖桥遗址最后毁于水灾,这一点是明确的。有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第二批碳十四测定标本的其中一个采自第②层,即遗址上部的淤泥中,具体位置离遗址层面不到0.5米,测定的年代相当于遗址晚期。由于淤泥层属于十分细腻的湖相沉积,可以肯定,这根木头是在水的作用下就地上浮起来的。
  距今7000年之际,浦阳江下游的环境明显恶化了。我们在湘湖周围地区观察了许多剖面,有的是主动性探掘,更多的是依靠现成的砖瓦厂取土坑,发现这层淤泥分布极广。这次大规模的水淹对跨湖桥文化的前途带来了根本性的影响。很显然,跨湖桥遗址的发现仅是一个开头,最终的结果有赖于两个问题的解答,第一,后续文化的去向?第二,同时期同类型其它遗址的分布。
  据地质水文资料载,全新世初期开始,东海大陆架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海侵,在距今1.2万年前后,海岸线处于现在的海拔–110米的位置上,到1.1万年前后上生到–60米,到了8000年前,海面更上升到–5米。这次海侵在7000年—6000年达到高峰,包括会稽山脉在内宁绍平原周围地区,沦为一片浅海。陈桥驿先生认为这次海侵直接导致河姆渡文化的衰落与迁徙。从时间与事件两方面看,这一结果更适用与跨湖桥遗址。河姆渡文化在距今6000出现断裂,跨湖桥遗址提前近千年,原因可能是钱塘江、浦阳江泛滥加速这一带环境的恶化,今日凶猛的钱江或可证明这一点。
  跨湖桥遗址延续近千年,人类本身的繁衍及其生存要求都注定周围地区存在同时期同类型的遗址。跨湖桥遗址依托的原始地面低于海平面约0.5米,这应该是个启示,遗址群的最有可能隐没在地面深处,而这些位置的现今地貌大多是农田水泽,不易被破坏,也难有意外的发现。奇怪的是,湘湖一带砖瓦厂很多,提供的破坏面却没有提供有关的直接信息,当地村民的传说中也只有跨湖桥遗址附近、也就是上湘湖与下湘湖连接的葫芦颈地带出土过类似的遗物,不同于河姆渡遗址周围的遗址密集度。其中的原因或许也只能从水文条件的复杂性中去寻找。顾颉刚先生提出会稽一带的自然环境最契合大禹治水的历史条件,并从中演绎出“禹是南方民族神话中的人物”的著名论断。如果我们将这段神话当作史实来看,那么跨湖桥遗址大约不幸落在治水无为的鲧的时代,这位英雄父亲疲惫而无奈的愁容,或者就是跨湖桥遗址结局的写照吧!
  “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我们祈祷,跨湖桥的后人找到了更安全的归宿,跨湖桥的故事有一个更完美的结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越文化—浙江九千年—跨湖桥文化(序)
2004年12月17日下午,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教授、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严文明代表参加“跨湖桥遗址考古学术研究会”的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8所大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等11家权威的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机构的35位专家学者,宣布跨湖桥遗址所代表的文化类型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一种独立考古学文化——跨湖桥文化。这意味着“跨湖桥文化”作为一个全新概念,成了中国考古界的一个共识,与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马家浜文化等全国数十个考古文化概念并驾齐驱。浙江文明史因此前移1000年,杭州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而将浙江先民的文明史推进到8000年前。跨湖桥文化中最神秘的一点,就是它作为文化的独特性,与河姆渡文化等有没有传承关系?这些浙江人的先祖从哪里来?遭遇海侵后又去了哪里?湘湖地区的考古发掘中,以釜、钵、圈足盘、罐为代表的陶器群,不见于江南其他新石器遗址的特殊性器物如线...
· 越文化—浙江九千年—跨湖桥文化·发现
跨湖桥为上湘湖与下湘湖之间的葫芦颈地带一座跨连东西两岸的古桥,桥头是湘湖村。进入公元二十世纪后,湘湖已名存实亡。有趣的是,古湘湖湖底千百年来形成的淤泥,成为制造砖块的优质原料。上世纪五十年代,这里建有杭州砖瓦厂,成为一家效益不错的国营企业。当然,副产品是挖出了一个个巨大的取土坑。这些连片的大坑灌水后,给人一种“前度湘湖又重来”的遐想,但在厂房与烟囱的挤攘下,再也觅不到张岱眼中的“处子”之态了。1970年前后的某一天,湘湖村的村民听到一个消息:杭州砖瓦厂要在冷饭滩附近设立一个新的取土点。消息一传开,湘湖村民连夜突击,就地围堤抽水,抢占阵地。这则传奇式的故事至少说明一个事实,当时冷饭滩一带属于无法正常耕种的沼泽地带,取土的第一步必须围堤抽水。与后来我们找到的一张民国十六年的湘湖图比较,半个多世纪的环境地貌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这是旧湘湖存在过的影子。那一晚,一家新的砖瓦厂诞生了,这就是后来的萧山城...
· 越文化—浙江九千年—跨湖桥文化·荡开的涟漪(一)
研讨会成熟的标志件是2001年11月初,北京大学文博学院碳十四实验室的第二批测定数据出来。检送标本为2001年出土的木块,数据排列是T0410湖Ⅲ层6585±90年;T0411湖Ⅲ层6970±100年;T0410⑧层6450±90年;T0511湖Ⅳ层66110年;T0410⑹层6180±90年;T0510②层6370±120年;经过树轮校正,年代大致在距今8000年至距今7200年间。同时,1990年H22出土、补送北京大学实验室的橡子标本的测定数据也已出来,为6800±170年,树轮校正后为距今8000年。这些数据虽稍晚于国家海洋局所做的第一批数据,但在整体上已经突破了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年的上限。当初对跨湖桥年代质疑的一个民间的、也许更具实质性的理由是国家海洋局二所实验室对考古实践缺乏知识,测定数据不准确。现在最具权威的北京大学复证了跨湖桥遗址的年代,大约再也没有猜忌的理由了!200...
· 越文化—浙江九千年—跨湖桥文化·荡开的涟漪(二)
会议的中心是是跨湖桥遗址出土遗物的展示现场。专家们显然都一时无法适应眼前的一切,只见先生站在按层位摆好文物架子前,一件件地看着修复好的陶器,长时间未置一词;严文明先生则坐在陶片堆中的小凳子上,神色极为凝重。从湖南来的裴安平先生是唯一一位除北京外不与浙江接壤的省区专家,他是作为跨湖桥遗址的“亲戚”专门请来的,因为洞庭湖地区的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因素与跨湖桥遗址具有一定的比较性,但裴先生显然有些懵:一句话,是似而非。考古学家被无情地置身于洞穿8000年的聚光灯下。讨论的焦点看似跨湖桥遗址的年代,问题的症结其实是因缺乏比较性而带来的陌生感。由于一些显而易见的偏早因素,如不见鼎足、平底器少见,放在江南的史前大环境中,年代的下限不可能晚于距今6300年。但许多专家都感觉到遗址内涵有些“杂”,有可与石门皂市等遗址相比较的早期因素,如双耳罐、指甲纹、彩陶等;也有一些似乎较晚的东西,如双腹豆、方格纹罐,特...
· 越文化—浙江九千年—跨湖桥文化·荡开的涟漪(四)
从总体上,各路专家、学者都充分肯定了跨湖桥遗址是一种崭新的发现,器物群基本组合、制陶技术、彩陶风格等,皆不同于浙江境内任何一支已知考古学文化。但专家者,知识之权威也,跨湖桥遗址中“未知”的成分居多,因此观点也大多偏于推理、猜测,态度十分谨慎。赵辉先生最后草就的一份纪要客观地反映会议的讨论意见,后来全文刊发于《中国文物报》。跨湖桥遗址最基本的收获总结为两点。第一点。跨湖桥这种面貌迥异的遗存出现在距离河姆渡遗址、马家浜遗址都很近的地方,充分说明浙江境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情况绝非以前认识的那么简单,应该有多个源流谱系。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将成为今后研究中一个重要课题。第二点。跨湖桥遗址的发现,第一次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考古学问题直接联系起来了,对日后整体上研究长江流域的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