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越文化—浙江九千年—河姆渡文化·名山后遗址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35
转发:0
评论:0
越文化—浙江九千年—河姆渡文化·名山后遗址,   名山后遗址位于奉化市江口镇名山后村,20世纪80年代砖瓦厂取土已将遗址的

     名山后遗址位于奉化市江口镇名山后村,20世纪80年代砖瓦厂取土已将遗址的中心区域破坏,出土不少造型一致大小不一的石钺。1989年1991年两期发掘,发掘面积600余平方米。堆积厚2.8米左右,野外分12个堆积层,以良渚文化人工营建的土台为界,其上为良渚文化堆积,其下8~12文化层及相关遗迹属河姆渡文化遗存。河姆渡文化遗存分三期。

  一期 12层、11层及11层下的H23、H26等灰坑。夹砂灰陶、泥质红陶占绝大多数。敞口圜底釜、多角沿釜、半圆锥足釜形鼎、外红里黑泥质红陶大喇叭圈足豆、牛鼻耳罐侧把平底盉、圈足盆及猪嘴形支座是常见。

  二期 10层及9层下H4等遗迹。陶器种类、形制与一期有明显的传承发展关系。鼎的数量有所增加。

  三期 9层、8层。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泥质灰陶次之,夹炭红衣陶占相当大的比例,少量黑皮陶。敞口圜底釜仍然是主要的炊器,釜形鼎的数量更多。鼎足以舌形、凿形为特征,个别鱼鳍形鼎足,泥质灰陶镂孔圈足盘数量多,是该期最具时代特征的陶器。

  该遗址发掘的最大收获:一是发现了良渚文化的方形覆斗状土台,二是获得了河姆渡文化与河姆渡后续文化(良渚文化名山后类型)上下迭压的地层关系,并获得了河姆渡文化三、四期联系更为紧密、年代更精确的地层资料。夹砂红陶、泥质红陶、泥质灰陶彼此的消长变化过程很清晰。三是获得了河姆渡文化第四期时的墓葬资料。随葬品为釜、圈足罐、圈足盘,个别陶鼎三足均残应是作为陶釜随葬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越文化—浙江九千年—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总面积约50000平方米,发掘总面积2670平方米,出土石、陶、骨、角、牙、木等质地的编号器物6000余件。堆积厚4米左右。野外将新石器文化堆积划分为四大层。第1文化层:出土遗物有石器、陶器两类,石器有斧、锛、凿等。陶器陶系有夹砂红灰陶、夹炭红衣陶、泥质红陶和泥质黑(灰)陶四系。器形有釜、鼎、盉、鬹、甑、罐、豆、盆、盘、钵、杯、支座和器盖等。扁平穿孔石斧,长条形带脊石锛,细颈盘口釜,垂腹釜,鱼鳍形、三棱形、凿形、扁凿形足鼎,泥质灰陶镂孔圈足豆、象鼻形釜支架等是该层有代表性的器物。第2文化层:陶器以夹砂灰陶、夹砂红陶居多,其次是夹炭灰陶和夹炭红衣陶,泥质黑陶少量。多角沿釜、钵形釜、扁腹釜、口沿带弱脊的扁圆腹釜、圆锥形和扁锥形足鼎、外红里黑喇叭形圈足豆、牛鼻耳罐、折腹盆和猪嘴形釜支架等是本期主要陶器。长条形弧背锛、石碟形器、两孔骨耜和双孔木耜颇具时代特征。水井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越文化—浙江九千年—河姆渡文化·鲻山遗址
鲻山遗址位于余姚市丈亭镇西北1公里处,20世纪70年代末在姚江两岸河姆渡文化遗址专题调查时发现。1996年新修建的61省道从鲻山的东南面通过,发现大批河姆渡文化遗物。1996年9月~12月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00平方米。经调查钻探,鲻山遗址主要分布在鲻山的东南面,面积达50000余平方米,是一处面积与河姆渡遗址相当,堆积层次、文化面貌与河姆渡遗址极其相似的重要的河姆渡文化遗址。鲻山遗址文化堆积厚1~3.5米不等,1996年发掘的300平方米位于鲻山的东南坡,紧贴61省道南侧布方。文化堆积后3米左右,堆积自北(上坡)往南(下坡)逐渐增厚,坡相堆积特征明显。野外划分10层。3~10层均为河姆渡文化堆积,依据野外揭示的地层迭压关系和各文化层出土遗物种类及其形态特征的变化可以将该遗址的河姆渡文化遗存分四期。一期10层、9层。发现大片干阑式建筑遗存。出土遗物陶器居多,夹炭陶为主。敞...
· 越文化—浙江九千年—河姆渡文化·塔山遗址
塔山遗址位于象山县城关丹成镇东南塔山东南坡,是典型的山坡型遗址。20世纪90年代发现。1990年、1993年两期发掘发掘面积545平方米。遗址堆积厚2米左右,堆积均是上坡薄下坡厚,野外划分9层。3、4层是商周时期遗的堆积,5、6层为良渚文化遗存,7、8、9三层及相关墓葬为河姆渡文化堆积,河姆渡文化堆积平面位置偏于山坡的下方。河姆渡文化堆积分三期:一期9层下墓地40座墓葬。二期9层、8层。三期7层及7层下的15座墓葬。塔山遗址发掘的收获之一是将河姆渡文化的分布往东南延伸到象山港,最有价值的是发现了河姆渡文化晚期的公共墓地,相当于河姆渡文化第三期的墓葬40座,第四期的墓葬15座,从发掘的情况看,墓地的实际墓葬数当超过已发掘的数量。第三期时墓地40座墓葬根据墓葬的随葬品组合的不同和墓向的差异可以分成甲、乙、丙三组。甲组墓向东偏南以泥质红陶大喇叭圈足豆为基本随葬品,少量玉玦;乙组,墓向东偏北,陶釜...
· 越文化—浙江九千年—河姆渡文化·楼家桥遗址
楼家桥遗址位于浦阳江支系凤桐江畔的诸暨次坞镇楼家桥村。遗址依山临江,受钱塘江潮位影响明显,春夏多雨时节,潮水顶托,江水回流倒灌,遗址常遭水淹,受涝严重。1999年~2000年连续3期发掘,发掘总面积约1500平方米。堆积厚2~4米,上部属商周时期堆积,良渚文化遗存内涵不甚丰富,主体堆积的内涵具有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双重性。一如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属宁绍平原边缘一样,文化面貌也呈现边缘的特征,即这里是河姆渡文化分布的边缘,也是马家浜文化分布的边缘地区,是两个文化圈的重迭部分。出土陶器陶系以夹炭红衣陶为主,夹砂红陶次之,陶器可明确区分为代表不同文化的两组:A组,夹炭陶绳纹带脊釜、单把钵等;B组,夹砂红陶圆柱足鼎,腰沿釜、泥质红陶喇叭圈足豆。A组器物胎质、器形到纹饰均与河姆渡文化的同类陶器相同;B组器物,尤其是带扉棱圆柱足鼎、腰沿釜不见或很少见于河姆渡文化遗址,相反,在太湖流域的马家浜文化中屡见不...
· 越文化—浙江九千年—河姆渡文化·石器
河姆渡文化石器早晚变化明显,早期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并存,鲻山遗址燧石质打制石器的数量超过磨制石器,以刮削器为主,燧石质打制石器的大量发现,为河姆渡文化骨器制作、象牙雕刻制品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经浙江省地质研究所鉴定,生产工具类石器多以燧石为原料,少数为凝灰岩、凝灰质砂岩、硅质岩、硅质角岩。砺石多采用中粒石英长石砂岩为原料;狩猎工具及装饰品等多为石英及氟石制作,少数为叶腊石和方解石。制作均较原始而粗糙,以琢辅磨,大多保留着打制成形的原貌,仅刃部磨制较精,有的在石器两侧稍加修琢整形。出现少数钻孔石器,使用管钻法和先对凿穿孔后再加钻磨修整两种钻孔技术。器形短小厚实,以斧、锛、凿、砺石为主,另有少量石球、弹丸及玉、石质璜等装饰品。石斧梯形和近似长方形者居多,大部分保留着原来打制的残痕,有的两侧略加修琢或在起刃处以上作简单修磨。起刃处大多位于斧的中段部位,亦为全器的最厚处,有的两面刃不甚对称,刃部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