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越文化—浙江九千年—上山文化的九大猜想(二)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47
转发:0
评论:0
越文化—浙江九千年—上山文化的九大猜想(二),万年前先民是否“吃香喝辣”——关于大口盆的3种猜想摊开浦江县“出产”的新年贺

万年前先民是否“吃香喝辣” ——关于大口盆的3种猜想

  摊开浦江县“出产”的新年贺卡,可以看到一只古朴的“大口盆”,这是上山遗址中最为典型的出土文物。敞口无盖、口子的外延远远大于底部,是上山大口盆的“体态特征”。

  蒋乐平说,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由于它的可塑性比石器大,尤其能够代表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那么,这种被学术界称为“敞口盆”的特殊形制,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遐想?

  猜想一:大口盆是“石煮法”的工具。用火将石头烧烫后,投入放置水或食物的大口盆,就可以用来烧水或流食。假如这一猜想成立,我们的先民早在万年前就已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活。

  猜想二:大口盆是安放磨盘的盛器。将上山出土的石磨盘放入大口盆中,再拿块茎植物(如番薯等)在上面磨浆,流质淀粉直接收集在盆中,避免了浪费。上山先民早就有了“节约型社会”的设想?

  猜想三:大口盆是没有盖子的“储存罐”。当时,地球上的气候刚开始从干冷向湿暖转化,还没有“防潮”的概念。

作为重要“食物资源”的稻米 ——探索栽培稻起源之谜

  “大口盆”传递的另一个重大信息,是在它的残片——夹炭陶的表面,含有较多的稻壳印痕,胎土中也羼和了大量的稻壳、稻叶。

  现代人司空见惯的稻米出现在万年前的上山遗址中,就有了特殊意义。蒋乐平介绍,农作物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史上第一次伟大革命。人类何时、何处将野生稻驯化成为栽培稻,是中外考古学家探索了半个多世纪的话题。

  上世纪70年代,河姆渡遗址中栽培稻的发现,将原先属于植物学界“兴奋点”的栽培稻文明起源问题,引入了考古界。学者们也由此将水稻的起源地认定为中国。

  近年来,稻米的“长江中下游起源说”,占据了学界的主流。那么,作为长江下游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文明,上山遗址是不是栽培稻的起源地之一?

  蒋乐平说,此前发现的湖南玉蟾岩遗址,两度出土了超万年的有人工育化迹象的稻谷,但数量远不及上山遗址;江西仙人洞遗址也有距今超万年的水稻遗存,但仅仅是栽培稻的植硅石标本。

  作为面积超万平方米的旷野遗址,上山文化所蕴藏的丰富稻作遗存,对于探寻新石器早期的农业文明,具有着独特价值。

  北京大学严文明教授说,研究稻作农业如何起源需要有多方面证据,但上山遗址发现的稻壳,证明当时的人已把稻米作为一种重要的“食物资源”,很可能已经开始了栽培水稻的过程。

  蒋乐平指出,陶器胚胎中发现的稻作遗存,应该区分瘪壳和稻壳。如果是瘪壳,可能是先人将部分发育不良的野生稻,作为坚固、耐火的材料加入制陶的泥土中;如果是稻壳,则说明先人有意识地取用稻米作为食物,就更能支持栽培稻的起源说。上山发现的稻作遗存,恰恰是后者居多。

端详大磨盘上的“斑点”——“盘、棒组合”还是“盘、球组合”

  上山先民开始人工栽培水稻的一个辅助证据,就是“满目沧桑”的石磨盘。

  石磨盘的表面,具有明显的规则弧度:盘中心低凹,四周稍凸。仔细端详可以发现,盘面并不光滑,有着许多坑坑洼洼的“斑点”。专家认为,这些“斑点”并非天生,而是人类有意识地凿出来的。

  将它们与稻壳联想在一起,一个有趣的猜想诞生了:先民将稻谷放在大磨盘上,用石棒或者石球充当磨具,脱粒工具产生了。而高低不平的盘面,更有利于增强脱壳取米的效果。最近,蒋乐平等人模拟的一次“现代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点。

  石磨盘和石磨棒(石球)的组合,由此成为上山遗址的又一文化特征。当然,这一猜想是否确实,又是我们需要探索的一大谜题。

  让人心怀好奇的还有,“盘、棒组合”与“盘、球组合”哪个更接近现实?

  蒋乐平在日本考察时,曾经见到过石磨盘和石球的组合。而在我国北方的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中,都曾发现石磨盘和磨棒组合。值得一提的是,与上山文化宽厚的磨棒(其实更像磨块)不同的是,它们的磨棒呈长条状,很像今天的擀面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越文化—浙江九千年—上山文化的九大猜想(三)
“上山人”的活动范围有多大——探访神秘古河道在上山遗址的西边,有一条新开挖的水沟。这条看似寻常的水沟,在专家眼里,却是找到了“上山人”活动半径的关键点——古河道。蒋乐平说,上山发现的石器,以凝灰岩为主料。对古河道进行的剖面研究证实,2米之下有沙石,是古河道的河床。而在河床中,发现了用凝灰岩制成的石磨盘。那么,石料究竟是先民在河道上捡到的,还是在河流上游的山谷地道开挖而来?这个问题,对于确定“上山人”的活动范围,至关重要。然而,一系列谜题又接踵而来:古河道的诞生年代,是否就在上山时期?还是后来形成的河道,冲刷了部分上山遗迹?如果第二个设问成立,那么,目前发现的“上山人”住在高地,是否还可能有住在低洼处的先民?低洼处,是否会有水稻“田”?在古河床之下,是否还另有遗址?“上山人”是如何依水而居住的?完整的遗址,也即当时的村落会如何分布?神秘古河道,带来广阔的想象和探索的空间。部落功能区分之谜——...
· 越文化—浙江九千年—上山文化的九大猜想(一)
雨过初晴。浦江县渠南村村北的机耕路上,泥土还有几分润湿。几十米外,两处用竹棚防护起来的上山文化遗址现场,干燥温暖。眼前这幕平凡的乡村景象,在考古专家眼里,却是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瑰宝。2001至2006年的三期考古发掘和研究证实,距今万年的上山遗址,是中国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负责看护遗址的渠南村村民周成远说,虽然“挖掘出来的宝贝”都存放到了浦江县博物馆,来现场“探秘”的游客仍然络绎不绝。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一对不远万里来这里考察的日本教授夫妇。上山文化,为何如此吸引人?透过历史的风尘,我们能否追寻万年前浙江先民的生活轨迹、生产方式和精神风貌?本报记者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上山遗址考古队队长蒋乐平。浙江新石器遗址首现打制石器——能否验证文化的原始性展台上,一些用石片制作的石器,要仔细看才能发现,其刃部呈现不规则的锯齿状。蒋乐平说,这些具有“二次加...
· 越文化—浙江九千年—上山文化:长江下游史前文明新源头(二)
上山:等你一万年浦江座落于金华盆地之中,而上山又在浦江盆地地势平缓的河谷地带,在浦阳江的北岸。近处有浦阳江支流洪公溪流过。上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畈野山丘,位于黄宅镇渠南村与三友村之间。说到上山遗址的发现,不能不提到上个世纪70年代一次取土烧砖。看起来是一个非常偶然的事件,农民们从地里取来几车泥,让牛踩了做砖坯。也许是上苍冥冥之中的安排吧,就是这样一道非常简单的工序,发现了几块奇怪的石头和三只脚的罐和破损的陶片。在当时,这些物品也只不过是应该清理出的不能烧砖的平常的杂物而已。但这些杂物却让这几个农民也感到有些好奇,原因是朴素的,因为取土的地方从来没见到造过房子,怎么会有这些东西呢?当时公社恰好有懂得文物知识的干部,看到了这些陶片、石块后就感觉是“老的东西”,虽然不能完全解读这些远古人寄来的信息,但是他们认为这些一定是文物,得送到县里。县文管会的同志看了这些物品后,肯定了它的价值,并到现场作了实...
· 越文化—浙江九千年—上山文化改写长江下游史前文明
继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跨湖桥文化,中国考古学家日前在浙江浦江命名了一种新型考古学文化--上山文化。这一命名意味着长江下游史前文明再度向前推进。“上山遗址”升级成“上山文化”上山遗址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黄宅镇渠南、渠北和三友村之间。遗址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自2000年被发现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浦江博物馆对上山遗址进行了三期发掘,共揭露遗址面积1600平方米,获得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包括以大口盆、平底盘、单耳罐为典型代表的陶器群,以石片石器和砾石石器为特征的石制工具等。2006年11月上旬,教授、严文明教授等国内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专家再次会聚浦江,参加中国第四届环境考古学大会暨上山遗址学术研讨会。专家们听取了上山遗址考古领队蒋乐平对遗址发掘成果的报告,考察了遗址现场,研究了出土标本,对上山遗址的年代、内涵、文化性质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7日下午,上山遗址学术研讨会新闻发布会在浙江浦江...
· 越文化—浙江九千年—跨湖桥文化·荡开的涟漪(二)
会议的中心是是跨湖桥遗址出土遗物的展示现场。专家们显然都一时无法适应眼前的一切,只见先生站在按层位摆好文物架子前,一件件地看着修复好的陶器,长时间未置一词;严文明先生则坐在陶片堆中的小凳子上,神色极为凝重。从湖南来的裴安平先生是唯一一位除北京外不与浙江接壤的省区专家,他是作为跨湖桥遗址的“亲戚”专门请来的,因为洞庭湖地区的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因素与跨湖桥遗址具有一定的比较性,但裴先生显然有些懵:一句话,是似而非。考古学家被无情地置身于洞穿8000年的聚光灯下。讨论的焦点看似跨湖桥遗址的年代,问题的症结其实是因缺乏比较性而带来的陌生感。由于一些显而易见的偏早因素,如不见鼎足、平底器少见,放在江南的史前大环境中,年代的下限不可能晚于距今6300年。但许多专家都感觉到遗址内涵有些“杂”,有可与石门皂市等遗址相比较的早期因素,如双耳罐、指甲纹、彩陶等;也有一些似乎较晚的东西,如双腹豆、方格纹罐,特...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