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越文化—民间艺术—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64
转发:0
评论:0
越文化—民间艺术—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  传统手工技艺   天台县位于浙江省的东部,山林茂密,物产丰富。早在东晋以前,

   传统手工技艺

   天台县位于浙江省的东部,山林茂密,物产丰富。早在东晋以前,“干漆夹苎”工艺就已在天台民间应用。千百年来,经过历代工匠不断传承、革新,“干漆夹苎”工艺逐步走向成熟。唐代中期,僧人思托就用此法在日本制作了一尊“鉴真”坐像,现已成为日本的国宝。

   “干漆夹苎”工艺是天台民间工匠早已应用的一项传统的手工技艺。它能综合的体现出雕刻、彩绘等领域的艺术家在一件作品上发挥出共同的艺术魅力。它是用原始生漆、苎麻等材料,通过层层包粘,进行反复打磨,涂上朱砂等各种辅助材料,再贴上金箔等,经过工艺处理后完成作品。它的整个制作过程全是手工操作,在取材和用料上十分讲究,制作的成品具有经久不蛀、光泽润亮、不开裂、不变形的特点。

    由于“干漆夹苎”工艺只限于是民间工匠师承相传,历史上未能形成较大的制作规模。解放前,由于战乱不断,民不聊生,民间的“干漆夹苎”工艺的工匠纷纷改行,使得这门工艺处于冷落状况。

    上世纪60年代,得以此法传承的汤春甫组织工匠,对散落在民间的、濒临失传的“干漆夹苎”工艺进行挖掘、整理,将用于该技艺的13种原料,用传统的方法加以提炼,并总结出48道工艺流程,使这一古老的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他们用该法制作的作品为东亚和欧美等49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宝馆和宗教部门收藏,1999年制作的“千手观音像”为故宫博物院收藏。

    近年来,由于老工匠的相继退休,后继人才的匮乏,加上市场的冲击,和原材料供应的减少,使该工艺面临濒危状况。1992年,当地政府划拨60亩土地,用于该工艺基地的建造,并成立“浙江传统工艺博物馆”,整理、研究工艺史料和的收藏,现正积极制订政策,以加强该项工艺原材料基地的保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越文化—民间艺术—湖笔制作技艺
传统手工技艺湖笔,是毛笔中的佼佼者。湖笔制作工艺精湛,品质优良,享誉海内外。湖笔的发源地在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位于湖州市区东南35公里。善琏制笔业大约始于晋代。据清同治《湖州府志》载:“(善琏)一名善练……,居民制笔最精,盖自智永僧(隋朝人,名王法极,王羲之七世孙)结庵连溪往来永欣寺,笔工即萃于此。”历经唐宋,湖笔工艺不断进步,到了元代,终于名声鹊起,奠定了毛笔之冠的地位,至今“双羊牌”、“天官牌”湖笔仍为传统工艺。湖笔工艺操作纯系手工,主要工序有笔料、水盆、结头、装套、蒲墩、镶嵌、择笔、刻字等十二道,大小工序达120余道。每道主要工序分别由技工专司,制作选料精细,工艺精湛,讲究锋颖尤显其独特之处,所制湖笔以“尖、齐、圆、健”四德具备而著称。湖笔作为中华国粹,其精湛的工艺显示出劳动人民不凡的智慧和技能,是体现中华民族杰出创造力的典范之一;湖笔工艺的不断进步,对我国书画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 越文化—民间艺术—龙泉宝剑锻制技艺
传统手工技艺龙泉宝剑是中华古兵器的代表之一,也是我国著名的传统工艺美术品之一,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春秋末期,越国铸剑大师欧冶子在龙泉秦溪山铸成龙渊、泰阿、工布三把名剑。并以龙渊为乡名。后因避唐高祖李渊讳,以“泉”代“渊”,改称龙泉。自此有龙泉宝剑之称,并闻名天下。龙泉宝剑的传统技艺,用材讲究,工艺独特,并以其锋刃锐利、寒光逼人、刚柔并寓、纹饰巧致四大特色而著称。作为地域,龙泉因宝剑而得名;作为宝剑,龙泉因产地而流传。今天不仅有“龙泉宝剑”的注册商标,而且还荣获“中国龙泉宝剑之乡”的特色区域称号。2001年10月龙泉宝剑被浙江省经贸委认定公告为受保护的“浙江省首批传统工艺品种”之一;2005年龙泉宝剑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欧冶子所开创的龙泉宝剑传统技艺,其丰厚的文化功能及其社会作用,在中国古代冷兵器史、中国古代冶金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和中国文化艺术史...
· 越文化—民间艺术—绍兴黄酒酿制技艺
传统手工技艺绍兴酒是中国黄酒的杰出代表,根据所处位置及操作技巧不同,绍兴酒分“东帮”和“西帮”二大流派,地处绍兴城西东浦、阮社、湖塘等地的酿坊称为“西帮”,地处绍兴城东斗门、马山、孙端、皋埠、陶堰、东关等地的酿坊称为“东帮”。绍兴酒一般在农历七月份制酒药,九月份制麦曲,十月份制淋饭(酒娘)。大雪前后正式开始酿酒,到次年立春结束:发酵期长达80多天。绍兴酒酿造工艺为:原料糯米经过筛、浸米、蒸饭、摊冷、落作(加麦曲、淋饭、鉴湖水)、主发酵、开耙、灌坛后酵、榨酒、澄清、勾兑、煎酒、灌坛陈酿(3年以上),即为成品酒。绍兴酒的主要品种有绍兴元红酒、绍兴加饭酒、绍兴善酿酒、绍兴香雪酒四大类型。酿造绍兴酒的工具大部分为木、竹及陶瓷制品,少量为锡制品。主要有瓦缸、酒坛、草缸盖、米筛、蒸桶、底桶、竹簟、木耙、大划脚、小划脚、木钩、木铲、挽斗、漏斗、木榨、煎壶、汰壶等。绍兴酿酒的历史非常悠久,有正式文字记载可...
· 越文化—民间艺术—宁海平调
传统戏剧类宁海平调是浙江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明末清初,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以因多为宁海人组班,故又称“宁海本地班”。“宁海耍牙”是宁海艺人独创的一门绝活,根据《宁海平调史》一书载,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它是一种粗犷中不失细腻,野性中凸现灵动的“变口”技艺。《小金钱》(“金莲斩蛟”)是宁海平调的代表作,百余年来结合着耍牙的技艺,深深地根植在宁海这块土地上。耍牙材料取其二百公斤以上的雄性肉猪下腭骨上的獠牙。每一代传人都有一个艰苦辛勤的练习过程,时间约在1-3年,看天资而定。期间会出现口腔红肿,舌头麻木,头昏眼花,食欲不振等情况。严重的口腔内会出现轻度糜烂,脱皮后结成老茧。这叫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耍牙的“变口”艺术看似轻松,实则是一门苦功。艺人将獠牙含在口中,以舌为主要动力,齿、唇、气为辅助。它的程序分一咬、二舔、三吞、四吐。变化多端的动作,刻划了独角龙野性中凸显的灵动之美...
· 越文化—民间艺术—越剧
传统戏剧类越剧,曾称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文戏、绍剧、嵊剧等。1925年9月17日上海《申报》演出广告首次以“越剧”称此剧种。越剧前身是浙江省嵊州市(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落地唱书,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开始演变为戏曲形式。早期艺人基本上都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女子科班出现后,女演员不但代替了男班艺人,更推进了越剧的发展、成熟。越剧,一出生就带上了浓浓的嵊州味。剧目方面,许多“骨子老戏”都取材于嵊州的民间故事或传说;音乐方面,从早期的[呤嗄调]到发展时期的[四工腔]再到成熟时期的[尺调腔],都有嵊地田头歌唱、宣卷调、忏经曲的影子,在这些基础调腔上,还形成了不同流派的唱腔,把越剧音乐艺术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越剧最懂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表演方面,在原有的表演形式上,不断向京剧、昆曲学习、吸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意与写实结合的表演风格;越剧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起,就开始采用立体...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