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越文化—民间艺术—摊簧(兰溪摊簧)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15
转发:0
评论:0
越文化—民间艺术—摊簧(兰溪摊簧),  曲艺类   兰溪摊簧属南词摊簧,是浙江的古老曲艺形式。兰溪地处浙江中西部,素

   曲艺类

    兰溪摊簧属南词摊簧,是浙江的古老曲艺形式。兰溪地处浙江中西部,素有“七省通衢”、“三江之汇”之称,交通便利,商业繁荣。乾隆末年,一位县衙中的官差,于公务之暇,在兰溪集商贾子弟传授摊簧曲调,借以消闲自娱,从此兰溪有了摊簧。1900年(光绪26年),城区成立了“余庆社”,后易名为“群乐会”、“咏春会”。抗战时期,兰溪摊簧民间艺人避难于乡下,摊簧传入兰溪农村永昌、诸葛、游埠等地。兰溪摊簧文辞曲雅,唱时讲究字清腔纯,字正腔圆,一直来为文人雅士所爱好。其坐唱班亦以自命风雅者为多,唱奏者多穿长衫,举止文雅,素有“摊簧先生”之称。除应成员间亲朋好友之邀,为喜庆助兴,或敬神献唱外,一律不搞经营性唱奏,发展受到局限性。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期,兰溪摊簧几近绝响。清末后期,兰溪摊簧因其曲调优美被婺剧所吸收,运用兰溪摊簧创编的《李渔别传》、《苦菜花》、《僧尼会》等成为艺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收集整理民间曲艺集成中,将兰溪摊簧进行广泛深入的挖掘、整理,并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摊簧曲艺说唱作品。特别是2002年兰溪摊簧《兰花吟》参加浙江省首届曲艺杂技节获得五个大奖,且首次进京演出。近年来创编的《杨梅红艳艳》、《出卖时间的孩子》分别荣获省、市文艺会演大奖。由于兰溪摊簧扎根于民间,运用兰溪摊簧创编的地方节目多次深入城市广场、农村演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越文化—民间艺术—黄岩翻簧
翻簧竹刻是一种竹制工艺品,它雕工精细,造型优美,色泽黄亮,既富有艺术欣赏和装饰价值,又是一种实用工艺品。翻簧竹刻有其独特的制作方法:先用当地盛产的好毛竹(最好是冬季砍伐)削去青皮,通过分层开片,只剩一层竹簧,放在水中煮过,然后压平、胶合,再在上面雕刻各种山水风景、花鸟人物作为装饰,最后经过灯光、上蜡等制作成各种优美的产品。翻簧竹刻产品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达到200余种。有小巧珑玲的印章盒、邮票盒、牙签具、照相架,情趣雅致的雅扇、笔筒、花瓶、台灯,大方实用的茶具、烟具、水果盘、食品罐,以及欣赏的台屏、挂屏、壁挂、竹筒等等。每种产品又有不同规格,如茶叶盒,就有方形的、圆形的、扇形的、菱形的,六角形和花瓣形等。确实琳琅满目,丰富多彩。翻簧竹刻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在很早以前就已经用“竹筒”写字记事。唐宋年间竹刻已发展成为一种艺术品,具有较高水平。明清两代竹刻艺术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翻簧竹刻是在竹刻艺...
· 滩簧
历史与影响据考证,滩簧起于清乾隆年间,最初采坐唱形式,即许多艺人围坐在舞台周围,以各自乐器演绎各自角色。最初的滩簧受昆曲的影响较大,基本沿用昆曲唱腔,词白又比昆曲通俗,称为“前滩”。后期则以民歌小调为主,风格显滑稽风趣,称为“后滩”。至清末民初,以舞台为基础的戏曲艺术开始兴起,各地滩簧相继改为化妆登台演出,角色增多,曲调、音乐等逐步规程化,从而形成了滩簧腔系的各地方剧种。滩簧在江南地区影响巨大,沪剧、锡剧、甬剧、越剧、评弹、姚剧、苏剧、海门山歌等皆由其影响发展而来。如今,常锡人还将锡剧称作滩簧;上海人则将苏州滩簧(苏滩)称作滩簧,将沪剧称作本地滩簧(本滩),将甬剧称作宁波滩簧。现已失传,只在滑稽戏、苏剧中有零星保留。参见沪剧锡剧甬剧评弹
· 弹簧
扭力弹簧-弹簧常数公式弹簧常数:以k{\displaystylek}表示,当弹簧被扭转时,每增加1°扭转角之负荷(kgf*mm).拉伸弹簧-弹簧常数公式弹簧常数:以k{\displaystylek}表示。当弹簧被拉长时,每增加1mm行程之负荷(kgf/​mm).定力弹簧/恒力弹簧扭力计算:定扭力弹簧/定扭矩弹簧/恒扭矩弹簧扭矩计算:弹簧总长度:这个公式考虑了启动的直径,形成圈数(N{\displaystyleN}),材料厚度(t{\displaystylet})还有输出轴直径(Do{\displaystyleD_{o}})
· 越文化—绍兴文化—绍兴滩簧
俗称绍兴鹦歌戏。艺人中素有“七十二本鹦歌戏”的说法,内容大都为世俗情态,或男女私情,或妻妾纠葛。所演大都为下层社会生活片断。演出具有嬉谑、调弄、滑稽、逗闹的特色,多在搬演当场按人按事按地作口头发挥,口头俗语皆可入唱。表演不多以旦堂执绣帷,花脸执纸扇,所演动作类似日常举止,甚少矫饰。
· 单簧管
外形,构造单簧管的管身通常用非洲黑檀木制造,亦有由其他木料、塑胶或金属制成。有一个鸟嘴形的吹口和圆形的接驳筒,管体成圆筒形,并可装拆,下端为开放的喇叭口。吹奏方法在吹口处固定一块簧片,吹奏者通过簧片和吹口的空间吹气时,并配合下唇适当的压力,簧片尖会产生振动,使乐器管内的空气柱开始振动,因而发出柔美的音色。音域单簧管拥有极阔的音域,差不多有4个八度,能涵盖人声的绝大部分范围,在任何的音区,其音量的大小都能控制自如,相比双簧管,单簧管更能处理大幅度的旋律变化。单簧管在不同音区都有独特的音色:低音区深沉,中音区浑厚,高音区明亮,音色又接近人声,适合表现各种音乐性格,是乐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种类现时常用于管弦乐队的单簧管有以下类别:降B调(B♭)和A调单簧管降E调(E♭)高音单簧管降B调(B♭)低音单簧管降B调单簧管是常见的单簧管,在管乐团,则再会加上降E调(E♭)中音单簧管单簧管是木管乐器中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