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文化—民间艺术—绍兴平湖调
曲艺类
绍兴平湖调,简称“绍兴平调”,曾称“越郡南词”。曲种因所唱曲调《平湖调》而得名。该曲调在音乐、文学和语言等方面与其他曲种不同,有其独特风格。绍兴平湖调创始于明代初叶,清代初期已盛行。据清人著作《六红诗话》、《证谛山人杂志》(两书皆藏于国家图书馆)记载,乾隆前后,绍兴出过一个叫胡嗣元(也叫胡小二)的著名人物,承前启后,把平湖调带入全盛时期,以至可以与“柳敬亭之说书,苏昆生之昆曲鼎立”。
绍兴平湖调演唱方式为坐唱,分三品、五品、七品等,演唱者自唱自奏乐器,由弹三弦者一人唱说。曲调幽雅清逸、平和柔缓为艺术特色。主要曲调为《平湖调》,又分“蓑衣谱”和“细调”两种。建国后,1953年应华东戏曲研究院之邀,艺人史实父、钱大可等赴上海举行“绍兴平湖调欣赏会”,并灌制唱片两张。1961年原绍兴曲艺协会设“平湖调”培训学员,由钱大可等任教,并作营业性演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仅在绍兴地区常年演出,而且还经常赴杭嘉湖一带演出,并多次参加省市会演、调演,受到专家、领导和同行的一致好评。
平湖调文辞高雅、曲调优美、旋律丰富、风格独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音乐性和艺术性。是明、清江南说唱艺术在绍兴的传存,对于研究、认识江南说唱艺术的发展、沿革,探索其内在的发展规律,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它的继承,发展,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音乐素养、艺术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绍兴平湖调在文学、音乐、演唱等各方面的成就,在当今江南说唱中是难能可贵的,她不仅是绍兴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我国说唱艺术中的瑰宝,有着重要的继承价值。
如今,绍兴平湖调已后继乏人,曲种已濒临消亡。省市有关部门对抢救保护平湖调这一曲艺“活化石”十分重视,目前拯救行动正在进行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