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越文化—民间艺术—新昌调腔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78
转发:0
评论:0
越文化—民间艺术—新昌调腔,传统戏剧类   新昌调腔,是中国最为古老的戏曲声腔之一,戏曲专家普遍认为,它

  传统戏剧类

    新昌调腔,是中国最为古老的戏曲声腔之一,戏曲专家普遍认为,它是南戏“四大声腔”之一余姚腔的别称或唯一遗音,已在2005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入首批6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调腔最早记载于明末张岱所著《陶庵梦忆》。清初,它以杭州为中心,流布甚广,进入全盛期。清末民初,迭经战乱,又因新兴剧种兴起,调腔因之而衰。新昌地处浙东山区,东邻宁海、奉化,南接天台,西南毗连磐安、东阳,西北与嵊州接壤,这里环境相对闭塞,民风淳朴。因而,调腔在新昌这一隅之地得以保存下来。它的古老性、独特性和唯一性对研究古代戏曲的音乐、表演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调腔剧目丰富。它贯穿了整部“中国戏曲发展史”。有始于北宋的目连戏、始于宋南渡时的老南戏、形成于元代的元杂剧、明清时期的传奇剧,直至近、现代的新编历史故事剧和现代剧。在调腔的艺术档案中,保存下来的晚清以前古剧抄本就达159本,其中元杂剧《北西厢》、《汉宫秋》等三分之二的剧目为他无我有,极为珍贵。新昌调腔剧团又是全国唯一能演元杂剧《北西厢》、《汉宫秋》的表演团体。调腔目连戏在我国目连戏大家族中具有独特的地位,167出曲目中,他无我有的出目多达72出。特别是《无常》和《女吊》深受鲁迅先生的喜爱,并撰文对唱腔、表演、音乐、服饰等作了详细介绍。

    调腔演唱风格独特。最有代表性的是“干唱” 、“帮腔”和“叠板”。新昌调腔剧团在1992年参加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会演”中,调腔的“干唱”倾倒了与会专家和观众,一个仅由五人组成的乐队就获得了四个音乐奖之一的“伴唱伴奏奖”,同时荣获优秀剧目奖、编剧奖(整理改编)、表演奖,获奖之多,档次之高,居南方片折子戏之首。在调腔散曲“风枪联缀体”中竟还能找到唐时“踏歌”和宋时“转踏”的遗响。

    调腔对周围剧种影响十分深远。除宁海平调是它的分支外,调腔的剧目、声腔和表演,对越剧、台州乱弹、瑞安高腔、绍剧等都有一定的渗透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越文化—绍兴文化—新昌调腔
新昌调腔,又名“新昌高腔”。调腔一名最早见于明末清初绍兴人张岱《陶庵梦忆》:“朱楚生,女戏耳,调腔戏耳。”“女戏”,是指唱调腔的女戏子。调腔,绍兴人称为高腔,以其“不托管弦、徒歌干唱、人声帮接、锣鼓伴奏”为其演唱特点。明末至清中叶,调腔与昆腔一起在绍兴盛行。清末,昆腔趋向衰落,而调腔独受宁、绍、温、台一带观众欢迎。李慈铭《越缦堂日记》载,咸丰、同治间,绍兴城里有“群玉班”,新昌先后有“老凤台”、“凤舞台”、“大通元”,俗称有“十二副半”调腔班,从业人员达200人。至抗日战争开始,兵荒马乱,绍兴调腔趋向衰落,调腔演员加入乱弹班演出,而新昌调腔一枝独秀。建国后,新昌成立了高腔剧团,虽历经曲折,但仍活跃于当今舞台。调腔演出剧目丰富,约有150多个传统剧目,分“古戏”和“时戏”两类。“古戏”包括早期南戏如《琵琶记》、《拜月亭》等,也有承袭元杂剧、明清传奇和民间流行的剧本,如《汉宫秋》、《单刀赴会》...
· 越文化—绍兴文化—新昌调腔历史渊源
调腔,又称“掉腔”、高调和高腔,它以绍兴、新昌为中心,流行于旧越、台、明、温、严、婺、处诸州,为中国古老剧种之一。新昌调腔剧团,为今仅存的调腔表演团体。调腔渊源,明·成化《新昌县志·风俗》条载:“土人为乐户,有隶籍教坊凡十余家”。同书《风俗·元霄》条载:“正月望前,市人俱出钱做灯,……。又做戏文通宵达旦,至十六七才止”。《风俗·婚礼》条又载:“婿前妇后,妓者唱哩罗连入洞房”。明·万历《新昌县志·风俗·宴饮》条载:“有客多动鼓吹,作杂剧,颇为纷华”。上述风情,反映了早期演剧概貌。明末山阴张岱所著之《陶庵梦忆》【不系园】条记道:“甲戌(1634年)十月,是夜,彭天锡与罗三,与民串本腔戏,妙绝;与楚生,素芝串调腔戏,又复妙绝”。同书【米楚生】条又云;“米楚生,女戏耳,调腔戏耳,其科、白之妙,有本腔不能得十分之一者。盖四明姚益诚先生精音律,与楚生辈讲究关节,妙入情理,如《江天暮雪》,《霄光剑》、《...
· 浙江-新昌调腔
新昌调腔是中国最为古老的戏曲声腔之一,系南戏“四大声腔”之一余姚腔的别称或惟一遗音。调腔对周围剧种的影响十分深远,宁海平调是它的分支。此外,调腔的剧目、声腔和表演对越剧、台州乱弹、瑞安高腔、绍剧等也都有一定的渗透力。新昌调腔
· 戏曲之乡—剧种介绍—新昌调腔
明代,越地出现调腔,俗称高腔或高调。张岱《陶庵梦忆》所云之朱楚生者,即为当时著名之调腔戏演员。调腔流行于旧绍兴府、台州府所属各县和宁波、舟山、温州及浙西等部分地区。曲牌体,唱腔有调腔、昆腔、四平,以调腔为主,并有帮腔,是绍兴地区唯一以南北曲为剧本、曲调体系的剧种。民国以后,各地的调腔演出活动渐趋减少,至1959年,新昌县成立专业高腔剧团,调腔即以"新昌高腔"之名入载曲籍。
· 越文化—民间艺术—西安高腔
传统戏剧类西安高腔形成于浙江衢州,因衢州古称西安而得名。它是在流传于衢州一带的南戏弋阳腔的影响下而产生的地方戏。最迟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以衢州为中心,流传于浙江温州、金华、江西东南部、福建西北部等地。西安高腔形成后,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到清道光年时达到鼎盛,有西安高腔戏班20多个。之后,因战乱不断,至民国初年戏班仅剩3个,1940年日寇入侵衢州,戏班全部偃旗息鼓,西安高腔流散于民间。解放后,地方政府对西安高腔进行了抢救,保存了西安高腔的大量资料,上演了部分西安高腔的剧目,其中《槐荫分别》于1954年9月在华东第一届戏曲会演中获得演员一等奖(见第63页)。近几年,在衢州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下,有多部西安高腔传统剧目被重新排演,西安高腔重新走上了舞台,受到国内众多戏曲专家的赞扬,2005年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浙政发〔2005〕6号)。西安高腔是南...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