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越文化—民间艺术—瓯塑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78
转发:0
评论:0
越文化—民间艺术—瓯塑,瓯塑工艺历史悠久,从目前找到的一件最早的瓯塑文物——温州仙岩塔发掘出来的瓯塑

  瓯塑工艺历史悠久,从目前找到的一件最早的瓯塑文物——温州仙岩塔发掘出来的瓯塑梳妆盒来看,造型精巧,纹样生动,是北宋元佑年间(1086—1094)的产品,距今已经有900多年的历史。
  历代以来,瓯塑工艺品主要应用于寺院庙宇的佛象、门神、公廨及家具、嫁妆用品、礼品果盒等装饰,工艺上比较粗简,限于单色或贴金涂银,形式上接近于现代的泥金彩漆工艺。
  1959年,从事瓯塑工艺近半个世纪的名艺人谢香如首先把矿物质颜料直接调入油泥,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新原料,它色泽鲜艳,附着力强,坚固耐牢,可洗可刷,不易褪色。从此,在彩绘的基础上,瓯塑艺术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新的瓯塑技艺的一个鲜明特征,是把雕塑、绘画两种不同特点的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它具有圆雕和浮雕的长处,因此,它是雕塑。它又吸收了西洋和中国绘画方面的技法,特别是西洋画的用光线、色彩的原理表示立体、空间、质感等,熔雕塑,绘画特长于一炉,融会贯通,别具一格。
  西洋浮雕的主要理论是“按比较压缩”,国内浮雕的主要理论是“纳光纳阴”。手法灵活地吸收两种不同的浮雕手法,常以前者表现以面为主的高浮雕,后者表现以线为主的低浮雕;前者塑造画面中轮廓清新、形象突出的近景和主体,后者塑造浅淡的远景。有时为了突出主体,给人以实体夺框而出的逼真感,甚至把景物塑造成圆雕的礼视觉效果。
  此外,瓯塑与一般浮雕相比,还有一个明显的特色,即它还借助色彩描绘光线的强弱、色调的冷暖和深远的空间,从而大大加强了画面的艺术感染力。在这一点上,它与西方写实的油画方法一样。光色原理与色调处理成了瓯塑中的一种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段。所以瓯塑艺术既是一种古老的艺术,也是一种脱颖而出的年青的艺种。艺人们的可贵的大胆的创新使瓯塑具有其他艺种所不及的强烈时代气息。
  人民大会堂浙江厅的风景壁塑“西湖全景”和“雁荡秋色”是近年来瓯塑中的优秀作品。这两幅瓯塑代表作,前者象一个秀丽、文静、含情多姿的少女,后者则是一个雄壮、威武、粗犷豪爽的壮士。创作者运用一系列的表现手法,突出了一静一动,一柔一刚,一冷一暖、一细一粗、一浓一淡的对比效果,充分体现了瓯塑艺术的精湛技艺和丰富的表现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越文化—民间艺术—嵊州泥塑
嵊州泥塑开始成规模是在七十年代,创建历史不长,但由于吸收众家之长,而自成一派。性和韧性,自后,用“手捏泥人”的方法,定型后,再翻制石膏坯膜,进行批量生产。嵊县泥塑精雅小巧。最小的微形泥塑,只有钢笔头那么大,但仍然嘴眼分明,形态传神,生动细腻。艺人们十分讲究色彩的运用,他们采用民间传统的描绘手法,设色精当,艳而不俗,使“彩”和“塑”浑然一体,因而嵊州泥塑实际是彩塑,把形体塑造和色彩描绘巧妙结合的艺术作品。嵊州泥塑以取材戏曲人物见长,流传民间的神话故事,也是常被采用的表现题材。形态有单体或数个人物组合为一套的。曾经创作出如“乔太守”、“梁山好汉”等一批深受民间百姓喜爱的泥塑。
· 瓯越茗饮之谜
“秦人取蜀,始茗饮之事”,俨然在此之前蜀外各地是不知茗饮之事的。“茗”,古代典籍中没有这个字,《说文》中末收。据考证,这个字来源于古越语。唐朝武夷一带流行“茗战”(斗茶),就用了这个生僻的字。北宋宋铉编《说文新附》才收了这个字:“茗:茶芽也”,《魏王花木志》云;“嫩叶谓之茗”。陆羽《茶经》所载各产茶地均属古越族分布区。R西晋中书舍人杜育《茹赋》说:茶饮要“酌之以匏”,匏是一种仿葫芦造型的容器,曾在古粤(越)部分地区流行,而以闽越较为广泛。城村古粤城出土的陶匏壶极具特色,是典型的闽越式陶器。饮茶用的盏又叫做“瓯”,瓯,它本来就是闽越一带的地名(闽越即为西瓯)。最早把它引为容器的则出于西汉史游《急就篇》,大概是这种产于瓯地的碗盏,颇具特色,才将产地引伸为器皿之名,并成为古代主要饮茶器具的。武夷先民曾广泛使用的匏、瓯,难道仅只是后世被外人发现并用于饮茶的么?有关专家通过考古研究发现,古越人在河姆...
· 中原文化—民间艺术—面塑
山西民间有个习俗,那就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以及其它喜庆时日,都要捏制面塑以示庆祝。面塑,民间俗称“面人”、“面羊”、“羊羔馍”、“花馍”等。各地叫法不一,形态也各有特点。这些面塑,大都出自农村、乡镇、城市家庭妇女之手。尤其是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几乎家家都要用面粉塑制诸如人物、动物、花卉、翎毛、瓜果等花样繁多、技艺精湛的面塑。山西面塑,本身就是一种民间艺术品,它又与各地风俗人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面塑的形式、用途、色彩都与当地民俗活动、民俗风情紧密联系并发展变化着。在山西南部的新绛县、襄汾县蒸制面塑讲究染色,面塑制品华丽别致。霍州一带,面塑不讲究修饰着彩,有着朴素雅致的特点。忻州、定襄等地的面塑,则以塑为主,着色为辅,色与面的本色相间。就全省而言,山西面塑以上等白面为原料,经过揉面、造型、笼蒸、点色而成。一般面塑,造形夸张、生动,用色明快、大方、风格粗犷、朴实、简练,并富有雅拙的美...
·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面塑
面塑俗称面人。以面粉调色为泥,捏制而成。面塑早在清代就已经在中原地区流行,1949年后得到迅速发展。邢台市任县与石家庄市深泽县仍然保留着这一稀奇艺术形式。任县面塑代表人物为毛巧英,她师从北京著名艺人“面人汤”的亲传弟子李保春为师,在面塑艺术上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并在面料配方、着色等方面具有独到的研究。其作品特点是不退色、不变型、不皲裂,可以永久收藏。塑造内容广泛,包括各类历史人物、电视动画片人物、动物、花卉、鸟类,特别是对现场人物的捏塑有独到之处,模仿得惟妙惟肖,堪称一绝。深泽面塑代表人物为王亮,他首开民间面塑工艺系列先河,创造的草虫作品有千余件被国内外爱好者收藏,代表作品有“面塑蝈蝈”、“田园系列”等。
·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面塑
面塑俗称面人。以面粉调色为泥,捏制而成。面塑早在清代就已经在中原地区流行,1949年后得到迅速发展。邢台市任县与石家庄市深泽县仍然保留着这一稀奇艺术形式。任县面塑代表人物为毛巧英,她师从北京著名艺人“面人汤”的亲传弟子李保春为师,在面塑艺术上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并在面料配方、着色等方面具有独到的研究。其作品特点是不退色、不变型、不皲裂,可以永久收藏。塑造内容广泛,包括各类历史人物、电视动画片人物、动物、花卉、鸟类,特别是对现场人物的捏塑有独到之处,模仿得惟妙惟肖,堪称一绝。深泽面塑代表人物为王亮,他首开民间面塑工艺系列先河,创造的草虫作品有千余件被国内外爱好者收藏,代表作品有“面塑蝈蝈”、“田园系列”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