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越文化—民间艺术—东阳木雕

2018-01-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64
转发:0
评论:0
越文化—民间艺术—东阳木雕,东阳木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它大约始于唐代,发展于宋代,盛于明清两代。东阳四

  东阳木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它大约始于唐代,发展于宋代,盛于明清两代。东阳四面环山,气候适中,物产丰富,尤其是原先盛产木材,当地雕刻艺人农忙务农,农闲从事木雕手艺,遍及全县各地,号称“木雕之乡”。因而得以逐渐发展,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明清两代,东阳木雕的发展达到了繁荣鼎盛的时期,作为建筑和家具装饰木雕普遍盛行起来,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东阳木雕用材要求木质坚韧、质地细腻、木色纯洁,现在使用的木材有:一是浮雕材,如椴木、东北松、白杨木等;二是彩木镶嵌材,有白桃木、苦槠术、桑木,檀木等;三是发香防蛀材有樟木;四是仿古家具材、有紫檀木(红木)、花梨木等;五是圆雕材,有黄杨木等。前三种是东阳木雕的主要用材。
  东阳木雕采用传统的古老技艺,生产工艺流程以手工操作为主。雕刻车间常用的主要工具有:平凿、圆凿、翘头凿、蝴蝶凿、雕刀、三角凿等六大类三十多支雕刻刀,运用这些简单的生产工具,经过设计图样、打轮廓线、脱地、分层次、分块面、细坯雕、修光、打砂纸、细刻等九道工序和十一种雕刻法:阴雕法、彩木镶嵌雕法、薄浮雕法、深浮雕法、半雕法、透空双面雕法、锯空雕法、圆雕法、半圆雕法、圆木浮雕法和树根雕法等。把木雕品雕饰成精致美观、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画面。
  东阳木雕的艺术特色和风格是多层次,散点透视、保留平面三大特点。保留平面是关键,散点透视和多层次是为了保留平面需要而采用的手段。
  东阳木雕品种繁多,欣赏品有屏风、壁挂、台屏、插屏、挂屏、屏条等,实用品有全雕箱、半雕箱、首饰箱、梳妆台、写字台、咖啡台、橱箱、书橱、衣橱、文物架、茶几、火炉凳、啤酒柜、宫灯、落地龙灯、台灯、壁灯、成套家具等1000多个花色品种。雕刻精美,古朴厚重,既是艺术欣赏品,又是实用工艺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越文化—民间艺术—宁波朱金木雕
宁波朱金木雕大约有1000余年历史。汉唐以来,随着木结构建筑的发展,出现了彩漆和贴金并用的装饰建筑木雕。公元759年,唐代高僧鉴真和他的弟子,在日本建造了招提寺,就采用了很多朱金木雕装饰,其中的讲经殿、舍利殿等朱金镂雕风格与现存国内的宁波阿育王寺的木雕装饰十分接近。据说是因为鉴真和尚在东渡之前曾在宁波阿育王寺居留考察了相当长时间,阿育王寺的木雕装饰风格受到鉴真的欣赏并带至日本。朱金木雕的人物题材多取自戏曲京剧人物的服饰、姿态、称之谓“京班体”。据传宁波曾出现过众多的朱金木雕的高手,其中有一位徐莜照师傅,大可雕超过1丈,小可造1寸的人物。可见其木雕手艺极为娴熟。朱金木雕的“京班体”构图格局,均采用立视体,将近景、中景和远景处理在同一画面平面上,前景不档后景,充实饱满,井然有序。与传统中国画的“丈山、尺树、寸马、分人”的比例概念相反,人马大于房屋建筑。石头长树代表山,长草代表石,有鸟有云即为天...
· 越文化—民间艺术—宁波朱金漆木雕
民间美术类宁波朱金木雕大约有1000余年历史。汉唐以来,随着木结构建筑的发展,出现了彩漆和贴金并用的装饰建筑木雕。公元759年,唐代高僧鉴真和他的弟子,在日本建造了招提寺,就采用了很多朱金木雕装饰,其中的讲经殿、舍利殿等朱金镂雕风格与现存国内的宁波阿育王寺的木雕装饰十分接近。朱金木雕的人物题材多取自戏曲京剧人物的服饰、姿态,称之为“京班体”。“京班体”构图格局均采用立视体,将近景、中景和远景处理在同一画面平面上,前景不档后景,充实饱满,井然有序。与传统中国画的“丈山、尺树、寸马、分人”的比例概念相反,人马大于房屋建筑。石头长树代表山,长草代表石,有鸟有云即为天空,有景为陆地,有船为江河,颇有装饰性。诸如“武士无颈、美女无肩,老爷凸肚,武士挺胸”,这些程式化的民间表现手法,使宁波的传统朱金木雕妙趣无穷。“三分雕刻,七分漆匠”这句话是朱金木雕艺人的经验总结。朱金木雕的特色主要在于漆而不在雕,依...
· 越文化—民间艺术—乐清黄杨木雕
黄杨木雕是我国木雕工艺的一个主要品种,以用黄杨木雕原料得名,是驰名的传统工艺美术品。浙江黄杨木雕是浙江省的“三雕”之一。黄杨是一种矮小的常绿灌木,生长缓慢。俗话说:“千年难长黄杨木”,据《本草纲目》记载:“黄杨性难长,岁仅长一寸,遇闰则反退”。《乐清县志》也有类似记载。遇到闰年要返退缩短是形容其生长迟缓。黄杨木一般要生长四、五十年才能用于雕刻。这种木材大部分直径只3~5寸左右,适宜于雕刻小型人物,供案头欣赏。黄杨木质地坚韧,表面光洁,纹理细腻,硬度适中,色彩黄亮。黄杨木经精雕细刻磨光后能同象牙雕相媲美。特别是随着年代的久远,颜色由浅而深,给人以古朴美观、别具特色。黄杨木雕作为立体雕刻的工艺品单独出现,供人们案头欣赏,目前有实物可查考的是元代的遗物。现在北京故宫的黄杨木雕“李铁拐象”人物立象,是元代至正二年(公元342年)的作品,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明、清以来黄杨木雕继续有所发现,目前北...
· 越文化—民间艺术—宁海平调
传统戏剧类宁海平调是浙江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明末清初,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以因多为宁海人组班,故又称“宁海本地班”。“宁海耍牙”是宁海艺人独创的一门绝活,根据《宁海平调史》一书载,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它是一种粗犷中不失细腻,野性中凸现灵动的“变口”技艺。《小金钱》(“金莲斩蛟”)是宁海平调的代表作,百余年来结合着耍牙的技艺,深深地根植在宁海这块土地上。耍牙材料取其二百公斤以上的雄性肉猪下腭骨上的獠牙。每一代传人都有一个艰苦辛勤的练习过程,时间约在1-3年,看天资而定。期间会出现口腔红肿,舌头麻木,头昏眼花,食欲不振等情况。严重的口腔内会出现轻度糜烂,脱皮后结成老茧。这叫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耍牙的“变口”艺术看似轻松,实则是一门苦功。艺人将獠牙含在口中,以舌为主要动力,齿、唇、气为辅助。它的程序分一咬、二舔、三吞、四吐。变化多端的动作,刻划了独角龙野性中凸显的灵动之美...
· 越文化—民间艺术—越剧
传统戏剧类越剧,曾称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文戏、绍剧、嵊剧等。1925年9月17日上海《申报》演出广告首次以“越剧”称此剧种。越剧前身是浙江省嵊州市(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落地唱书,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开始演变为戏曲形式。早期艺人基本上都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女子科班出现后,女演员不但代替了男班艺人,更推进了越剧的发展、成熟。越剧,一出生就带上了浓浓的嵊州味。剧目方面,许多“骨子老戏”都取材于嵊州的民间故事或传说;音乐方面,从早期的[呤嗄调]到发展时期的[四工腔]再到成熟时期的[尺调腔],都有嵊地田头歌唱、宣卷调、忏经曲的影子,在这些基础调腔上,还形成了不同流派的唱腔,把越剧音乐艺术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越剧最懂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表演方面,在原有的表演形式上,不断向京剧、昆曲学习、吸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意与写实结合的表演风格;越剧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起,就开始采用立体...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